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现代农业基地项目建设规划(2010—2017年)2003年以来,我市在深入实践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中,把现代农业发展放到城乡一体化工作全局中整体谋划和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为推动全市现代农业新跨越,实现市委市政府“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示区新目标,依据《省农业发展上台阶建设项目规划》和《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为2010-2017年。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改革为动力,科技为支撑,项目为载体,加快基础设施配套、特色优质高效生态的农产品产业基地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建设,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流通体系,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快农村市场化改革,改善农村生态,尽快形成全市现代农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努力把建设成为“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示区和全国重要的现代农业发展基地。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因时制宜,分类分圈层推进;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依靠科技,可持续发展;坚持公益型基础性项目政府主导,产业化项目市场主导;坚持尊重群众意愿,发挥主体作用。
(三)发展目标
在2010-2017年间,全市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5%以上。
十大优势农产品基地和产业带形成,规模、效益和示进一步显现。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新台阶。
全市实现粮食总产量280万吨以上,油料总产量23
万吨以上;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总产量650万吨以上;生猪出栏量1500万头以上,肉类总产量130万吨以上;禽蛋总产量22万吨以上;水产品总产量15万吨以上。
主要农副产品加工率达到78%。
——农业结构调整上新台阶。
圈层特色和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的空间格局基本形成,成灌高速和沙西线粮经产业带基本建成,在优势特色产区和带动作用强的区域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30-40个,基本涵盖全市不同类型区域和不同产业。
全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65%以上,主要农产品优质化率80%以上,农产品商品化率95%以上。
一二三产业互动更加明显,农业休闲、生态观光、旅游会展等业态和服务再上新水平。
——农业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上新台阶。
实施耕地综合整治300万亩,实现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
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7.6亿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40万亩,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5,解决农村安全饮水人口196万人。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平方公里,保护生态植被200余万亩,新增森林面积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9.4%。
新建全市农业信息服务站(所)219个;新建农产品批发市场20个。
——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上新台阶。
累计实现规模流转农用地400万亩,占农用地总面积的61.5%。
各种农村专合组织和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达到3000个,农户带动面达到70%。
引进、试验、示和推广农业新品种,推广实用农技,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7%。
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三品”认证率有较大提高。
国家驰名商标15件,省、市著名商标140件,国家、省名牌产品94件。
二、建设重点
(一)农业基础设施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抓紧新建大中型水库工程,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农机提灌站、小型水源工程等小微型水利设施建设,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和灌溉效益。
实施耕地综合整治工程,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土,提升耕地质量。
实施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
完善森林防火体系。
规划建设项目七类,总投资约130.5亿元。
(见专栏一)
(二)农业科技服务
支持良种繁育、标准化种养殖、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废弃物循环利用、机械化生产、节水农业等关键技术攻关,构建现代农业技术链。
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强化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规划建设项目三类,
总投资约32.7亿元。
(见专栏二)
(三)农业标准化体系
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加快农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网络。
完善动植物疫病的诊断监测、预警预报、防治防控、检验检疫和应急处理手段。
完善森林资源检测和管理体系。
规划建设项目两类,总投资约7.4亿元。
(见专栏三)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建设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强农产品标准、认证、检验检测、监管执法等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一体化的质量安全体系,实现对农产品从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到市场流通的全程监控。
规划建设项目两类,总投资约4.1亿元。
(见专栏四)
(五)生态环境建设
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东部山丘区植被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积极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大力推进农村户用沼气池和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加快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农村清洁、垃圾集中处理、重点流域和区域水土流失防治工程。
规划建设项目四类,总投资约99亿元。
(见专栏五)
(六)农业防灾减灾
完善天气雷达网、农业气象观测网、土壤水分监测网、梯度观测站、卫星遥感监测网等综合观测体系。
建设农业气象灾害动态监测、预测与评估系统。
建设市气象防灾减灾中心和区(市)县气象灾害预警中心,建立农村自然灾害预警和指挥系统。
加强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建设和人工影响天气系统建设。
规划建设项目三类,总投资约8.1亿元。
(见专栏六)
(七)农产品流通体系
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物流品牌和现代农业物流企业,构建全市农业物流配送网络,加快专业性农产品配送中心、综合性农产品配送中心和重要物流节点建设。
大力发展区域性和特色专业性农产品批发市场。
积极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合理布局和建设粮、油、肉等重要农产品储备体系。
规划建设项目五类,总投资约40.8亿元。
(见专栏七)
(八)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重点支持发展十大优势特色产业。
依托全省“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项目,狠抓粮油生产。
抓好蔬菜及花卉产业基地建设,建立城市蔬菜基地和反季节蔬菜基地,建立绿化苗木、川派盆景等花卉基地。
积极发展茶叶和水果基地。
实施“出栏1500万头生猪生产能力工程”,建立生猪、牛羊和小家畜禽标准化生产基地。
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力争把建成全省最大、全国著名、南方独有的冷水性鱼类科研、生产、出口和繁育基地。
规划
建设项目六类,总投资约81亿元。
(见专栏八)
(九)农产品精深加工
依托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重点发展无公害粮油、水果、蔬菜、食用菌、茶叶等农副产品加工业。
大力发展上游川产道地中药材GAP种植基地,支持中药生产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产业发展集中度,打造有竞争力的“造”优势品牌。
规划建设项目五类,总投资约34.9亿元。
(见专栏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