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农药的介绍及使用技术(培训)

生物农药的介绍及使用技术(培训)

生物农药的介绍及使用技术目录1、生物农药的内容简介2、生物农药的出现和发展3、生物农药的4大优点4、生物农药的5大优势5、生物农药四大类型6、转基因生物农药7、生物农药的使用技术8、使用生物农药要注意四大气候因素1、生物农药的内容简介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对害虫、病菌、杂草、线虫、鼠类等有害生物进行防治的一类农药制剂,或者是通过仿生合成具有特异作用的农药制剂。

关于生物农药的范畴,目前国内外尚无十分准确统一的界定。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生物农药一般是天然化合物或遗传基因修饰剂,主要包括生物化学农药(信息素、激素、昆虫生长调节剂)和微生物农药(真菌、细菌、昆虫病毒、原生动物,或经遗传改造的微生物)两个部分,农用抗生素制剂不包括在内。

我国生物农药按照其成分和来源可分为微生物活体农药、微生物代谢产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四个部分。

按照防治对象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螨剂、杀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就其利用对象而言,生物农药一般分为直接利用生物活体和利用源于生物的生理活性物质两大类,前者包括细菌、真菌、线虫、病毒及拮抗微生物等,后者包括农用抗生素、性信息素、摄食抑制剂、保幼激素和源于植物的生理活性物质等。

但是,在我国农业生产实际应用中,生物农药一般主要泛指可以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微生物源农药。

2、生物农药的出现和发展我国是最早应用杀虫剂、杀菌剂防治植物病虫害的国家之一,早在1800年前就已应用了汞剂、砷剂和藜芦等。

直到20世纪40年代初,植物性农药和无机农药仍是防治病害虫的有利武器。

20世纪40年代发明有机化学农药之后,极大地增强了人类控制病虫危害的能力,为我们挽回农作物产量损失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但是,长期依赖和大量使用有机合成化学农药,已经带来了众所周知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和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对推动农业经济实现持续发展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生物农药的出现和发展是和生物防治研究的发展及化学农药的使用分不开的,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agostino bassi于1853年首次报道由白僵菌引起的家蚕传染性病害”白僵病”,证实了该寄生菌在家蚕幼虫体内能生长发育,采用接种及接触或污染饲料的方法可传播发病;俄国的梅契尼可夫于1879年应用绿僵菌防治小麦金龟子幼虫;1901年日本人石渡从家蚕中分离出一种致病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1926年g.b.fanford使用拮抗体防治马铃薯疮痂病。

这些都是生物农药早期的研究基础,当时并未形成产品。

化学农药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农药公害”问题日趋严重,在国际上引起了震动,使农药发展发生了转折,引出了生物农药。

1972年,我国规定了新农药的发展方向:发展低毒高效的化学农药,逐步发展生物农药。

70~80年代,我国生物农药的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

但是,由于化学农药高效快速,人们仍寄希望于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对生物农药的研制和应用曾一度漠视忽略。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减少使用化学农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研究开发利用生物农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发展成为国内外植物保护科学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生物农药具有安全、有效、无污染等特点,与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相吻合。

因此,近年来我国生物农药的研究开发也开始呈现出新的局面,目前,已发展成为具有几十个品种、几百个生产厂家的队伍。

生物农药在病虫害综合防治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愈来愈重要。

3、生物农药的4大优点概况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相比,其有效成分来源,工业化生产途径,产品的杀虫防病机理和作用方式等诸多方面,有着许多本质的区别。

生物农药更适合于扩大在未来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策略中的应用比重。

概括起来生物农药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选择性强①选择性强,对人畜安全。

目前市场开发并大范围应用成功的生物农药产品,它们只对病虫害有作用,一般对人、畜及各种有益生物(包括动物天敌、昆虫天敌、蜜蜂、传粉昆虫及鱼、虾等水生生物)比较安全,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也比较小。

对生态环境影响小②对生态环境影响小。

生物农药控制有害生物的作用,主要是利用某些特殊微生物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所具有的杀虫、防病、促生功能。

其有效活性成分完全存在和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它的最大特点是极易被日光、植物或各种土壤微生物分解,是一种来于自然,归于自然正常的物质循环方式。

因此,可以认为它们对自然生态环境安全、无污染。

诱发害虫患病③可以诱发害虫流行病。

一些生物农药品种(昆虫病原真菌、昆虫病毒、昆虫微孢子虫、昆虫病原线虫等),具有在害虫群体中的水平或经卵垂直传播能力,在野外一定的条件之下,具有定殖、扩散和发展流行的能力。

不但可以对当年当代的有害生物发挥控制作用,而且对后代或者翌年的有害生物种群起到一定的抑制,具有明显的后效作用。

可加工④可利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

目前国内生产加工生物农药,一般主要利用天然可再生资源(如农副产品的玉米、豆饼、鱼粉、麦麸或某些植物体等),原材料的来源十分广泛、生产成本比较低廉。

因此,生产生物农药一般不会产生与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天然气等)生产化工合成产品争夺原材料。

4、生物农药的5大优势常常有人向我站咨询:生物农药(好)比化学农药好处是什么?给大家总结以下生物农药的5大优势,仅供参考:①生物农药的毒性通常比传统农药低;②选择性强,它们只对目的病虫和与其紧密相关的少数有机体起作用.而对人类、鸟类、其他昆虫和哺乳动物无害;③低残留、高效。

很少量的生物农药即能发挥高效能作用.而且它通常能迅速分解.从总体上避免了由传统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④不易产生抗药性:生物农药有着传统农药不可比拟的作用,传统农药用的过多,许多害虫易产生抗药性,害虫抗药性越来越强后,常规农药很难把害虫杀死。

而生物农药的作用机理是死亡后的虫体还可感染其他未接触过农药的同类害虫,所以,生物农药有着传统农药不可比拟的作用,不易产生抗药性。

⑤ 作为病虫综合防治项目IPMP (Inergrated pestmanagement programs)的一个组成成分,能极大地降低传统农药的使用,而不影响作物产量。

5、生物农药四大类型植物源农药以在自然环境中易降解、无公害的优势,现已成为绿色生物农药首选之一,主要包括植物源杀虫剂、植物源杀菌剂、植物源除草剂等。

到目前,自然界已发现的具有农药活性的植物源杀虫剂有除虫菊素、烟碱和鱼藤酮等。

动物源农药主要包括动物毒素,如蜘蛛毒素、黄蜂毒素、沙蚕毒素等。

微生物源农药是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物作为防治农业有害生物的生物制剂。

其中,苏云金杆菌属于芽杆菌类(细菌),是目前世界上用途最广、开发时间最长、产量最大、应用最成功的生物杀虫剂;昆虫病源真菌属于真菌类农药,对防治松毛虫有特效;昆虫病毒杀虫剂属于病毒类农药,对防治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菜青虫有特效。

农作物推广的生物农药及其防治对象【1】、微生物:(1)细菌苏云金杆菌小菜蛾、菜青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鳞翅目害虫。

(2)真菌白僵菌舞毒蛾、白粉虱、烟粉虱、金龟子、蛴螬等。

绿僵菌鳞翅目害虫。

(3)病毒斜纹夜蛾多角体病毒斜纹夜蛾。

甜菜夜蛾多角体病毒甜菜夜蛾。

小菜蛾颗粒体病毒小菜蛾。

菜青虫颗粒体病毒菜青虫。

【2】、农用抗生素:农用抗生素1:农用抗生素(1)农抗120 瓜类枯萎病、白粉病、炭疽病和大白菜黑斑病及番茄晚疫病。

(2)武夷霉素黄瓜白粉病和番茄灰霉病、叶霉病等。

(3)井冈霉素黄瓜立枯病。

(4)链霉素大白菜软腐病、番茄晚疫病、细菌性斑腐病、黄瓜角斑病、霜霉病等。

(5)春雷霉素黄瓜角斑病、枯萎病和番茄叶霉病等。

农用抗生素2杀虫抗生素:(1)多杀霉素(菜喜)小菜蛾等。

(2)阿维菌素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蜱螨目等。

(3)浏阳霉素叶螨、蚜虫等。

【3】、植物源农药:(1)印楝素(爱禾)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半翅目、同翅目、直翅目、蜱螨目等虫害,及炭疽病、早疫病、晚疫病、叶斑病、霜霉病、白粉病、锈病等病害。

(2)川楝素(绿保威)菜青虫、蚜虫等。

(3)苦皮藤素(绿意得)小菜蛾、菜青虫、猿叶甲、黄守瓜、棉铃虫等虫害,及黄瓜霜霉病、马铃薯晚疫病等病害。

(4)苦参碱(百草1号)菜青虫、瓜蚜、菜粉蝶等。

【4】、昆虫生长调节剂:(1)灭幼脲(灭幼脲三号)菜青虫、爻纹细蛾。

(2)氟虫脲(卡死克)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

(3)氟啶脲(抑太保)小菜蛾、菜青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

(4)噻嗪酮(扑虱灵)白粉虱。

(5)灭蝇胺潜叶蝇。

(6)抑食肼(虫死净)鳞翅目、同翅目、双翅目等。

(7)虫酰肼(米满)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昆虫生长调节剂(Insect Growth Regulators,简称IGRs)是通过抑制昆虫生理发育,如抑制蜕皮、抑制新表皮形成、抑制取食等最后导致害虫死亡的一类药剂。

由于其作用机理不同于以往作用于神经系统的传统杀虫剂,毒性低,污染少,对天敌和有益生物影响小,有助于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有利于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有益于人类健康,因此被誉为“第三代农药”、“21世纪的农药”、“非杀生性杀虫剂”、“生物调节剂(bioregulators)”、“特异性昆虫控制剂(novel materials for insect control)”。

由于它们符合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总目标,迎合各国政府和各阶层民众所关注的农药污染解决途径这一热点,成为杀虫剂研究与开发的一个重点领域。

目前较为看法一致的归类如下:1、几丁质合成抑制剂:(1)包括苯甲酰脲类(BPUs)、(2)噻二嗪类、(3)三嗪(嘧啶)胺类;2、保幼激素类似物(Juvenile Hormone Analog,简称JHA);3、蜕皮激素类似物(Moeting Hormone Analog,简称MHA)。

几丁质合成抑制剂几丁质合成抑制剂(Chitin Synthesis Inhibitos)简称几丁质抑制质剂,能够抑制昆虫几丁质合成酶的活性,阻碍几丁质合成,即阻碍新表皮的形成,使昆虫的蜕皮,化蛹受阻,活动减缓,取食减少,甚至死亡。

苯甲酰脲类该类化合物具有抗蜕皮激素的生物活性,能抑制昆虫表皮几丁质合成酶和尿核苷辅酶的活化率,抑制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在几丁质中结合,能影响卵的呼吸代谢及胚胎发育过程中的DNA和蛋白质代谢,使卵内幼虫缺乏几丁质而不能孵化或孵化后随即死亡;在幼虫期施用,使害虫新表皮形成受阻,延缓发育,或缺乏硬度,不能正常蜕皮而导致死亡或成畸形蛹死亡。

它们是几丁质抑制中发展最早、成熟品种最多的一类药剂,已商品化生产实际应用的主要种类有:除虫脲、灭幼脲、氟虫脲、氟啶脲、氟苯脲(农梦特)、氟铃脲等由于IGRs制剂对抗性害虫具高效,对环境污染小,对人畜安全,主要品种已能在国内生产,价格低廉,因此近十余年来已得到推广应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