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社会保障制度评价

第五章社会保障制度评价

• 战略目标:切实帮助城镇贫困群众解决就医 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 价值目标: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 政策目标: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改 革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关精神,逐步建 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
• 工作目标:总体目标是,从2005年开始。用 2年时间,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部分县(市、 区)进行试点,之后再用2—3年时间在全国建立 起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
(二)社会保障制度评价的要素
• 社会保障是一个系统,是一个整体,在评价 时,需要分解到各个构成要素上,先对要素进行 评价,再进行综合评价。
• 要素的分解要从大到小。比如,首先分解成 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然后再对各 个项目进行分解,最后,分解到单个项目的影响 因素上。
• 这需要有社会保障的专业知识。 • 比如,对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项目,可以分
• 一、社会保障制度评价的含义 • 社会保障制度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
法,在进行全面、系统、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 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科学性、先进 性、合理性等作出一定的结论性说明。 • 科学性。 • 先进性。 • 合理性。
社会保障制度评价和社会保障制度运行 分析相互联系,但侧重点不同。
普及型、全民性与公民权利 权利义务对等与个人缴费
承担全部社会责任
承担有限社会责任
无劳动能力个人贫困与家 有劳动能力就业者与家庭

收入保障与服务保障
收入保障与信誉保障
物质福利与社会福利
经济福利与社会服务
慈善公益和举足轻重
企业责任与无参与空间
政府、企业与第三部门 政府、企业和就业者个人
社会工作者与自愿人员 人力资源与保险经办人员
人均 GNP(美 2783
1345
458
圆)
13.9
13.61
1363Biblioteka 370资料来源:穆怀中:“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经济研究》,1997.2
⑶国际一般经验标准:
• 国际上,将退休费用支付相当于工资总额的 29%定为支付极限;若将我国支付极限定为33%, 则在2030年之前就将突破。因此,2030~2050 年,不能再提高统筹费率(刘明慧等:《社会保 障理论与改革探索》,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8.5)。
二、社会保障制度评价的作用与任务
• ⒈认识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科学性、 先进性、合理性,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探索社会保 障制度改革发展的新路子。
• ⒉肯定成绩,揭露问题,发现典型,树立榜样, 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鉴,指出发展方向
• ⒊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发展。我国的社会 保障主要是以行政区域为单位组织实施的,通过评价, 可以起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发展的作用。
• 对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实际情况的分析, 包括实施的历史、现状、经验、问题等的 研究,属于运行分析的范围;
• 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科学性、先进性、 合理性等的说明,属于社会保障制度评价 的范围。
• 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包括对社会保障“制 度”的评价和对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评价两 个方面。
• 实际工作中,通常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 评价。
政府预算与慈善捐赠
政府担保企业与个人供款
缓解贫困与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与社会与发展
社会福利制度最基础部分 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部分
社会和谐与社会公平
社会发展与社会投资
• • 又比如,对政策进行评价,可以把政策从以
下几个方面进行分解:
• 战略目标 • 价值目标 • 政策目标 • 工作目标等。
• 民政部、卫生部、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关 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的意见》2005.
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等。
• 在进行综合评价时,应注意从实际出发,根 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及各种评价标准的特点,选用 合适的评价标准。也可同时选用几种标准,分别 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得出更为全面的评价。
• • ⒉社会保障制度评价的几种具体标准 • (1)制度标准
社会保险缴费标准(占工资总额的%)
企业
个人
失业保险金 低保水平≤失业保险金≤最低工资水平
工伤津贴(工伤医疗)本人受伤前 12 个月内月平均工资(期内的收入损失补偿)
(2)平均水平标准
中外社会保障水平与人均 GNP 比较
美国
德国
日本
英国
中国
1960
年份
1960
1960
1960
1990
社会保障支出 10.3
20.5
9.0
占 GDP 比重
(%)
养老保险
≤20
8
医疗保险
6
2
失业保险
2
1
工伤保险
生育保险
≤1
社会保险支付标准
基础养老金(月) 省、市、自治区或地(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 30%
个人帐户养老金(月) 个人帐户储存额/120
统筹基金
起付标准: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 10%左右;最高支付限额:当地职
工年平均工资的 4 倍左右。(2009 年提高到了 6 倍)
三、社会保障制度评价的程序和准则
• (一)社会保障制度评价的程序 • 第一,设置—套能全面反映研究现象各个方
面的指标体系。 • 第二,确定评价标准,作为综合评价的基本
依据。 • 第三,将各项指标与评标准进行比较,分别
对现象的各个方面进行单因素评价。 • 第四,采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对各项指标的评
价结果进行综合,形成一个全面反映制度的综合 评价数值。
解成以下因素:
项目 制度原理 价值基础 政策目标 基本原则 政府角色 服务对象
服务范围 服务方式 NGO 角色 服务机构 工作人员 资金来源 功能作用 地位角色 影响效果
社会救助
社会保险
满足个人与家庭成员需要 大数法则与制度化互助
社会公平与社会权利
社会互助与社会预防
社会稳定与社会福利
社会保障与社会保护
(三)社会保障评价的标准
• ⒈综合评价的一般标准。

⑴计划标淮。

⑵时间标准,也称历史标准。它一是以前
一期水平作为综合评价标准;二是以历史最好时
期的水平作为综合评价的标准。三是以历史上有
特殊意义的关键时期的水平作为综合评价标准。

⑶空间标准,也称社会标准。空间标准又
可根据研究目的不同分为行业标准、地区标准、
社会保障数量分析
统计分析与excel/spss应用
赵俊康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第五章 社会保障制度评价
• 主要内容 • 第一节 社会保障制度评价概述 • 第二节 社会保障制度评价指标体系 • 第三节 社会保障制度评价方法 • 第四节 主成份分析方法及其在社会保障制度评价
中的应用
第一节 社会保障制度评价概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