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药的使用与我们的生活

农药的使用与我们的生活

农药的使用与我们的生活
人文学院蔡梦竹
序号83 学号201408580402
摘要:介绍了化学农药和它在农业有害生物控制中的作用及其产生的副作用,并阐述了如何科学使用农药以减轻副作用的发生。

关键词:化学农药;有害生物控制;作用;副作用
一、农药的定义及分类
目前在讨论农药的环境污染问题时,主要是指化学农药。

所谓化学农药,一般是指用于防治农、林、牧业病,虫、草、鼠害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调节植物生长的药物及加工制剂。

人们常说的农药一般有原药和农药剂型之分。

农药原药是指没有经过加工的农药。

如果是固体粉状,就叫原粉;如果是油类液体就叫原油。

所谓农药剂型,是指把一定数量的农药原药,根据不同的要求,按一定比例配进一定数量的填充剂、湿润剂或溶剂、乳化剂等,经过机械的粉碎或混合、混溶、干燥等加工处理后制成符合一定规格质量的加工产品,这种加工产品所表现的形态称之为农药的剂型。

通常情况下,绝大多数的原药都需经过加工制成一定的剂型后才能使用。

二、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量事实表明,农药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从不使用农药的自然农业发展到使用农药的现代农业,农药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如不施用农药,因受病、虫、草害的影响,世界粮食产量将损失1/3。

据美同
1984年估计,不使用农药,作物损失达 100亿美元,使用农药的费用大约是25亿美元,即农药投入1美元,可回收4美元。

显而易见,农药使用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为人类的生存作出了重大贡献。

同样,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耕地紧张的大国,农药在缓解人口与粮食的矛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在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保护农业生产的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在控制农业有害生物危害的同时,造成环境污染、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药害、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再猖獗、人畜中毒、农田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等副作用。

因此,有人过分排斥化学农药,认为21世纪是化学农药结束的世纪。

在农药科学进步的今天,我国政府加强了农药的监督管理,淘汰高毒、高残留农药,农药的发展正朝着“安全、高效、经济”的方向发展,化学农药在21世纪仍然是控制农业有害生物的重要手段。

三、正确认识化学农药在农业有害生物控制中的作用
1 、我国农业有害生物危害情况
我国是农业有害生物危害较严重的国家,据报道,我国主要农业有害生物1648种,其中病害724种、虫(螨)害838种、杂草64种、害鼠22种。

开展防治可挽回大部分损失,但是每年仍损失粮食1500万t、棉花30万t左右。

1992年棉铃虫在全国特大发生,重灾区棉花减产50%以上,全国减产30%以上。

1950、1964和1990年小麦条锈病曾三次全国大流行,分别损失小麦500万、300万和265万t。

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如大敌压境:美洲斑潜蝇、稻水象甲、紫茎泽兰、水葫芦、松材线虫等相继传入我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

2、化学农药在控制农业有害生物、保护农业生产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全世界5种主要农作物(稻、麦、棉、玉米、甘蔗)每年因虫害的损失达200多亿美元,世界粮食生产每年因虫害损失14%,病害损失11%,鼠害损失20%。

而化学农药防治,可挽回15% ~30%的产量损失。

有专家曾估计,如果停止使用化学农药,世界农产品产量将大幅度下降,其中粮食产量将下降25% ~30%,蔬菜将下降40% ~50%,果品将下降35%以上,糖料将下降35% ~40%,棉花将下降40%。

3 、化学农药在控制农业有害生物中的优势
化学防治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植物检疫等其它植保措施相比较具有以下优势:适应面广,其它单项措施一般只针对一种或一部分农业有害生物,而对许多种类的农业有害生物无能为力,化学防治几乎可以针对大部分种类的农业有害生物;操作简单,化学防治的实施一般都借助喷雾器、弥雾机等施药器械,非常简便,群众易于掌握,省工、省时;规模巨大,化学防治可借助于现代化学工业和微生物发酵工程,在极短时间内生产出成千上万吨的农药,而其它防治措施都不具备这样的特点;作用快速,化学农药能在施药后几天内甚至1 ~2d内即见明显效果,个别农药品种如击倒力强的杀虫剂可以在几个小时内见效,而其它措施如生物农药则见效慢;效果显著,化学农药喷洒后,一般都能达到农业有害生物种群不再危害的程度,有的药剂施用一次,即可解决农作物一个生长季的某些种类有害生物问题,化学农药一般成本低、经济效益显著,这正是农药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可以应急,当某种有害生物暴发时,化学防治是唯一可以选择的有效措施,如小麦条锈病、蝗虫的防治。

四、正确认识化学农药的副作用
化学农药虽然在控制农业有害生物、保护农业生产安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农药的副作用逐步被人们认识并得到重视。

1 农药的毒性
农药在控制农业有害生物的同时,也对人类、家畜、禽、鱼、蜜蜂、家蚕、鸟类、有害生物的天敌生物、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群落等有益生物造成毒害。

2 药害
农药具有生物活性,如果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造成植物体受害,或最终导致农产品产量、质量的损失,就是药害。

近几年随着农田化学除草技术的快速发展,除草剂药害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麦田使用含甲、绿磺隆成份的除草剂,对后茬的某些作物产生的药害应引起注意。

3 抗药性
抗药性一般在反复单一使用同一类农药的条件下才能显现出来抗药性是可以遗传的。

有人统计全球已查明的对某些农药产生抗药性的昆虫和螨类共有504种,同时许多种植物病原微生物对一些杀菌剂产生了抗性,有些杂草对某些除草剂也产生抗性。

抗药性成为农药使用中不可忽视的副作用,限制了农药的发展。

4 农药对农产品的污染
其中有施药过量或施药期距收获期间隔时间太短而造成的直接污染,也有作物从污染环境中对农药的吸收、生物富集及食物链传递作用而造成的间接污染,集中表现在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超标引起的人畜中毒事故,不但影响食品安全,而且还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

5 农药对大气的污染
主要表现在喷洒农药、农药生产加工或贮运时造成的直接污染。

6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农田施药后有25% ~50%的药剂落入土壤,同时飘浮在大气中和附着在作物上的农药也因雨淋冲洗落入土壤,形成对土壤的污染,进而对地下水形成污染,还包括农药包装物的不合理
处理,对土壤造成的污染。

7 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农药在防治有害生物的同时,也对天敌生物起到毒害作用,可能造成敏感生物种的减少和消灭,破坏农田生态平衡,影响生物多样性。

五、科学使用农药,尽可能发挥农药的积极作用,努力减轻副作用发生
我国政府把可持续农业列为我国21世纪农业的奋斗目标,农业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与环境、资源、人口、生物多样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灾害性因素就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而有害生物所造成的灾害正是灾害性因素中一个重要的常发因素。

人口与粮食供应的矛盾仍然是21世纪全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这个矛盾在我国更为突出。

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积的减少,必须不断地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必须尽可能多地从农业有害生物方面挽回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的损失,其中化学防治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 加快我国农药产品结构调整步伐
尽快淘汰高毒、高残留农药,积极发展“安全、高效、经济”的农药,扶持生物农药的开发应用。

2 加快我国农药剂型的更新换代
减少有机溶剂对环境的影响,实现有机液剂向水基液剂、液态剂型向固态剂型、粉状固态剂型向粒状固态剂型发展。

3 加快我国植保药械的研制开发
淘汰落后的植保药械,改变我国广大农村喷药器械“跑、冒、滴、漏”现象,增加药剂对靶标的命中率,减少散落环境中的农药。

4 提高施药技术
可采用种子包衣、内吸药剂浸种、拌种、涂茎、滴心、撒施颗粒剂、定向喷雾等施药技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

5 开展农业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不单纯依赖化学农药.有针对性地选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农业转基因抗病虫草作物与化学防治相结合。

如果要用化学防治,则要选择适宜的农药品种、剂型、药械,以最佳的施药方法和剂量,在最佳施药时间针对优选的靶标部位进行施药处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