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产生的历史研究

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产生的历史研究

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产生的历史研究
作者:石丁兰
来源:《乡村科技》2017年第22期
[摘要] 本文阐述大地景观规划的形成原因,探讨生态恢复的外延及其发展过程。

大地景观规划受到了人类历史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同时大地景观规划也融入了自然界中的各种要素;生态恢复学研究了受损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问题。

因此,进行大地景观设计时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建立和谐的生态系统。

[关键词] 大地景观规划;生态修复;自然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 TU98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7)22-46-2
1 大地景观规划的形成
自20世纪60年代,大地艺术的思想逐步形成,大地艺术的实践与自然、非商业操作非常贴近,又因与自然吻合显得神秘[1]。

这一时期开始有很多的艺术家利用一些原始的自然元素,来表达天然的美丽,创作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动人风景,这些作品达到了与自然生态环境非常契合的境界,作品被称作“大地景观”或者“大地艺术”。

这种艺术比人工创造的更好,这种生态环境主要包含人工景物、动植物、路、水、土壤及人类活动的遗址、气候变化等,农业景观是大地景观的起源,一开始人们并不是有意识地去耕作这种农业景观,他们只是单纯因为被迫生存才从事农业生产。

但是,在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大地景观。

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不再只是纯粹地为了生存而劳作,农业耕作渐渐变成艺术和文化,从此自然景观和农业景观变成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大地景观也成为了自然文明遗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截至目前,秀美的山川河流、美丽的田园风光依然是景观的主要特征。

坡地、河流、高山是自然赋予大地景观的力量。

在18世纪后期,如画风景学派就认识到自然水际优于人工河岸之美。

如画风景学派认为,“园林化”的所谓“漂亮”人工草地及河岸景观景色不如“丰富”的、“粗糙”的自然形态植被和水际景观,为人类提供诗情画意的感知与体验空间[2]。

眼下,这种“农业”景观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是,我国的这种景观还缺乏历史积淀,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这些大地景观的盛行,是人们对自然尝试性的改造,也是人们开始追寻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方法。

尽管现在这样的形式依然是在强调与大自然山行水体的结合呼应,一切要顺其自然,但却无法完全做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进行大地景观规划时,需要了解不同类型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了解自然环境中各种元素的生命活动规律,从而推断人类活动对自然中某些元素的改变对自然中其他组成部分所能产生的影响和变化,这些影响对整体的大地景观规划设计具有非凡的指导性意义。

尤其是到了20世纪,因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提高,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快速增长,人类为提高生活质
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活动,希望得到更多的优美宜人的居住环境和消闲环境。

但是,这样的环境却被人类的行为遭到破坏并陆续消失,人类破坏自然的范围也越来越大。

例如,全球气候逐渐变暖,雾霾天气严重,森林和自然植被不断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增多;生物多样性也遭到了破坏,许多物种逐渐灭绝,很多地区的生态已经失去平衡。

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无不要求大地景观规划应趋向从维护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展的角度出发,重点是要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

大地景观规划是现在乃至未来环境规划、城市规划等学科需要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人们一定要尊重自然,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有前瞻性地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 生态修复学的演进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更多,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使人们的生存环境出现了严重退化,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修复主要是指通过人为的调控,使受损害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受损害前的自然状态,恢复其之前的内部结构、高效的系统功能和协调的内在关系。

在20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有一部分有识之士对采矿业和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各种塌陷环境进行了生态恢复研究。

这标志着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但研究并未引起广泛关注,一直到1966年英国南威尔士发生的一场因为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而引起的灾难,生态修复才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这次灾难让人们认识到对破坏掉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的必要性,这次灾难为恢复生态学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应用基础。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发展,人们对生态修复有了更多的认识。

此时,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也愈发严重,恢复和重建受到损害的生态系统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识到协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0世纪80年代,由于现代生态学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传统生态学的界限,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层次、尺度和研究对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研究范围广泛扩大到了区域性生态系统研究方面,研究对象转向了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

应运而生的恢复生态学逐渐成为被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指导性学科。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部分学者就在华南地区的退化坡地和北方科尔沁沙地南部开展恢复生态学研究和长期的定位观测,这些研究对我国发展热带亚热带地区和北方沙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生态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2]。

从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开始在一些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以及部分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的地区开展了大量的恢复与重建工作,并积累了大量的生态修复经验,获得了许多成功的恢复模式。

尤其是中国科学院华南热带植物研究所的余作岳、彭少麟、任海等学者,在热带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但是,大地景观规划和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在我国毕竟起步较晚,在理论和实践经验上难免存在很多的不足,我国的地域又比较广阔,地形风貌和植被、动物等生态系统比较复杂,在今后的实际应用中还需进一步加强对不同类型环境的研究和监测,不可盲目照搬之前某些成功的案例。

依据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尤其要加强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技术的研究,获取相关的生态学参数,系统地
总结和完善生态系统退化的成因以及恢复与重建的操作程序和风险效益评价等,为生态修复和重建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3]。

3 启示
纵观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的历史不难看出来,景观规划与自然有莫大的关联,由此必然引进人类、自然、景观三者间怎样和谐共存的问题。

生态学的迅速发展,促使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产生大转变,同时景观的形象也得到改变[4]。

从生态的角度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健康、更有生命力[5]。

西方国家存在大量的原始大地景观,这些景观是自然界真实变化的重要见证,也是非常宝贵的科学价值,保留了早期人们生活劳作和思想文化的痕迹,包含了西方社会历史的许多部分。

这些景观之所以能够留存到现在,是因为他们在万年的变化过程中顺应了气候、地质、植被、水文等自然发展的规律,顺势而为尊重自然。

尽管部分地区为了获得更多的耕地,曾经采用过破坏生态平衡的耕种方法,但人类进行的大部分活动还是适应了自然规律的。

现在在对生态系统景观规划和修复的探索中,依然要先以人与自然界的沟通、人与自然界的回归、人与自然界的协调为目标,要意识到人与自然是相互依赖共生的关系,要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构建出人、自然、景观三者和谐共存的自然人文景观。

因此,对自然的演变、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正确认识是大地景观设计尊重自然的前提,也是对已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的前提。

大地景观作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完美结合的景观作品,是人类回报自然的礼物。

在大地景观规划设计和必要的生态修复中,理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创造出和谐的、最优的生态环境系统。

参考文献
[1]刘聪.大地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实践[J].规划师,2005(2):107-110.
[2]杨锡荣.现代景观设计的方法论初探[D].南宁:广西大学,2004.
[3]刘玉杰.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诠释[J].中国园林,2002(1):19-22.
[4]王向荣,林箐.景观设计的生态性[J].中国花卉报,2004(9):16.
[5]王向荣,林箐.现代景观的价值取向[J].中国园林,2003(1):5-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