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第三章 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上)

3.第三章 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上)


(四)培养基的制备
1. 常用各种器具灭菌前的准备 (1)培养皿:用纸包裹 (2)试管:加塞后用纸包好 (3)吸管和毛细管 (4)三角烧瓶
2. 培养基制备的一般程序
(1)调配
根据培养基组成,准确称取各组分,先加需要蒸 馏水的一部分,再加培养基干粉,最后补足水量。
(2)溶化 液体培养基不需加热 (3)调整pH值 一般7.4~7.6 (4)过滤澄清


液体培养基: 滤纸 固体培养基: 纱布
(5)分装 分装量不超过容器的2/3



平板:灭菌后冷却至50 ℃~ 60℃时倾倒 90mm 25~30ml(4mm):药敏用 90mm 13~15ml(3mm):培养用 琼脂斜面:分装量为试管的1/5,灭菌后趁热制 成斜面, 斜面长度2/3 高层、半固体、液体:分装量为试管长度 1/4~2/3
压滴法 悬滴法 毛吸管法 用于检查厌氧菌动力

用途 动力试验——检查细菌有无动力 制动试验——初步鉴定细菌
三、 染色标本的检查
(一)常用染料
色基:决定染料的颜色 助色基:决定染料的酸碱性
1. 碱性染料


电离后色基带正电荷 细菌染色常用,如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
2. 酸性染料

用于细胞浆染色,如伊红、酸性复红、刚果红
1. 营养物质 碳源、氮源、无机盐、水、生长因子 (1)蛋白胨 提供氮源
植物胨: 大豆 动物胨:牛肉、动物组织等
(2)肉浸液 碳源、氮源 (3)牛肉膏 氮源 (4)糖(醇)类 碳源和能源
(5)血液 提供特殊生长因子、观察溶血 (6)无机盐类
常用元素:P、S、K、Na、Mg、Ca、Fe等 微量元素:Co、Zn、Mn、Cu、Mu等
第三章 细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
第一节 标本的采集和处理原则
一、标本采集的一般原则
1.早期采集
2.无菌采集

无菌部位:严格无菌操作
有正常菌群部位:明确目的菌;选择合适的 选择培养基
3.采用不同方法采集

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 厌氧菌:穿刺法采集 采集有明显病变的标本 根据病程采集不同的临床标本
4.采集适量标本和适当标本

操作技术:涂片和脱色 染色液: 细菌:18~24h培养物为好
(4)意义:

鉴别细菌 选择药物 与致病性有关
2. 抗酸染色法
细菌着色后不被盐酸酒精脱色的染色方法 染料:石炭酸复红、盐酸酒精、美蓝 方法 初染:5%石炭酸复红加热染色5min 脱色:3%盐酸酒精 复染:吕氏美蓝
3.荧光染色 金胺O法 4.特殊染色法
(7)鸡蛋与动物血清
用于某些特殊培养基
(8)生长因子
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嘧啶等
2.凝固物质 即赋形剂
(1)琼脂 (2)明胶 动物胶原组织熬制而成
3. 抑制剂和指示剂
(1)抑制剂:胆盐、煌绿、染料、抗生素等 选择培养基:加入一定种类的抑制剂,以抑 制杂菌生长或减少生长,有利于检出菌生长 的培养基。 (2)指示剂: 酚红、中性红、中国蓝等 鉴别培养基:加入特定底物和指示剂
3. 复合染料(中性染料)

碱性染料与酸性染料的复合物,如瑞氏染料、 姬姆萨染料等
4. 单纯染料

如苏丹染料,溶于脂肪溶剂,不溶于水,化 学亲和力低
(二)常用的细菌染色法

单染色法
只用一种染料,如吕氏美蓝

复染色法
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染料
细菌染色的一般程序
1. 涂片 2. 干燥:自然干燥为好 3. 固定 4. 初染 5. 媒染 媒染剂 6. 脱色 脱色剂 7. 复染

用于检查不染色的活细菌和螺旋体的形态及运 动观察
3. 相差显微镜

检查不染色活细菌的形态及某~200W的高压汞灯 5. 电子显微镜 光源:电子流

透射电镜:观察细菌内部超微结构 扫描电镜:对细菌表面结构及附件观察
一、 不染色标本的检查

常用方法


5.安全采集
二、标本的处理 1.及时送检 2.运送与保存 1)根据待检菌特点对标本进行冷藏、保 温或保持厌氧状态

脑脊液、血液、厌氧菌保存不能冷藏
2)注意安全防护
第二节 细菌形态学检查
显微镜种类
1.普通光学显微镜(light microscope) 光源:可见光 2. 暗视野显微镜( darkfield microscope ) 暗背景,菌体发光
临床标本常规选择培养基
1.除粪便标本外常规选择血平板 2.粪便标本选择肠道选择培养基
3.有正常菌群存在的部位除血平板外,另外再选择 1~2种相应的选择培养基
4.骨髓、血液需增菌 5.怀疑奈瑟菌属、嗜血杆菌属感染选择巧克力色血 平板(骨髓、血液、脑脊液)
6.除粪便血液外需涂片提示,特殊培养需临床提示
(二)培养基的种类
1.按培养基的物理性状 (1)液体培养基:增菌

不含琼脂 琼脂:1.5%~2.0%
(2)固体培养基:纯化,增菌

(3) 半固体培养基:动力检测,保种

琼脂:0.3%~0.5%
液体培养基
固体斜面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
2. 按营养成分和用途分类
(1)基础培养基:只有基本营养成分
(2)营养培养基:加有血液 、血清等
(3)鉴别培养基:含有特定底物和指示剂
(4)选择培养基:含有抑制剂
(5)特殊培养基:厌氧、细菌L型
(三)培养基的选择
1.血平板 最常用 2.巧克力血平板 奈瑟菌属、流感嗜血杆菌 3.肠道选择培养基 分离肠道细菌
常用中国蓝、EMB、MAC、SS
4.碱性琼脂或TCBS 分离霍乱弧菌 5.血液增菌培养基 血液、骨髓增菌用 6.营养肉汤 增菌用
1. 革兰染色法(Gram stain) (1)原理
1)细胞壁学说:两种细菌细胞壁通透性不同 2)等电点学说 3)化学学说:两种细菌含有RNA镁盐不同
(2)方法:制片→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 酒精脱色→复红复染→结果
革兰阳性菌﹙G+﹚:紫色 革兰阴性菌﹙G-﹚:红色
(3)影响染色结果的因素


细胞壁染色、荚膜染色、芽胞染色、 鞭毛染色、 异染颗粒染色
5.负染法 背景着色
肺炎链球菌荚膜染色
墨汁负染法
芽胞染色
第三节 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
一、培养基的种类和选择 培养基(culture medium):由人工方法 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 混合营养物制品。
(一)培养基的组成成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