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好莱坞电影文化生产解读

好莱坞电影文化生产解读

好莱坞电影文化生产解读摘要1910年代初期,洛杉矶地区开始成为美国的重要电影生产中心,于是“好莱坞”成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好莱坞”几乎席卷了整个世界的电影市场,成为霸主,虽然其后又出现了其他的电影中心,比如宝莱坞,但也依然无法撼动好莱坞在整个世界的地位,这与其电影文化生产有着莫大的关系,随着世界进入消费社会,好莱坞的电影文化生产也带上了浓厚的文化工业气息,其文化的扩张也有着很多技巧,让受众无法察觉,甚至乐在其中,本文主要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探究好莱坞的电影文化生产。

关键字好莱坞大片文化工业生产在如今的电影行业,美国好莱坞大片一直都处于头筹的地位。

从确定好莱坞为电影中心开始,直至今日,美国的电影几乎已经横扫了全世界,每个人脑海中都有好莱坞电影的影像,而且在绝大部分地区的人们,早已痴迷上了这座庞大的“造梦工厂”,美国靠着其完善的好莱坞电影制造业,将美国文化悄无声息地植入大众的脑海中,使人们不会也不肯消除。

美国的这种文化侵略很有效,其他地区的电影根本抵挡不住其攻势。

现如今,看着迪士尼、梦工厂动画长大的小孩不计其数,怀揣着诸如《X战警》,抑或《蜘蛛侠》等英雄梦的男孩比比皆是,向往着《公主日记》或是《泰坦尼克号》中女主角爱情的女生更是不胜枚举。

好莱坞电影为何具有如此强劲的攻势,本文将从传播学文化研究的角度出发,从文化工业方面来进行详细分析。

大片所谓“大片”,并不是一个严格的概念,该词的由来还要追溯到1994年,当时由于经济转型,为了挽救萧条的电影市场,中国广电部电影局批准了中影公司以分账方式进口外国一流影片的建议,提出每年可以统一进口十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影片。

“进口分账”的十部电影往往为好莱坞大制作,预算较高,故而又被人称为十部进口“大片”。

1“大片”这个概念在目前没有具体的权威标准,争论颇多,归纳起来有如下三个必要条件:1、高含金量,包括高投资和高票房,没有高的投资和票房作支撑,很难被人称为大片。

2、高科技,需要投入大量的电脑制作和科技设备。

3、高文化品位,那些低俗淫秽的电影是永远不能称为大片的。

总而言之:大片就是由大导演、大明星、大制作、大投入、大场面、大阵容、大回报等等“大”级别的电影作品。

2文化工业大众文化或者叫做文化工业批判始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

以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对流行音乐的分析和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对文化的研究开始,逐渐形成法兰克福学派。

其主要内容包括1、文化工业以艺术为名义,兜售的其实是可以获取利润的文化商品,使大众的闲暇时间变为另一种被剥削的劳动;2、文化工业具有浓厚而隐蔽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人们忘乎所以地享受文化快感时,隐蔽地操纵了人们的身心乃至潜意识活动。

大众文化寄寓媒介的迅速发展,扩延至政治、经济、意识形态、日常生活、话语、仪式等所有的叙事中。

31、经济下的妥协阿多诺在题为“文化工业:欺骗群众的启蒙”的文章中认为“技术用来获得支配社会的权力的基础,正是那些支配社会的最强大的经济权力。

技术合理性已经变成了支配合理性本身,具有了社会异化于自身的强制本性”4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暂且用中国大片作为对比来阐述。

“大众传媒是一种经营组织,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以商品交换的形式在市场上销售出去,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具备一定的使用价值或交换价值,换句话说,即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

”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获得高票房和国外大奖,中国大片投入巨大。

比如《十面埋伏》制作投资达2.9亿元,《无极》耗资3.4亿元,《夜宴》耗资1.5亿元……“《英雄》约合2.7亿人民币,再加上1700万人民币的音像版权出售,所得也不到制片方公布的影片总投入的一半。

”5那么剩下的当然只有从海外市场来。

中国大片,尤其武侠大片,把捞回成本的希望寄托在西方市场上。

虽然近几年,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但是与美国相较,还相差甚远,于是,中国大片迫切需要国外资本的支持,如此一来,中国大片在拍摄时自然要考虑迎合西方人的审美趣味,于是,影片中就有了讨好西方人的要素。

在大部分西方人眼中,东方是个神秘的国度,而中国作为东方大国,就显得愈发的神奇。

从西汉开始,中国已经开始走出国门,丝绸之路有着莫大的外交意义,而后繁荣的唐朝更是如此,将中国这个博大、富饶而神秘的国度展示给世界欣赏,明朝郑和的下西洋也是史无前例的壮举。

直至中国遭受侵略,被迫打开国门,西方人看到留着长辫子的男人、裹着小脚的女人,感到异常奇怪,于是中国那种博大、富饶而大气的风韵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地认为中国文化是落后的、野蛮的,同时也是神秘的。

时至今日,随着中国加入全球化体系中,国门大开,让世界了解中国,这对宣传今日富强的中国形象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还是存在一部分西方人用“老眼光”看待我们,中国当然清楚这点,于是拍摄影片时,便极力渲染这种神秘感,却不知最终成了混乱感,同时,在影片中模仿西方人的文化,变内敛为直白,变含蓄为外放,还使用类似的特技效果……他们以为如此便能讨好西方人,争取来更多的投资。

《十面埋伏》里二姐直白浅露地给小妹挑明爱情与帮派之义的冲突;《无极》仿照《指环王》运用魔幻手法;《夜宴》直接取材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但是这种对西方艺术的模仿却适得其反,不仅不能迎合西方人的心理,而且使得中国人感到不能理解。

一位法国记者在看过《夜宴》后表示:“前30分钟过分渲染武打特技,这段戏过于冗长,差点让人看不下去,后半部分就好多了。

这个故事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很容易看出取材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但总而言之并不特别精彩。

”6“一旦它(工业文化)首先为大众提供了服务,就会将消解者图式化”这就是说大众文化是一种模式,这个模式是社会权力强制与大众文化的。

商业机构也有这种无法摆脱的力量。

所以说“整个世界都要通过文化工业的过滤”7由于中国电影受制于经济,受制于美国,于是中国大片也被拉入了这种模式化,更糟的是,这种模式受制于美国,所以,中国大片如果不能经济独立,永远都不能抵抗住好莱坞影片的攻势。

由此可以证明,美国拥有着全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旗下的电影生产也有着无以伦比的经济优势,因此美国好莱坞的电影生产可以轻松地将其文化植入世界的任何角落,只要他们需要美国的经济支持。

2、模式化下的寄托把文化当成工业来生产后,娱乐也变成了文化工业的一部分,就像现实中的工厂一样,文化,或者说娱乐,成为流水线上的产品,被模式化了,这点在好莱坞生产的电影类型上有着很明显的呈现,比如好莱坞根据内容将其电影分成警匪\犯罪片、灾难片、动作\冒险片、恐怖\惊悚片、爱情片、喜剧片、西部片和音乐歌舞片等8。

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电影类型,这样,受众被分众化了。

与此同时文化工业也把人当成类,当成可以被模仿的他者,演员在影片中塑造各种各样的形象,而这些形象在好莱坞电影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比如英雄永远是有型的、刚正不阿的,永远把拯救世界挂在嘴边;喜剧中的人永远是无厘头但有着大智慧;爱情片中女主角几乎都是等待爱情的灰姑娘……09年的一部爱情喜剧《假结婚》,剧中的女主角玛格丽特是一位在事业上非常出色的女强人,这样的角色设置类似于《结婚大作战》中的丽芙,而影片《机械师》《秘窗》《搏击俱乐部》《致命ID》,剧中的男主角都是人格分裂患者,科幻片《X战警》、《蜘蛛侠》和《神奇四侠》都是以塑造拯救世界的英雄为主。

由于文化工业,批量模式化生产,类型片出现,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种类繁多的、性格迥异的“一类人”,由于好莱坞影片的长期发展,其类型几乎已经囊括了各种人物性格,所以,观众不管怎么选,都会在好莱坞塑造的类型中,这也是为什么好莱坞的电影能够屹立于霸主地位至今不倒。

另外,观众观看电影时容易把自己和剧中的人物等同起来,比如把自己寄托在电视中的百万富翁上,人们可以在影片中找到依托感,即便影片中人物的生活离普通百姓很远,好莱坞的人物塑造依然能够让受众产生共鸣,比如《指环王》,观众容易把自己与那些有着超能力的神等同起来,感受他们的拯救世界之旅,又或者是《泰坦尼克号》,男观众可能会将自己与杰克等同起来,而女观众会把自己当成罗斯,于是,男女观众随着剧中的男女主角纷纷享受着他们的爱恋,这样,影片便控制了观众,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跟着影片发展,无限投入其中,让观众觉得“快活”,根据上述所说,好莱坞电影的人物类型囊括了方方面面,因此控制受众的力量无处不在,并且非常强大。

再比如《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影片讲述的是一个魔法师的后裔哈利·波特如何智斗邪恶势力伏地魔,从而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巫师的故事,电影中充满了正邪交锋、美好人性以及宝贵友情,三位主角——哈利·波特、罗恩·韦斯莱和赫敏·格兰杰经历了一次次的冒险,完成了自己的蜕变,拯救了世界。

这部系列电影获得了成功,受到大批影迷的追捧,尤其是青少年,根据费斯克的理论,这些青少年是因为在影片获得了“快乐”,而使得自己迷恋上这部影片,因为电影中三位主角的年龄与自己差不多,而生活的环境却神奇而有趣,因此那些青少年会把自己幻想成霍格沃兹的巫师,与哈利·波特一起惩奸除恶,完成冒险之旅。

这部影片作为一个文本,本质上是接近大众生活的,影片中除了背景是魔法世界外,其余的都是普通生活,比如在霍格沃兹的校园生活,与现实中的没有多大差异,唯独不同的就是掺入了魔法,这样便于大众进入这个文本,而同时又能让大众有欲望去解构,大众一边接受一边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解构重组,产生收看的“快乐”之感,好莱坞的影片所产生的文本几乎都能让受众很容易进入(真实化的生活,或者真实化的情感),同时又很容易产生重组的“快乐”,从而吸引大众一直看下去。

这同时也说明了为何观众能够在其中找到寄托感,这与上述“快乐”的产生不无关系。

3、“快活”下的阴谋工业文化是一种绝对模仿的文化,它追求同一性,并且用同一性统治人们与过去的联系。

它排斥新事物,把未经检验的事物都当做危险排除在外。

9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的权利是建立在认同被制造出来的需求的基础上的,而不是简单地建立在对立的基础上,而这,在娱乐方面表现地尤为突出——人们不需要思考,不需要作任何努力,可以永远“快活”下去。

当电影电视出现之前,主要的传播媒介是报纸、杂志,它们是以文字传播为主,诉诸视觉感官,而后出现了广播,继而在人们的感官上,又增加了听觉,到了现在,网络的出现,使得人们感官几乎都参与到传播活动里来。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确切来说便是人的感官的延伸,从一开始的诉诸视觉,到后面又增加了听力,而后又增加了触觉(比如手机iphone4),直至今日,人们的所有感官几乎都被调动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麦克卢汉认为,每一次的感官变化,都能引起人们阅读习惯的变化,而变化又反过来影响媒介传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