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理)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

(整理)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3.4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
一、地震测线的布置
1.地震测线
沿地面进行地震勘探的线路,指出炮点、接收点的位置和延伸方向。
2.布置测线的原则
①测线一般布置成正交的网状。
②尽量为直线,方便处理和解释。
③主测线多于联络测线,更真实地反映构造形态。
线


联 络 测 线

3.不同勘探阶段的测线布置要求
①区域普查(线路普查)
测网稀,线距几十—上百公里。
②面积勘查
测网稀,线距几—十几公里,如4╳8, 4╳4, 4╳2(km2)。
③构造细测
测网密,线距几百米—几公里,如0.2╳0.2, 0.5╳0.5, 1╳2, 2╳3(km2)。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二、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
1.观测系统的定义
观测系统是指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互空间位置关系的图件。
2.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
用水平线表示测线,将激发点标在水平线上;过激发点向两侧作450的斜线;
将接收点投影到过其激发点的450斜线上。
共炮点线 共接收点线 共反射点线 共炮检距线
斜线 斜线 垂线(覆盖次数) 水平线

O1 O2 O3 O4 O5 O6 O7 O8 O9 O10 测线
三、反射波法观测系统的基本类型
1.
2.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例子:单边激发,单边接收,一次覆盖,偏移距为O。
24
1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O1 O2 O3 O4 O5 测线
P90 图6.3-29b
2.间隔连续观测系统
例子:单边激发,单边接收,一次覆盖,偏移距不为0。
24 24


1 1

O1 O2 O3 O4 O5 测线
P90 图6.3-29d
3.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1)定义
地下界面被观测的次数多于一次,例如二次覆盖,三次覆盖,……。
(2)多次覆盖原理示意图
M

不经济,效率低。
(3)抽共反射点道集实现多次覆盖
例如:单边激发,仪器有24道,每激发一次,炮点和排列一起向前移动2个道
间距,即可形成6次覆盖。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24
21 20
17 17 16
13 13 12
9 9 8
5 5 4
O1 O2 O3 O4 O5 1 O6 O7 O8 O9 O10 O11 O12 O13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24

P91图6.3-23
抽共反射点道集——生产中放一炮多道接收,并按一定的规律布置排列,等室
内处理时,将能收到同一个点的反射波的道从不同的炮中抽出来,按炮检距大
小排列起来,叫做抽共反射点道集。
(4)6次覆盖,24道接收的共反射点道集表P92表6.3—1
叠加 共 反 射 道号 点号 炮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1 22 23 24
2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3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4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5 5 6 7 8 9 10 11 12 13

6 1 2 3 4 5 6 7 8 9

7 1 2 3 4 5

8 1

(5)多次覆盖经验公式
nNSxd2


P90、P91的N与n互换 。

d——炮间距。
△x——道间距。
N——仪器的道数。
n——覆盖次数。
υ——炮点距道数。即每放完一炮排列和炮点一起向前移动多少个道间距。




双边激发单边激发21S

上例:N=24,n=6,S=1,262124。
4.非纵测线观测系统(一般不用,略)
5.三维观测系统(最后介绍)
四、折射波观测系统(调到§3.6介绍)
重点: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练习:
1、地震仪有24道,单边放炮,6次复盖,道间距为25米。①炮间距应为多少米?
②写出第4个共中心点各叠加道的炮号和道号。③写出第一个满12次接收的共
接收点的炮号和道号。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2、
地震仪有48道,单边放炮,12次复盖,道间距为25米。①炮间距应为多少米?

②仿P92表6.3-1列出共反射点道集表。
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