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

略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害怕语文、厌学语文、逃避语文。

究其原因,是对语文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但笔者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读书求知的兴趣,语文教师要做的一项基本工作,就是想方设法不断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而语文教学实践表明,美育的渗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丰富语文学习的内涵,增强语文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学生德育、智育、智能的发展,高度体现“教书育人”的教学原则。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美育的特点,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和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

语文教学具有美育的功能,其中蕴藏着无比丰富的美育因素。

语文教学要用“美”来吸引学生,渗透审美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进行:感受美、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

实践证明,它对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感受美
语文教材编选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

教学内容中蕴涵着情感美、景物美、人格美、语言美、艺术美等,可以说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

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发挥作品中美的力量,就能触动学生思想上、感情上的琴弦,
使学生感受到美,享受到美。

审美靠的是形象和情感。

一篇好的课文,学生能直观地从文中看到美,观察到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语文教师作为让学生感受到美的诱导者、组织者,要站在审美的制高点,做好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工作。

另外情感美教育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

文学作品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特征和丰富的生活内涵,最主要的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背影》中,父亲为儿子买桔子的场景,让我们看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背影》也成为脍炙人口的艺术珍品。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让学生反复欣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引领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作家在作品中灌注的审美体验。

语文教学要再现出真、善、美的艺术情境,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情、意的统一,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从而提高欣赏水平和审美素质,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达到我们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二、鉴赏美
无论是教育方针还是新课标都强调了“美”。

美育作为培养全面发展新人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方式,它具有独特的内容和魅力,对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学生在文中感受到了美,也要学会鉴赏美,从而理解美的内容和感情。

审美鉴赏是人们审美活动的高级形式,它不仅要求人们对美的事物做出反映,而且要求人
们对美的事物作出鉴赏。

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正确鉴赏美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审美趣味和审美观点的培养上。

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力。

要使学生对文学作品鉴赏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和深化,就必须激发联想和想象。

文学作品是有限与无限、偶然与必然、虚与实、情与景等的对立统一、和谐综合。

在审美过程中,如能展开联想、充分想象,那么对文章就不仅是作具体状貌和整体形态的浅层感知,而是超越时空取得更深广的感受内容,对作品作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使审美鉴赏感受趋于深层。

如学生阅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若能展开联想和想象,那么这首28字的小令就不仅是一幅深秋晚景图,而应该是一部以天涯孤旅为主题的有声有色的电影了。

另一方面开展比较阅读。

通过比较,让学生学会欣赏鉴别各种形式的美。

美的鉴赏是对美的属性的鉴别和评价,它不仅要识别事物的美和丑,还要鉴别美的种类和程度。

语文教材所选的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名篇。

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了美,讴歌了美,而且自身也是美的结晶。

作品中真善美与假恶丑的鲜明对照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审美趣味。

通过语文教学,在这种集中、典型而又强烈的美的长期熏陶下,学生能够提高美感能力,加深对美的认识的程度,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

三、发现美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形象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发现了美,才能进一步创造美。

生活中处
处存在着美。

语文教学要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发现语文之美,发现生活之美。

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无处不在。

有人认为语文是枯燥的,因为那只是限于书本之中,其实语文是撒满大地的,如果去找,就会发现,语文充满了美的魅力。

如当走进一片树林,地上铺满了金色的树叶,踩在脚下软绵绵的,这些不都埋藏着语文吗?我们可以拣两片落叶,去体会“落红不是无情物”的精神。

树叶一生都在为人类服务,春暖花开,叶子也赶来美化人间;盛夏,它们为人遮风避暑;秋天,它们纷纷落下叠成“毛毡”;冬天,它们又深深埋藏在土里,等来年做很好的肥料。

这不正是赋有语文的精神吗?又如当我们呱呱落地之际,周围便充满了形形色色的语言,有的文质彬彬,有的普普通通,可这里面都荡漾着语文之美,这是语文最基础的东西。

江火渔船、美酒佳人、饮酒作诗,是多么赋有语文色彩啊!
其实,语文就在生活中,有些是我们非常感兴趣的,只是需要我们去寻找、去领悟、去研究。

我们不仅要用眼睛,更要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语文之美。

四、创造美
陶行知认为“教育之美在于创造美”。

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归宿,是最高阶段。

它不仅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的最佳过程,而且也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最佳途径。

我们进行语文教学,并不奢求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文学家,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审美素质,养成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进而使
之拥有创新精神,拥有创造美的热情与能力。

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不能自主阅读,教学就失去了意义。

“自主”,是创造的灵魂。

语文教材蕴含丰富的美的因素,众多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着学生去发现去理解去感悟,学生在阅读中要善于积累审美感受,丰富审美经验。

这是创造所需的沃土。

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大胆创作。

学生长期接受文学作品的熏陶和感染,在生活中发现了众多的美,自然就会产生向往美、追求美的心理倾向和表达美、歌颂美的强烈愿望。

不论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生意盎然的生活情趣、高风亮节的英雄伟人,还是一些丑陋虚伪的社会现象,皆能成为学生创作的素材。

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意境选词择句,把已知的材料加以合理的想象加工,创造出新图景、新形象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见解。

这样,持之以恒,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不仅能获得艺术享受,得到美的熏陶,还能让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得以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