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机
心气虚、心阳虚为胸中宗气运转无力则胸闷气短。
劳累耗气,故稍事活动后症情加重。
气虚卫外不固则自汗。
气虚血运无力不能上荣则面色淡白或晄白,舌淡苔白;血行失其鼓动则脉虚无力。
若病情进一步发展,气虚及阳,阳虚不能温煦肢体,故兼见畏寒肢冷;心阳不振,胸中阳气痹阻,故见心痛;舌淡胖苔白滑,是阳虚寒盛之征;阳虚无力推动血行,脉道失充,则脉象微细。
若心阳衰败而暴脱,阳气衰亡不能卫外则冷汗淋漓;不能温煦肢体故四肢厥冷。
心阴虚证多因情志内伤,五志化火,消灼心阴;或因劳伤太过,心阴暗耗;或热病伤阴,心阴亏损;或肝肾阴虚日久,致使心阴不足。
也常可因心阴不足,虚火内燔,而灼伤肝、脾、肺、肾之阴而致四脏功能失常。
心血虚多为久病体弱、血液生化不足;或长期慢性失血;或因劳倦过度,导致心血耗损。
心血不足,日久常可导致肝血不足或脾气虚弱引起两脏的功能失调。
心血不足,由于血脉流行不畅可致气滞;心血虚损进一步发展,又可导致心阴暗耗而出现虚火内扰等症。
临床表现
心悸是各型患者的共同症状,根据病因、病程、素体差异,可表现为心气虚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和心阳虚证。
辨证施治
1.心气虚证
证候:心悸,气短(活动时加剧),自汗,胸闷不舒或痛,面色苍白,体倦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等。
治则:益气养心。
主方:七福饮。
本方具有益气补血、养心宁神的功效,适用于气血亏虚、心失所养所致的心悸、气短、自汗、神疲、不寐等症。
本方系由五福饮加酸枣仁、远志而成。
方中以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养心,熟地、当归滋补阴血,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
2.心血虚证
证候:心悸,心烦,易惊,失眠,健忘,眩晕,面色苍白,唇舌色淡,脉细弱等。
治则:养血宁心。
主方:养心汤。
本方具有益气生血、养血宁心的功效。
方中以人参、黄芪、茯苓、五味子、甘草益气生血,当归、川芎、柏子仁、酸枣仁、远志养血宁心,肉桂、半夏曲温中健脾,以助气血之生化。
3.心阴虚证
证候:心烦、心悸、失眠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治则:滋阴养心。
主方:天王补心丹。
本方为滋阴养心的常用方剂。
方中以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养阴清热,人参、茯苓、五味子、当归益气养血,丹参、柏子仁、酸枣仁、远志、朱砂养心安神。
4.心阳虚证
证候:除心气虚的症状外,还有四肢厥冷,大汗出,心悸加重,甚至昏迷不醒,脉微欲绝。
治则:益气温阳。
主方:保元汤。
方中以人参、黄芪益气扶正,肉桂、甘草、生姜温通阳气,共奏益气温阳之效。
饮食调护
饮食宜清淡,可进食时令鲜果。
亦可食用一些滋补阳气阴精的血肉有情之品,如瘦肉、鱼类、家禽类等。
忌食辛辣,因其逼津外泄,虑其更伤心之气阴;忌食生冷、肥甘,因生冷伤脾阳,肥甘生痰浊,故当禁之。
酒易蕴生湿热,耗气伤阴,当戒禁。
预防护理
1.避风寒,适寒温。
虚劳过程中,感受外邪,耗伤正气,通常是病情恶化的重要原因;
而心虚患者由于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又容易招致外邪入侵,故应注意冷暖,避风寒,适寒温,尽量减少伤风感冒。
2.调饮食,戒烟酒。
人体气血全赖水谷以资生,故调理饮食对虚劳至关重要。
一般以
富于营养,易于消化,不伤脾胃为原则。
对辛辣厚味,过分滋腻、生冷不沽之物,则应少食甚至禁食。
吸烟嗜酒有损正气,应该戒除。
3.慎起居,适劳逸。
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做到动静结合,劳逸适度。
根据自己体力的
情况,可适当参加户外散步,气功锻炼,打太极拳等活动。
病情轻者,可适当安排工作和学习。
适当节制房事。
4.舒情志,少烦忧。
过分的情志刺激,易使气阴伤耗,是使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保持情绪稳定,舒畅乐观,则有利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