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鱼卵孵化技术规范

鱼卵孵化技术规范

鱼卵孵化技术规范目次前言 (Ⅱ)1范围 (1)2规范性应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3.1漂浮性鱼卵 (1)3.2浮性鱼卵 (1)3.3粘性鱼卵 (1)3.4沉性鱼卵 (1)3.5受精卵 (1)3.6孵化 (1)3.7受精率 (1)3.8孵化率 (1)3.9鱼苗 (2)3.10出苗率 (2)4环境条件 (2)4.1水质 (2)4.2孵化场地 (2)4.3孵化水温 (2)5受精率的计算 (2)6孵化设施 (2)7孵化方法 (2)7.1漂浮性卵孵化 (2)7.2浮性卵孵化 (3)7.3粘性卵孵化 (3)7.4沉性卵孵化 (4)8敌害和疾病防治 (4)9出苗 (4)9.1鱼苗质量判别 (4)9.2出苗时间 (4)9.3计算出苗率 (4)12 附录B(规范性附录)孵化设施与工具 (6)附录C(规范性附录)脱粘液制备 (9)前言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均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湖南省畜牧水产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晓清、欧燎原、李成、陈开健、戴振炎。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鱼卵孵化的术语和定义、环境条件、受精率的计算、孵化设施、孵化方法、敌害与疾病防治、出苗等。

本标准适用于漂浮性卵、浮性卵、粘性卵、沉性卵的孵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9956 青鱼鱼苗、鱼种质量标准GB 10030 团头鲂鱼苗、鱼种质量标准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GB/T 11776 草鱼鱼苗、鱼种质量标准GB/T 11777 鲢鱼鱼苗、鱼种质量标准GB/T 11778 鳙鱼鱼苗、鱼种质量标准NY 5051 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漂浮性卵吸水膨胀后比重稍大于水,可漂浮于微流水水层中的鱼卵。

3.2 浮性卵多数具油球,透明,卵膜吸水膨胀后比重小于水,可浮于水面上的鱼卵。

3.3 粘性卵表面有粘液或粘附物,能粘附在水草、石砾等鱼巢上的鱼卵。

3.4 沉性卵卵黄周隙较小,比重大于水,产出后即沉向水底的鱼卵。

3.5 受精卵成熟精子通过成熟卵的受精孔,进入卵质,经卵的激动和修整,雌雄两性原核融合,形成的一个有生命的新细胞(合子)。

34 受精卵在适宜条件下,胚胎发育至仔鱼破卵而出的过程。

3.7 受精率胚胎发育至高囊胚期时,发育正常的受精卵数占参与受精的总卵数的百分比。

3.8 孵化率鱼类胚胎发育阶段中,从卵内破膜而出的个体数与受精卵数量的百分比。

3.9 鱼苗指卵黄囊基本消失、鳔充气、能平游和主动摄食的仔鱼。

3.10 出苗率或称成活率,指最后成活的鱼苗数与受精卵数量的百分比。

4 环境条件4.1 水质水源充足,水质应符合GB 11607 和NY 5051的规定。

孵化用水中溶解氧不低于4 mg/L,以5 mg/L~8 mg/L为宜,pH 值以7.0~8.5为宜。

4.2 孵化场地环境安静,交通便利,电力充足。

4.3 孵化水温符合附录A的要求。

5 受精率的计算受精卵的卵膜吸水膨胀快,围卵腔扩大,卵球富有弹性,胚盘圆滑隆起,分裂球大小一致,排列规则;未受精卵颜色灰暗,卵膜吸水膨胀慢且弹性差,胚盘边缘不规则,分裂球大小不一,排列不规则。

受精卵发育至高囊胚期时,从孵化环道或其他孵化容器中随机取卵100粒~200粒,放入培养皿中,借助各类放大镜进行观察鉴别。

再按3.7条的规定计算受精率。

重复取样计算二次,取平均值。

6 孵化设施按附录B的要求执行。

7 孵化方法7.1 漂浮性卵孵化四大家鱼、鳊等漂浮性卵和鲤、鲫、鲇、团头鲂、细鳞斜颌鲴等粘性卵脱粘后采用流水式孵化法。

7.1.1 孵化工具采用孵化环道、孵化槽、孵化桶或孵化缸,见附录B的B.1~B.4。

7.1.2 孵化密度环道中孵化每立方米水体可放受精卵80万粒~100万粒;孵化槽中孵化每立方米水体可放受精卵50万粒~80万粒;孵化缸中孵化每100 L水体可放受精卵10万粒~20万粒。

7.1.3 孵化管理7.1.3.1 调控水流调节阀门控制水量,使受精卵、胚胎和仔鱼漂浮在水中而不下沉,水的流速以受精卵在水中均匀翻滚为宜,一般0.15 m/s~0.3 m/s,但出膜期和平游期的水流速应适当减小。

7.1.3.2 刷洗滤水筛7.1.3.3 计算孵化率按下述方法进行。

a)当仔鱼全部从卵内破膜而出后,用烧杯从孵化器中一次性取样500 mL,计数其中的仔鱼数量;b)重复取样二次,取其平均值;c)换算孵化器中的仔鱼总数;d)计算其与受精卵总数的百分比。

7.1.3.4 每日早、中、晚测定孵化器中水温、溶氧和pH值。

7.1.3.5 防止鱼苗提前出膜,当发现孵化容器中有提早破膜现象时,可泼洒高锰酸钾溶液,使浓度为5.0×10-6~1.0×10-5。

7.1.4 鱼苗收集当鱼苗达到3.9条的规定时,在集苗池内挂设集苗网,缓慢排水收集。

7.2 浮性卵孵化7.2.1 孵化工具采用混凝土池、塑钢水槽、网箱等,见附录B的B.6。

也可利用环道、孵化槽等设施。

7.2.2 孵化密度每立方米水体放受精卵5万粒~10 万粒。

7.2.3 孵化管理7.2.3.1 宜采用中层充气法增氧,每平方米放一气石。

7.2.3.2 采用间断性换水,日交换量为50%左右。

7.2.3.3 测算受精率、孵化率,按第5章和7.1.3.3条的规定执行。

7.2.3.4 每日早、晚测定水温、溶氧、pH值等。

7.2.3.5 及时清除污物和底层死卵,严防溢卵、逃苗。

7.3 粘性卵孵化7.3.1 脱粘孵化7.3.1.1 脱粘液制备脱粘材料为滑石粉、食盐或泥土。

脱粘液制备见附录B。

脱粘液应随配随用。

7.3.1.2 脱粘方法将受精卵缓慢倒入脱粘液中,10 L脱粘液中可倒入1.0 kg~1.5 kg受精卵,同时用羽毛轻轻地搅拌,使鱼卵均匀地分布在脱粘液中。

经1 min~3 min的搅拌脱粘后,再用清水漂洗(2~3)次后放入孵化器内孵化。

7.3.1.3 孵化要按7.1条的规定操作。

水流速度比孵化漂浮性卵要稍大一些,宜控制在0.2m/s~0.3m/s。

7.3.2 静水孵化7.3.2.1 鱼巢用棕片、杨树根或网片制作。

7.3.2.2 方法是将附卵鱼巢放入孵化环道或孵化槽中,离水面约20 cm~30 cm。

也可将附卵鱼巢集中在静水池塘的背风向阳边水中,池塘面积200㎡~500㎡、水深0.8 m~1.2 m。

7.3.2.3 放卵密度环道每立方米水体可放卵100万粒~200万粒。

池塘中放置鱼巢数量以控制出苗数(150~300)尾/㎡为宜。

7.3.2.4 孵化管理保持微流水孵化;鱼巢使用前应进行消毒;进蓄水池的水必须用孔径为0.198 mm~0.258 mm(60目~80目)的筛绢过滤,防止敌害生物进入;出膜期间,要清洗和检查筛绢,不溢水,不跑苗,同时控制水的流速,以不使鱼苗下沉为宜;鱼苗孵出至平游期后取出鱼巢。

57.3.3.1 孵化方法黏附在石砾上或相互粘结成块状的沉粘性卵,一般采用流水孵化法。

将附卵鱼巢或卵块排放在小型混凝土池底部,用充气或微流水孵化;也可将鱼卵悬置于混凝土池中或孵化环道、孵化槽中进行流水孵化;采用网箱孵化,网箱规格为80 cm×60 cm×50 cm,固定浮置于水质清澈、水流速为0.8 m/s~1.5 m/s 的江湾处。

7.3.3.2 放卵密度每立方米水体放卵10万粒~25万粒。

7.3.3.3 孵化管理孵化器具使用前要用500 g/m3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定时翻动鱼卵,通常每10 min~20 min 震荡一次孵化器,使鱼卵轻轻翻动,网箱孵化则人为翻动鱼卵;其他参见7.1.3条的规定。

7.4 沉性卵孵化7.4.1 孵化工具见附录B的B.5。

7.4.2 孵化方法在室内修建多排并列的小池,面积3㎡~5 ㎡,深0.5 m~0.8 m。

将孵化工具放置池中,并加以固定。

每个孵化器可孵鱼卵2万粒~4 万粒,孵化筒(桶)0.5万粒~0.8万粒左右,塑料筛0.2万粒~0.4 万粒。

7.4.3 孵化管理参见7.2.3条的规定。

要特别注意及时挑除死卵。

8 敌害和疾病防治孵化用水必须用0.198 mm~0.258 mm(60目~80目)的筛绢过滤,当孵化期间出现剑水蚤和水霉病时,要参考表1中的防治方法。

9 出苗9.1 鱼苗质量判别参照GB 9956-88、GB 10030-88、GB/T 11776-89、GB/T 11777-89、GB/T 11778-89中的规定判别鱼苗质量。

9.2 出苗时间待鱼苗的鳔明显形成或全部出现、卵黄囊消失,能在水中平游、肠管畅通并主动摄食时,则可下塘培育或者出售。

9.3 计算出苗率统计最后出池的鱼苗总数,按3.10条的规定计算出苗率。

6附录A(规范性附录)主要养殖鱼类鱼卵孵化指标主要养殖鱼类鱼卵孵化指标如表A·1所示。

78 (规范性附录)孵化设施与工具B.1 孵化环道适于大规模生产。

多采用混凝土或砖砌外涂水泥制成,也可用塑料或玻璃钢等材料,要求内壁光滑。

小型的直径3 m~4 m,大型的6 m~8 m。

环道宽95 cm~100 cm,深100 cm(水深85 cm~90 cm)。

滤水筛绢孔径0.258 mm~0.283 mm(50目~60目),可设置在环道内壁或外壁。

进水管道直径200 mm~300 mm,用硬塑管或镀锌钢管,管道按走向每隔1.0 m~1.5 m在环道底部安装一鸭嘴形的喷头,喷水管口径为25 mm,安装时离池底5 cm~10 cm,向环道内壁切线方向喷水。

排水管道埋在地下,孵化水由过滤窗、溢水口、暗沟进入排水管。

每环需设一个出苗口,直接与集苗池相连。

孵化环道的基本结构见图B.1。

B.2 孵化槽适于中型规模生产。

建制材料与孵化环道相同,长2.5 m~3 m、宽1.25 m~1.5 m、高1.2 m~1.3 m (水深1.0 m~1.1 m)。

基本结构见图B.2。

B.3 孵化桶用塑钢、铁皮或塑料制成,容水量为300 L左右。

适于小规模生产。

基本结构见图B.3。

B.4 孵化缸用水缸改制而成或向陶瓷厂定制,容水量200 L~250 L。

适于小规模生产。

B.5 沉性卵孵化工具B.5.1 孵化器为木制或金属制孵化槽,槽分四组,每组放孵化盘10个(长、宽各30 cm)。

B.5.2 孵化筒的高和直径皆为30 cm,可用塑料桶代替,水由桶底流入,经隔板孔从桶口溢出,桶装满水后再放鱼卵。

B.5.3 塑料筛的高15 cm左右,直径约30 c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