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 观测系统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 观测系统

1)、宽线剖面:
a、沿测线布置接收点;
b、激发点布在与测线交叉(正交或 任意角度)的线上。
2)、弯线观测系统:
在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测线布成弯曲测线,需有专门的处 理软件处理。
2、面积型:
V S *M / 2n V : 炮点移动的道数,S=1表示单边放炮,S=2表示
双边放炮,M是地震仪器的接收道数,n是覆盖 次数。
三、延长时距曲线法:
为避开障碍物所采用的观测系统
假设O2O3之间有河流通过,不能 布置测线,为了获得O2O3下面的 反射界面,在O2激发,O3O4接收, 得到时距曲线4,对应的反射界 面为bc,又在O3激发,O1O2接收, 得到时距曲线3,对应的反射界 面为ab,这样,利用延长时距系 统能连续追踪地下反射界面,当 障碍物很宽时,炮点和排列的距 离过大,一方面会出现浅层折射 波的干扰;另一方面还会产生反 射波的干涉,造成浅层反射波的 对比困难。
时距平面图
综合平面图
将激发点和排列按一定的比例尺画在一条直线 上,然后从激发点向两侧作与测线成45°的直线, 再把测线上的接收段投影到通过激发点的坐标线上。
二、一次复盖的简单观测系统 one fold
端点放炮 中间放炮
45o S
R,S
R,S
R,S
综合平面图法 (2-D观测)
综合平面图法 (2-D观测)
每放炮一次得到地下反射点个数?
为什么图中1-6炮的21,17,13,9,5,1道 是共反射点?
六次迭加炮号与道号关系表:
道号
反 射
A
B
C
D
E
F

炮号
1 21 22 23 24

2 17 18 19 20


3 13 14 15 16

4
9 10 11 12
5
5678
6
1234
炮点移动道数计算式
V MS 2n
注意:
①两端观测系统不能互换对比;
②适用于S<500米情况。
延长时距曲线
变观设计
四、间隔连续观测系统: 目的:为避开激发点附近的面波与声波干扰 原理:通过互换点进行界面连续追踪
现在处理技术很容易解决
五、多次复盖观测系统及图示 fold
1、概念:
①复盖次数——同一界面被观测追踪的次数;
②多次复盖——同一界面或界面点被多次观测追踪;
在已知构造基础上查明构造特点,如:上下层接触关 系、高点位置、闭合度、断层分布等。
4、构造细测: 特点:(1)以一构造或构造带为勘探单位;
(2)以查明构造为主任务; (3)主线距为几百米~1公里。
原则: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联络测线应避开断层, 按断块来布置。
观测系统及图示方法
一、观测系统概念:geometry 观测系统--地震波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 置关系。
第二节 观测系统
地震测线布置
一、基本要求: 1、测线为直线; 2、垂直构造走向。 二、不同阶段测线布置: 1、线路普查—大剖面(未做地震区) 任务:了解区域地质构造情况
2、面积普查:
在油气远景区寻找可能储油气带,研究地层分布, 查明大局部构造,一般在线查基础上进行。
3、面积详查(主测线线距2~3公里)
x2 x1
o1 d
s1 s2 s3 s4
A
⑤共中心点——在共反射点道集中,各炮点 与接收点的中心点叫共中心点(cmp);
共中心点道集示意图
⑥共反射时距曲线——双曲线
t共反
1 V
4hM2 x共2 反
t0
t共反|x0
2hM V
(M点回声时间)
⑦共炮点记录——同一点激发,多道同时接收所获得
的记录 csp--crp
③多次复盖观测系统——能对地下同一个反射界面 点进行多次观测的野外观测系统,以便进行迭加压 制多次波等干扰波;
④共反射点道集——由不同激发点激发,不同接收点 接收来自地下界面同一个反射点的所有记录道的集合 叫共反射点道集,该反射点叫做共反射点或共深度点 (crp,cdp);
x4
x3
d
o4 o3 o2
观测系统的选择取决于地震勘探任务、工区 地质条件和采用的工作方法。总的原则是尽量使 记录到的地下界面能被连续追踪,避免发生有效 波彼此干涉的现象,并要求施工简单等。
根据地震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地震测线分为纵测线和非纵测线两种,接收点和 激发点在同—直线上韵测线叫纵测线,接收点和 激发点不在同一直线上的测线叫非纵测线。
注:共反射点与共炮
x3
点区别:前者为一点, 后者为一段
x1 x2
o
反射段
观测系统的分类
根据观测系统的迭加特性,可以把观测系统分 为两大类,单边放炮观测系统和双边放炮观测系统。 单边放炮观测系统是指炮点位于排列的一侧的观测 系统,炮点位于左侧的叫小号放炮,位于右侧的叫 大号放炮。双边放炮观测系统指炮点位于排列两侧 的观测系统。
以上两种观测系统又可根据有无偏移距分为端 点观测系统和偏移观测系统。
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单 边 放 炮
综 合 平 面


V MS 2n
d M x 2n
V 炮点移动道数 单边放炮S=1, 双边放炮S=2
d 炮点移动距离 M 排列道数 n 覆盖次数 Dx 道间距
M 1 2n 1 M / 2n
叠加段放炮次数
波列图类型:
共深度点波列图;
共炮点波列图 与
共接收点波列图—可做炮点与接收 点静校正;
共接收点波列图—帮助判断岩性变 化,帮助选择最佳偏移距。
七、三维地震观测系统
三维地震 — 在个观测面上进行 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迭 加处理获得地下地质构造在三维空 间的特征。
1、路线型
特点:获得沿路线附近条窄带上 的资料
d M x 2n
注:M—接收道数,n—迭加道数,S—单 端放炮时, S=1;双端放炮时, S=2
d 炮点移动距离 单边
例:6次迭加,24道,单端放炮时:
V 241 (道间距数) 26
M道接收,n次覆盖的1个迭加段,需放炮次。
M 1 2n 1 M / 2n
找出书中 p35 描述错误
双边放炮
六、列线图与波列图
1、列线图——在观测系统的综合平面图上加上方格网所 组成的图形称为列线图;
共炮点——由炮点出发代表一个排列的线;
共接收点线——由接收点线出发的线;
共反射点线——垂直线;
共炮检距线——水平线(连接各炮点之间,且间距相等)
2、波列图——把每个接收点(交一点)上所观测到的波 列绘在交点处,并按共炮点、共接收点、共反射点、共 接收距(炮间距)等不同角度把相应波形排列成图,就 叫波列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