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精神背景.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精神背景.


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减少了课程门类,对
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在保留传统学 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 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 上升趋势。
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
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 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
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 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 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学校应该成为儿童的人性发展的殿 堂,而不是戕害人性的场所。
新世纪的教育也应该在尊重儿童现实存在的前提下,剥去工具 理性奴役人性的硬壳,还给儿童以人性的课程和教学。显然,这种 人性的课程应该是以儿童发展为本位的课程,关注儿童主体和活生 生的经验与体验,把知识技能的传授跟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 来,统整儿童经验与知识体系,实施整体性、真实性的课程与教学。
2、课标描述的是学生学习所包括的主要领域及大 多数学生在每一学习领域所能达到的学习结果
3、它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 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4、它为学校课程规划、实施与评价提供了一种参 照
5、它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 容的具体规定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深化素质 教育的需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原有课程体系 的弊端也日益显现。譬如内容陈旧、过时;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轨分离;学科分离、 科目林立;局限于学生认知的成长而忽视 了情意的发展;以学科为中心,忽视学生 经验的生长和综合知识的传授;课程设置 缺乏弹性,追求统一化和模式化,不能照 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等等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社会经济 文化背景
一方面,在世纪之交,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成为经济 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的驱动力,“知识经济”已成长 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直接左右着生产力的发展 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培养具有 创新能力的人才日益为世界各国所瞩目。
另一方面,以计算机科学为代表的信息产业迅速崛 起,推动当今社会朝向信息化社会急速迈进。科学 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教育 革新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可能。这样,经济全球化和 信息社会化成为新世纪的“主旋律”,它对社会政 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带来了强劲的冲击,也日 益向教育领域全面渗透。社会迫切要求教育领域进 行相应的革新以作出回应,从而适应时代的要求。
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三个 阶段
酝酿准备阶段:1996年至2001年 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秋季起 全面推广阶段。
第二讲 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和具体目

一.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在新的世纪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邓小 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 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 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 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 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 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 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 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一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背景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精 神背景
原有的教育张扬科技理性,追求标准化的答案与思维模式,在 教学中追求单一化与“一刀切”,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兴趣、 爱好、需要;注重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训练、死记硬背的学 习方法和机械灌输的教学方式,扭曲了学生的人格发展,使学生成 为“应试”的机器,学校也成为戕害人性的场所。
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考试制度 即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评价
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 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⑹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新课程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
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 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本次课程改革在 《纲要》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 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 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 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 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 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 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 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 的发展。
第三讲 课程标准
一、什么是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内涵:学生学习结果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明确指出: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 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 础。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 的一个重要枢纽。
二、“课程标准”的特点
1、《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 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即为教材编写、教学、评估 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原因
第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 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 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 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第二,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 能真正得到落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