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滨水空间划设计方法研究

滨水空间划设计方法研究

滨水空间划设计方法研究1.滨水区概述1.1研究对象城市滨水地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系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亦即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

”空间范围包括200~300m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其对人的诱惑距离为l~2km,相当于步行15~30分钟的距离范围。

根据毗邻水体的不同可以分为滨江、滨海、滨湖等。

城市滨水区笼统地说就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称”,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

美国学者安妮·布里恩和迪克.里贝根据用地性质的不同,将城市滨水区划分为商贸、娱乐休闲、文化教育和环境、居住、历史、工业港口设施六大类。

另外,按其在城市中的功能及其与城市关系来分,有旧工业区改建的滨水区、与居住区相连的滨水区、与市中心相连的多功能滨水区、旅游休憩的滨水区、新开发的滨水区、生态保护的滨水区等。

1.2研究范围本次研究以滨水空间为研究对象,在对其概念的理解和范围的确定后明确研究主要内容。

通过对国内外滨水空间发展历程、发展趋势和规划设计方法的浅析,具体以多伦多中央滨水区公共空间设计方案案例分析,对比总结出国内外优缺点,并归纳总结出城市滨水空间可借鉴的设计手法和规划思想。

在滨水空间形态要素研究方面,把握空间形态、水体尺度对设计的影响,同时联系景观环境、建筑体量、滨水界面、场地特征。

总结以上的内容,深入对不同用地类型的滨水空间设计方法研究。

包括滨水商业空间、滨水居住空间、滨水休闲娱乐空间。

结合生态保护与景观处理,研究滨水景观设计。

2.国内外滨水空间设计研究2.1国内滨水空间探究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环境人工化。

城市滨水空间在物质环境方面人工化的趋势是显而易见的。

与此同时,脆弱的生态环境难以承载潜在经济价值所驱动的大规模的商业开发和建设。

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理念是滨水空间建设的基础。

物质环境的人工化正呼唤着非物质环境的理性化,管理的现代化是非物质环境理性化的一个具体体现。

因此要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依赖非物质环境的建设来保障基本功能的实现。

(2)结构复杂化。

结构复杂化不仅表现在不同层次空间数量的增多,还表现在相互作用的频度、强度和广度的增加。

城市滨水空间的整体结构是一个由自然生成要素和扩展生成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这其相互作用决定了城市滨水空间的存在状态和运行演化模式来以适应城市这个有机体各方面不断变化的要求,其结果就是结构的复杂化带来的系统稳定性。

(3)功能多元化。

未来城市滨水空间在继承了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其特色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态功能、景观功能、休闲功能、文化功能、商业功能和旅游功能。

国内关于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研究较为丰富,诸多学者分别从用地配置、空间布局等总体层面对此进行探讨。

根据城市滨水空间用地的存在问题,提出滨水空间的更新设计应强调岸线的共享性、立体化设计和多功能利用的用地模式。

从区域空间结构、用地结构、道路交通、实体景观、开敞空间方面研究城市滨水空间的形态整合。

从历史文脉、自然梯度开发、生态系统以及水上旅游体系对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四要素(文化、空间、生态和载体)进行阐述。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基准线”法则,即水系景观轴、沿岸线视觉走廊和交通廊轴线以及垂直岸线向外辐射角度视觉走廊和交通轴,可作为滨水区规划组织空间秩序的基本骨架。

城市滨水区是自然水域和城市空间双向渗透的区域,其设计应从社会、经济、环境及历史文脉等多角度进行系统分析,依据遵从自然过程的系统化设计途径,对滨水区进行多目标的,包括水系、土地利用和历史文化解释系统的规划设计,主要集中在河道疏通、防洪设施、空间形态整合、交通组织、绿化及开放空间体系、度假旅游及重现历史人文景观等方面。

滨水建筑的风格应是轻盈的、通透的,具有海韵建筑、亲水建筑品味的,但具体的建筑设计处理手法则应从具体的城市大环境、大风格中去寻求协调。

遵循滨水城市天际线的特性,塑造滨水城市天际线的以及注重群集效应、节奏韵律感、层次感、屋顶形式和色彩等创作手法。

2.2国外滨水空间探究国外(主要为西方国家)城市滨水区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资源经济时代、工业化时代和后工业化时代。

城市滨水区作为紧邻城市中心区的空间地块,经历了兴起、繁荣、衰败以及复兴,由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向消费空间转变。

干净的水源是现今大多数城市滨水区再开发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要使滨水地区成为城市经济、文化、娱乐中心,成为城市最有活力的地带,首先取决于滨水环境,而构成滨水环境最主要的是水域及邻近水陆域的环境状况如何,所以不管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其它发展中国家,都很重视对河流及陆域环境的综合整治。

目前世界上已有许多治理水体的成功经验。

2. 滨水地区科普娱乐设施的逐渐增加在当今的城市滨水区开发中有一个明显的倾向:新的水族馆等科普娱乐设施日益增多。

其中波士顿(1969)和巴尔的摩(1981)开了这方面的先河,这些设施对于全世界新建水族馆的风格和内容都有重要的影响。

加拿大的蒙特利尔滨水区将世界博览会留下的法国馆、魁北克馆改造成赌场,将美国馆建设改造成为“水生态馆”。

与此同时,私人投资运作的娱乐设施也在悉尼和巴塞罗那得到实现。

3. 文脉继承的观点日益受到重视滨水地区考古资源的保护也许没有水的保护那样来得迫切、那样明显,但是历史古迹和古建筑的再利用正日益收到重视。

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在对城市滨水区进行规划的过程中提出有关“真实性”的问题一一即城市历史文脉的继承。

他们认为,如果缺少“真实性”,今天的滨水区开发建设就是一种空洞的浪漫主义。

这种理性的认识对一些重要的特色历史地段和建筑景观有着很好的保护作用。

通过多伦多中央滨水区公共空间设计方案来探讨国外滨水区规划方法。

该方案是2003年6月对多伦多中央滨水区进行的最新规划,其中着重构建了整个中央滨水区公共空间的框架。

方案将中央滨水区分成:一条贯穿东西的滨水步道:16个城市节点:和14个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的公共开敞空间(以及93个小空间,由此形成了发便、快捷、可持续发展的公共空间网络。

对今后的细部设计和实施工作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规划目标1.定义具有特色、尺度相宜的公共空间网络;2.在以往滨水公共空间的基础上,根据TWRC的发展计划和城市二次规划的方向再增加500英亩新的滨水公共开敞空间;3.为下面的分区规划和细部设计提供一个总体的纲领;4.确保整个滨水地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繁荣和相互协调;5.作为公共空间设施行动的开端;6.推荐合理的公园和公共空间的投资分配,健使有关机构认识到这些公共空间。

指导细部设计的10个原则1.设计一个连续的、公众易达的、精彩的水滨;2.要求所有的滨水公共空间都经过精心的设计;3.设计能很好地利用我们城市的历史古迹,体现多伦多特有的文化:4.所有的公共空间都要有很高的环境标准;5.加强滨水地区东西部的联系;6.将已存在的社区和即将出现的滨水社区、滨水公共空间有机地连接起来;7.提高水生植物的生存环境,同时促进水质的提高;8.在设计中运用多种因素和手段;9.调整水的运用,使之配合经济、娱乐和环境的发展;10.创造一个吸引世界和多伦多市民眼光的公共空间网络。

详细规划1.滨水步道在现有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高质量、安全、连续的、多功能和经过精心设计的连接整个中央滨水区的滨水散步道。

如图12.城市节点。

16条南北向的道路和滨水步道的节点构成了一系列与众不同的公共空间。

通过利用各具特点的文化、考古遗迹建立起一条条通向水边的绿色走廊。

公众从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乘坐公共绿色交通或步行到滨水公园和散步道,具有很强的可达性。

同时,这16个城市节点也是举行滨水文化活动的极好场所。

如图21 233.公共区域整个公共开敞空间的框架是以区域观念为出发点,共有13个相对独立的滨水公共区域。

一些地方,例如约克城堡,侧重于挖掘其潜在的资源,吸引有效的公共投资。

另外一些区域,如中央沙滩则主要依靠扩展新的地界。

为了更好的进行细部设计和后续发展,每个区域都规定了一些相对的领土范围。

在此基础上,还确认和命名了93个现有或新挖掘的公共空间,并对每一个具体的地点提出的整改或重新设计的基本意见,为进一步的设计指明了方向。

如图3从加拿大多伦多滨水地区的规划理论和相关实践中,我们得到了一系列如何营造个性化滨水空间的启示:1、遵循一切水域(包括海洋、湖泊、河流等)的自然规律,确保其新陈代谢功能的正常进行,维护流域内生态系统的完整,是一切滨水区开发的根本;2、应该结合与水域相关的科学原理来制定开发计划;3、滨水地区是城市的一部分,在规划时,强调滨水地区与城市的连接性,力求用有效的规划设计手法来加强城市和滨水之间通畅的视觉联系和便捷的可达性。

4、滨水地区的开发首先要解读该地区的自然特征、社区特征和历史文化(特别包括当今滨水地区在开发前的工业及航运文化)。

在本地区真实的历史基础上,来形成记载历史发展过程的滨水空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滨水地区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自然2.3小结当今,我国的滨水开发活动日益频繁,但毕竟由于起步较晚,在很多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欠缺。

所以,在立足于挖掘当地特色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是非常必要的:即应从本地区挖掘内在性质特点,这样才能形成富有个性的滨水空间。

我国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具有自身独特的历史和自然演化进程。

即使在国内不同的地区,经济和文化背景也有较大差异,世界上成功案例的经验彼此并不完全相同。

因此,不能轻易照搬和移植国外开发建设模式,而应因地、因时、因具体对象而发挥规划设计和开发运作的主观能动性,并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内在的特质,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教训。

1.恢复生态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适的植物种类改造介质,恢复退化的陆生生态系统,尽可能保持生物和生态多样性,形成滨水绿色植被景观;综合设计生态驳岸,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增强水体的自净作用,同时具有一定抗洪强度。

建立、完善城市污水和废水处理系统,对水体清污治理,利用引水冲污、疏汲底泥、充氧曝气等综合性治理措施,恢复退化的水生生态系统。

滨水区生态环境的整治,促进了新的滨水区开发投资。

例如,在伯明翰,直到中心运河疏浚洁污之时才有人去投资开发。

2.修缮历史建筑,保护传统文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以文化旅游为导向,重新审视历史建筑和景观保护改造。

例如,悉尼邻近港湾的岩石区,不仅很好地保护了历史遗存,而且还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物质景观有效地促进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而伦敦则将泰晤士河畔一处正对着圣保罗大教堂轴线的热电厂改造成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

在当今滨水区开发中,水族馆等娱乐和科普设施日益增多,波士顿和巴尔的摩开了这方面的先河,而蒙特利尔滨水区则将世界博览会留下的法国馆、魁北克馆改造成赌场,将美国馆改造成为水生态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