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技术介绍及其应用

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技术介绍及其应用

1 燃料电池乘用车的发展必要性及战略意义
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BEV),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PHEV)和燃料电池乘用车(FCEV)。

由于燃料电池乘用车的唯一排放物是水,没有污染物排放,加氢时间段、续航里程长,能量转化效率高,被认为最有前景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之一。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技术方向,发展燃料电池乘用车对稳定能源供给,发展低碳交通,保持汽车产业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燃料电池乘用车关键零部件介绍
2.1 燃料电池电堆
燃料电池主要有四种类型,分别是碱性燃料电池(AFC)、磷酸燃料电池(PA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从燃料的种类、工作的温度、质量功率密度和燃料电池特性等因素综合考虑,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具有功率密度高、体积小、启动速度快,低腐蚀性、反应温度适中等特点,因此最适合应用于燃料电池乘用车领域。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基本反应原理是氢气在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分解成H +和e −,电子不断地输出到外部回路进行供电,氧离子穿过电解质膜到达阴极,阳极发生的
化学反应为:222H H e +−
→+。

阴极发生的是原反应,氧气和氢离子在阴极结合产生水,阴极发生的化学反应为22
222O e H H O −+++→。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总反应为:
22
2
12H O H O
+→。

燃料电池电堆由端板、绝缘板、集流板以及多个单电池组成。

单电池主要由双极板和膜电极组成。

膜电极包含了质子交换膜、催化剂和气体扩散层。

单电池双极板主要作用是隔绝燃料和空气、收集电流、传递热量,同时为反应气体提供通道。

质子交换膜主要作用是为电解质提供氢离子通道,隔离阴阳极反应气体,同时对催化剂层起支撑作用。

质子交换膜用催化剂为Pt 基催化剂,最常用的是商业化Pt/C
催化剂。

气体扩散层主要作用为支撑催化层,稳定电极结构,提供气、电、热量的通道。

图1 燃料电池乘用车结构
2.2 车载供氢系统
在燃料电池乘用车上,车载供氢系统的功能类似于传统内燃机汽车的燃油储存与供给系统,其作用就是为燃料电池发动机提供燃料供给。

其组成主要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氢气的储存及供给系统,包括储氢瓶、减压阀、管路等。

第二部分是氢气管理系统,主要用于和整车控制器的通信,包括储氢瓶电磁阀开关、储氢瓶内气体温度的采集与显示、储氢瓶内气体压力的采集与显示等。

第三部分是氢安全部分,包括氢气
氢密度较低,目前燃料电池车用储氢容器为III型气瓶和IV 气瓶。

由于IV型气瓶具有质量轻、储氢密度高的优点,国际主流产品多数采用70MPa的IV型气瓶。

受制于储氢容器的内胆加工成型工艺技术,国内企业以生产35 MPa的III型瓶为主。

2.6 燃料电池乘用车的优势
(1)低排放。

燃料电池通过电化学的方法,将氢和氧结合,直接产生电和热,副产物只有水,没有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烟尘微粒等副产物产生。

(2)燃料获得途径的多样性,燃料电池电堆所需要的氢气主要有四种获取途径,分别是化石燃料制氢、工业副产物制氢、甲醇裂解制氢和电解水制氢。

综合考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环境污染、制氢效率、工艺的实现难易程度等因素,电解水制氢在未来氢能产业链发展比较完善的情况下,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3)系统效率高。

传统汽车内燃机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热效率一直徘徊在40%左右。

然而根据国内主流乘用车燃料电池系统技术路线图规划,到2025年,燃料电池系统的最高效率将达到50%~55%,是传统内燃机效率的1.25~1.37倍,具有较大性能优势。

(4)加氢时间短,续航里程长。

氢燃料电池汽车3min内可加满氢气,续航里程可达到500km以上,无疑解决了纯电汽车充电时间长(快充30min,慢充8h),续航里程短(200~300km)等一系列问题,可以给驾驶员带来更好的驾乘体验。

(5)全寿命周期碳排放量少。

燃料电池乘用车每公里碳排放量只有200g不到,比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每公里碳排放量还少,是新能源汽车中排放最少的一类汽车,可以有效缓解全球温室效应问题。

2.7 燃料电池乘用车的不足
(1)燃料电池耐久性问题。

以车用燃料电池的基本要Mpa,限制了车载氢系统的储氢能力。

3 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发展趋势介绍
(1)性能进一步优化。

燃料电池电堆将应用新型材料,如低铂、高性能膜电极、金属双极板等来优化结构。

比功率将提升至3.5kw/L,效率提升至65%,耐高温性提升至85℃,电堆-40℃低温启动技术将得到有效应用,寿命将提升至5000~10000小时左右。

(2)高度集成化。

电堆与空压机等附件集成,电堆与驱动电机和电机控制器集成,电堆与DCDC集成等。

(3)平台化。

燃料电池在整车动力能源占比将不断提升,35kw小电堆,70kw中电堆,100kw全功率电堆将系列化,但是体积保持不断。

(4)寿命提升。

通过优化电堆设计,提高电堆关键零部件的一致性,通过优化电堆水管理技术,提升燃料电池电堆的寿命,争取在2025年燃料电池电堆寿命达到5000h以上。

(5)成本降低。

通过降低关键材料的使用量和使用低成本关键材料和部件,降低制造成本。

参考文献
[1]徐钟平,周敏莉,虞利强,潘相敏.燃料电池汽车及
氢能源的发展现状与安全对策[J].消防科学与技
术,2010,29;1019-1021.
[2]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U.S DOE
Fuel Cell Technologies Program).Pathways to
commercial success: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
supported by the fuel cell technologies program[R].
September 2011.
[3]申泮文.21世纪的动力——氢与氢能[M].天津:南开大
学出版社,2000.106.
[4]兰泽全,曹欣玉,周俊虎等.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及其在
(下转第140页)
电动车上应用的现状[J].能源工程,2002,3:17~19. [5]侯献军,颜伏伍.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中的加湿技术
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4,4:52~55.
[6]谢康,卢青春等.燃料电池发动机测试系统的开发[J].车
用发动机,2003,10:22~29.
[7]张洁萍,张逸成,姚勇涛.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用DC/DC变
换器方案[J].低压电器,2002,NO.5.
[8]吴兵,陈沛,冷宏祥等.车载供氢系统[J].上海汽车,2007
(9):9-11.
[9]MICHANEL R S.Hydrogen fuel leak simulation[R].
[S.1]:University of Miami Coral Cables,2008.
[10]司戈.氢能源应用的消防安全初探[J].消防技术与产品
信息,2008(1):44-48.
[11]刘延雷,秦永泉,盛水平等.燃料车内氢气泄漏扩散数
值模拟烟机[J].中国安全生产可行技术,2009,5(5):5-8.
(上接第120页)(上接第35页)
继续散热,导致温度略高于22℃;之后温度略高于设定值半导体制冷器开始工作降低温度,彩灯熄灭且蓝灯亮起,温度降低到等于设定值,蓝灯熄灭彩灯亮起且蜂鸣器再次报警,如此循环保证系统一直处于设定值范围以内,如图4红色升温曲线所示。

降温测试过程与升温过程类同,其设定温度为18℃,其测试结果如图4蓝色降温曲线所示,可知系统工作累计的最大误差为1℃,达到其设计要求。

5 结束语
本系统采用STM32主控制模块、温度控制模块、DS18B20温度采集模块、显示及报警模块等制作智能化温度控制装置。

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对温度测量、显示及自动控制等功能,具有功耗低,稳定性好,可操作性强,构建简单,成本低廉等特点,并且系统扩展型强,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张祥,蔡景,林海彬,刁海飞.基于STM32的温湿度监
测系统设计[J].中国仪器仪表, 2013(7): 62-65. [2]陈玉敏,谢玮,孟宪民.基于STM32的温度控制实验设
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6,39(12): 37-40.
[3]李玮瑶,王小辉.基于DS18B20的关联型温度检测系统
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设计工程,2015(15): 93-95. [4]刘映宏.基于STM32的温湿度测量系统设计[J].电子技
术与软件工程,2015(10):104-105.
[5]张蓉蓉.基于STC89C52的智能温度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J].机电信息,2014(15):130-13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