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时事评论篇稳药价就是保民生

2019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时事评论篇稳药价就是保民生

2019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时事评论篇稳药价就是保民生目录:01钱江晚报:药价暴涨,反垄断法岂能悬而不用02北青报:同款药价差18倍倒逼药改加速03新京报:药品价格放开后,平价药为何还短缺04中国青年报:降价政策频出为何常用药仍涨价?要“分市而论”05健康报:反原料药价格垄断还需发力06工人日报:常用药涨价,看清内在的门道07北青报:百种药价“火箭式”上涨应予高度警惕正文:01钱江晚报:药价暴涨,反垄断法岂能悬而不用前几天,辽宁省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网发布一则预警通知,涉及81种不能正常供应配送的药品,其中:12个药品由于原料、企业生产线改造等原因而造成产能不足;13个药品由于采购不到原料而停产;17个药品以原料药价格上涨、中标价格低为由不能正常供应。

钱江晚报昨日刊发的调查报道《暴涨99倍的原料药,背后谁在炒》称,在制药这行干了30多年,浙江某药企的负责人胡坤(化名)收到员工整理上来的报价单,5种原料药被经销商垄断,其中马来酸氯苯那敏(又名扑尔敏,主要用于鼻炎、皮肤黏膜过敏及缓解流泪、打喷嚏、流涕等感冒症状)一个月涨到58倍,从400元/kg涨到23300元/kg。

一个月从400元涨到23300元,这凸显出两个严峻的问题:其一,从目前情况来看,已经形成经销商垄断态势,其价格持续上涨趋势短时期内恐怕难以获得根本性改变,如果药企无奈之下接受这一价格标准,势必成本转嫁到终端环节,大幅度增加患者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购药成本;其二,包括扑尔敏在内,此类原料药价格集中喷发可能隐含了不正当竞争、价格操纵乃至药品资源垄断,相关部门应及时介入予以清查。

以往对于各类价格炒作,有关部门往往是采取以政策杠杆调节价格过快上涨现象的传统策略,比如对于某些农产品的临时价格干预,比如药品环节的集中招标等,但是,正如媒体已深入披露的,当庞大投机资本已控制了相关产品的上下游,形成一条龙式操纵时,则临时价格干预只能在零售环节阶段性地抑制价格,却无法阻挡价格操纵者等风声过后再次坐庄抬高价格,从而牟取暴利。

或者正如药品环节,由于原材药价格暴涨,制药企业要么同步大幅度涨价,要么干脆停产此类药品,造成药品断供。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对医院正常用药、患者购药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对于扑尔敏一个月从400元涨到23300元之类涉嫌价格操纵的现象,相关部门应尽快介入调查,参照国外应对价格操纵的强硬举措,对造成严重影响的价格操纵者,除了反垄断法所规定的没收非法所得,并处罚款外,还应订立制度激励受害人可以请求多倍赔偿(即惩罚性赔偿)。

通过不断提升违法成本的法律威慑,让价格操纵者付出倾家荡产、锒铛入狱的巨大代价。

有了这样的严厉处罚,价格操纵行为才会大大减少。

前一阵电影《我不是药神》热播,反映出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某些事关患者生命安全保障的救命药,一旦因价格过高等因素被堵塞正常购药渠道,就会迫使某些患者不得已采取非法购药渠道。

各个相关职能监管部门应按照中央精神,溯源核查药品各个环节,对那些价格垄断、非正当竞争、破坏药品市场秩序、损害国家医改政策及民生权益的行为予以严惩,确保民众用得起“放心药、安全药、非天价药”。

02北青报:同款药价差18倍倒逼药改加速“我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开了3盒乙肝抗病毒药恩替卡韦分散片,共52.08元。

后来在江苏省东台市人民医院使用医保卡购买了同种药品,价格竟然是310.8元。

”近日,一段自称江苏省东台市男子录制的同一种药上海与江苏价格相差18倍的视频引发争议。

沪苏两地虽然相距不远,但同一款药品,价格居然相差18倍,差距之大,让人为之惊叹。

究其原因,是因为上海市是“4+7药品带量采购”的试点城市,药品在进入上海市的医院之前,先得经过一轮带量采购的议价谈判,只有当药企愿意大幅降价时,方才准许挂网采购。

由于集中采购有庞大的数量作为保障,药企不愿意失去这块巨大的市场蛋糕,当然愿意降价入围。

自从今年元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以来,在较短时间内的首轮议价谈判中,中标药品的平均降幅就达52%,最高降幅达96%。

此后几个月,效果更是不断显现。

同款药价在试点城市与非试点城市之间相差18倍,从一个侧面验证了药品采购新举措的巨大成效与威力。

但话说回来,假如这种现象长期存在,很容易出现其他新的问题。

相邻的两地,药价存在如此巨大的悬殊,患者仅仅为了节约药费,就很值得专门为此跑一趟。

更何况试点的11个城市又都属于大城市,本来这些城市的医疗水平就很高,如今再加上药价如此便宜,势必加剧患者集中到这些大城市看病的现象。

对于因巨大的药价差而可能导致的扎堆看病现象,最好的预防与应对办法,是加快推进药品带量采购的试点进程,一旦出现了好的效果,就应该迅速总结,并形成科学合理的模式,然后向其他地区推广。

在此之前,非试点地区不妨参照试点城市的药价进行采购,这样做具有很强的合理性,既然药企能够在试点城市给出一个低价,在其他地方当然也应该可以。

“同款药价差18倍”既是一种肯定,又是一个新的要求,既说明药品集中采购这条举措具有十分光明的前景,又说明药改急不得也等不起,只有蹄疾步稳地推进这项改革,方能赢得最佳的效果。

03新京报:药品价格放开后,平价药为何还短缺原料药攫取了药价上涨带来的大部分利润,价格对产量的促进作用就得不到发挥。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治疗心绞痛的平价好药——硝酸甘油在全国范围内出现短缺状况。

在线上,尽管其价格从4元涨到56元,仍一瓶难求。

在实体药店,硝酸甘油存货量极少,供应随时可能中断。

是什么导致了硝酸甘油的短缺呢?过去,严格的价格管控被视为导致平价药短缺的主要原因。

从2015年6月开始,我国就放开药品价格,包括硝酸甘油在内的绝大多数药品执行的是市场调节价。

从理论上讲,嫌利润薄就可以涨价,利润大就可以刺激生产,药品短缺现象或可迎刃而解。

但从目前看,现有价格机制并未发挥出应有的调节作用。

毕竟,涨价不能随心所欲。

若价格涨得不合理,在药品采购时就无法中标,到头来,价格高也会抑制消费,导致销量相应下降。

市场的价量关系,对不合理涨价会形成很强的制约,让药价面临难以突破的“天花板”。

既然利润空间扩张有限,如何分配新增利润也就成了问题的关键。

原材料供应商、药品生产商、药品流通和零售企业等,都可从中分到一杯羹。

但蛋糕就那么大,一家吃得多,其他人就会吃得少。

具体到硝酸甘油上面,其价格不合理上涨与环保、原料药硝酸的特殊性等因素有关,但其主要原因,有业内人士分析,是原料药价格上涨、原料药生产厂家数量减少。

而硝酸甘油的原料药价格上涨,不过是众多原料药价格暴涨的一个缩影而已。

2018年两会期间,某药企负责人曾表示,不少原料药的价格已经较前几年提高了二三十倍,尿酸原料药价格从几年前的30-40元/kg,一度上涨到900元/kg。

浙江一药企负责人称,马来酸氯苯那敏一个月涨57倍,从400元/kg涨到23300元/kg。

与之对应的,则是药企的生产成本随原料药涨价而上涨,利润没有因药价上涨而增加,药品流通和零售企业也是如此。

原料药攫取了药价上涨带来的绝大部分利润,涨价对产能产量的促进也就难体现。

揆诸现实,原料药具有天然的垄断性。

据国家发改委价监局负责人介绍,我国1500种化学原料药中,50种原料药仅一家企业取得审批资格,44种原料药仅两家企业可以生产,40种原料药仅3家企业可以生产,10%的原料药只能由个位数的生产企业生产。

所以这些少数企业可以控制某些药品的原料供给端价格。

由此看,拓宽原料药供应渠道、打击原料药垄断涨价行为,是健全药品市场的当务之急。

而只有这样,价格波动才能对紧缺药生产和销售起到调节作用。

04中国青年报:降价政策频出为何常用药仍涨价?要“分市而论”最近上火导致牙龈出血,刚才买了板蓝根、维生素等6种药,花了200多元。

”27岁的舞蹈老师张先(化名)拎着一包药从药店走出来,忍不住感慨了一番:常用药价格怎么涨了这么多?家住沈阳的辽宁中医药大学药理学教授韩兆丰对常用药价格上涨颇有同感。

据他观察,药店售卖维生素B从以前的一两元涨到了8元,而且很多药店的药价要比医院还贵。

近几年,我国陆续推出了取消药品加成、带量采购等一系列措施,以有效促进药品降价。

但药价偏高仍然是许多老百姓心里的痛。

为何在一系列措施落地的背景下,一些常用药仍然出现涨价、断供的情况?让老百姓吃上好药、放心药、便宜药,还应从哪些方面发力?降价政策频出为何常用药仍涨价?要“分市而论”“西地兰去年才几元钱一支,现在就90多元了。

”“碘解磷定注射液,眼睁睁地看着它从8元/支涨到100元/支。

”“各种普药、低价药都涨价了,鲁米那都20多元一支了。

”从去年年底以来,有不少患者和医护人员在社交媒体上吐槽自己亲身经历的药品涨价情况。

与两三年前相比,扑尔敏、甘草片、罗红霉素、硝酸甘油等常用药品价格一路上扬,在一些地方,这些药品的价格涨幅已达50%以上甚至翻倍。

今年春节过后,还有一些常用的低价药品(如外科手术所需的硫酸鱼精蛋白、用于治疗甲亢的甲巯咪唑、用于驱蛔虫的左旋咪唑等)一度断货。

令不少患者疑惑的是,一些药品的涨价是在国家不断出台降低药价政策的背景下发生的。

近几年,降低药价的政策频出,国家从药品生产、流通、销售各个环节不断努力,仅2018年就先后推出多项政策:4月,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及时纳入采购目录;8月,提升医生的诊疗费、医疗服务费,从而降低药品价格;年底开标的“4+7”带量采购则是以量换价,最终成功进入招标的25种药品平均降价52%,最高降幅达到96%。

为何在一系列降低药价的政策措施落地的背景下,一些常用药价格不降反升,甚至出现断供的情况?医药咨询机构北京鼎臣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史立臣分析称,最近涨价的大多是在药店、诊所或者民营医院出售的药品,而公立医院的药品价格涨幅不大。

后者受上述降药价政策的影响较大,而前者属于非政策性市场,因此对于药品涨价现象要“分市而论”,分析两个市场的具体原因。

“医药行业整体受政策影响较大。

”医药数据服务平台米内网总经理张步泳指出,政策性市场主要指由政府统一招标采购的“体制内市场”。

“体制外市场”上,老百姓自费买药,药品流通完全市场化。

以往的降药价政策抓住了“体制内市场”这个医药消耗的大头,但下一步的挑战依然很大。

据统计,由政府统一招标采购的“体制内市场”主要包括全国1.2万家公立医院,3.5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7万个乡镇卫生院,这部分的药品消耗占整个药品市场的比例超过七成。

张步泳指出,下一步降低药价的举措还要从占据成本大头的终端使用环节入手。

一个比较好的现象是,“4+7”带量采购实施后,通过招标直接对药企进行定量采购,占据成本大头的营销费用被节省下来。

不过,即使带量采购也存在着一定的挑战。

史立臣一直关注药品招标采购领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