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2018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7-2018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7-2018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1.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①参差荇菜,左右流之,______,寤寐求之。

(《诗经•关雎》)②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______。

(______《相见欢》)③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流溪沙》)④复行数十步,______。

土地平旷,______,有良田美池桑之属。

(陶渊明《______》)⑤至若春和景明,______,上下天光,______;沙鸥翔集,锦鳞游泳;______,郁郁青青。

(范仲淹《岳阳楼记》)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5.0分)2.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各题。

净化民族语言真有必要吗?①近些年来,“去汉语中的外来字母”的呼吁日渐炽盛,仿佛不剿灭外来字母,则民族危矣。

这自然是高亢的民族热情的一种表现。

然而热情过了头,会蒙蔽人的理性。

理性要求我们反思,单纯地净化民族语言,是否裨益于民族的存在和发展?②汉语与拉丁语、印欧语,分属不同语系。

为何这些外来的“菌菇”能寄生在汉语这棵参天大树上呢?归根究底,在于中西方经济、政治、科技乃至文化发展不平衡,使得双方的语言系统无法形成对等关系。

早期中西文明差距较小,双方掌握的生活资料相近,因而语词间容易对等。

如“agriculture”可对应“农业”,“carriage”可对应“马车”。

工业文明之后,大量的新型事物在西方涌现,但这些新型事物在中国闻所未闻,中国人要表述这些新型事物,只能被迫直接舶来,即音译,比如“bus”我们称之“巴士”,“cement”称之“水门汀”。

就像治病一样,音译是治标,而未治木。

近半世纪以来,东西方发展的差距愈发显著,西方快速发展、几乎时时有新鲜词语出现,而我们音译这些新鲜词语所用的汉字五花八门。

无法迅速统一、影响我们了解这些新鲜词语所代表的最新鲜的事物,无奈之下,只好直接“拷贝”。

新鲜词语出现得越多,我们也就“拷贝”得越多,这就是“菌菇们”在大树上越长越盛的根源。

③百年来中国人一直闭关自守,改革开放政策也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国人看到了固步自封的危害。

于是,这三十年来,我们迫切地希望走出国门与西方交流。

然而,这种交流本身就是不平等的。

我们无力迫使欧美人使用“核磁共振”一词,惟有无奈地在自身语系中添入“CT”一词。

因为我们落后,因为我们是学生,所以我们只有委曲求全。

说这是“交流”,不如称之为“学习”更合适。

而外来字母的日常化,就是我们学习的表征。

④当然,中国人外语能力的提高,也为大量外来学母进入汉语提供了可能。

现在很多国人可以毫无障碍地阅读外文书刊,观看原声电影,为外来语的直接复制,提供了便利。

当然,这种精湛的外语能力背后,也隐藏着民族的悲哀。

中国人学外语已然“从娃娃抓起”,西方人为何不“贝贝学汉语”?不仅如此,我们还必须将外语纳入高考,将外来语融入汉语。

可见汉语在西方并没有受到等同的待遇。

而汉语受到这种不平等待遇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落后。

⑤因而,在没触及“外来语进入汉语”的根本原因之前,单纯呼吁“净化民族语言″无异于隔靴搔痒。

西方是现代文明的缔造者,而中国只是使用者与跟随者。

西方发展的洪流奔腾着向前,而我们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不可避免地遭受这股洪流的冲击。

我们是选择这股洪流彻底吞噬,还是逆流而上占领制高点?这才是我们理应反思的问题。

(1)下面对文本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早期中国的语言中直接复制外来词汇较少,是在于中西文明差异不大。

B.许多国人能无障得地阅读外语报纸书籍,因为我们学外语“从娃娃抓起”。

C.外来语言能大量入侵汉语,根本原因是中国现代文明发展落后于西方。

D.本文的主旨是论证盲目地净化民族语言是无意义的,关键在于自身发展。

(2)联系全文,说一说外来词在汉语中生根发芽的原因。

(3)文章以热点话题“去汉语中的外来字母”开头,有什么用意?(4)文章第②段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各题。

红薯杜怀超①红薯是乡间最具特色的粮食,那些外表憨实、朴素的红著,曾经是我的最爱。

②现在,红著在我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宛如古老的歌谣。

可是,在我的心里,它依然时时牵绊着我,它那枝枝蔓蔓的藤条仿佛一直蜿蜒到我城市的阳台。

正是红薯,喂养了曾经瘦弱、懵懂的我,把我送出很远很远。

③印象里,在老家的乡野,我家有一块菜园,三分地。

在种红薯的季节,母亲忙完了生产队里的事,趁着皎洁的月光,把泥土刨成一垄一垄的,再拿着红薯秧一棵一棵栽,那情景,犹如在侍弄怀中的婴儿。

父亲则从远处担水,一瓢瓢浇水。

不久,墒沟就挂满了一行行翠绿,不见了黑黑的泥土。

③秋风起来了,红落也成熟了,全家人的心情也激动起来。

父亲早早地准备好了起红薯的工具,修好了储存红薯的地窖。

母亲也时不时地到园子旁欣赏一会,其实是去看青的,看看有没有什么动物来糟蹋红薯或者有人偷盗红薯。

现在看来有点可笑,红薯又不是什么宝贝,但在那年月,红薯可是我们家救命的食物,宝贝着呢。

④终于,收获的时刻到了。

父母白天要上工,晚上才能干自家的活。

月光明晃晃的,照得田野里像白天一样。

父亲牵着牛拉着犁铧,顺着沟垄一路吆喝过去。

在他身后,一嘟噜一嘟噜红薯,从梨铧下涌上来,大朵大朵的,恰似红色的花朵。

母亲挎着柳条蓝子,跟在父亲身后,躬腰低头检拾翻出来的红薯,一篮又一篮,不一会儿,地边的红薯就堆得小山似的。

看着那小山似的红薯,父亲脸上堆满了笑容,那是心里踏实以后才有的笑容。

牛也好像感觉到了主人的好心情,要替主人笑出声来一样,不时哞哞地叫上几声,这带着笑意的叫声在寂静的夜空里传出很远。

⑥母亲趁着直起腰的空当,喜滋滋的对坐在埂上的我说,儿啊,今年冬天可有吃的了。

⑦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母亲每年愁的就是一家人的吃饭。

小时候饿肚子是常有的事,记忆中我家餐来上总是稀饭、饼子,饼子很糙,我常常咽不下去,可我不敢说,有时就饿着。

父亲是典型的中国式农民,大字不识,憨厚淳朴,心疼我们总是吃糙喝稀,为了贴补伙食,常常从生产队里挣完工分回来,再去捕鱼,一碗热气腾腾的鱼汤就是全家人的美食了。

⑧红薯一直陪伴着我乡村读书的日子。

天蒙蒙亮,早起的姐就备好了早饭,有干有稀,干的是烤红薯,稀的是玉米面,我把肚子吃得鼓鼓的。

这也是姐吩咐的,不然到中午时肚子会咕咕直叫,红薯玉米面不耐饥啊。

⑨烤红薯吃腻了,母亲就会吩咐姐到溪中把红薯洗净,在锅里添上水,再放个竹制的架子,蒸红薯。

蒸红薯软软的,还有点糯,和烤红薯相比,又是另一种口感。

有时,我在上学时还带几个蒸红薯放在书包里,课间趁老师不注意偷吃着呢。

⑩贫穷的日子造就了智慧的母亲。

红薯丰收了,如果不加储藏,在冬季就会烂掉那可是我们的主粮,要维持我们的日子的。

于是,母常想出了红薯过冬的好法子,那就是把红薯变成红薯干。

加工红薯干是乡村里的一幅美景。

⑪在莱园的一角,母亲坐在一张木墩上,屁股下是镰刀柄,前方是带刀的红薯刨子。

母亲手不停歇的忙碌,那雪花般的薯片就从母亲的额前飞了出去。

父亲再把一片片薯片捡起来用篮子挎走,又均匀整齐地排列在地上,等到太阳一出,红薯的水分晒干了,一种叫红薯片(又称为山芋干)的红薯家族成员就诞生了。

那时,乡野地里,红薯片遍地。

白花花的薯片、在我上晚自习回来的路上,仿佛天上的月光,地上的灯盏,亮堂堂的,照亮着我回家的路。

⑫瓜菜半年粮,红薯就是我们家的粮食。

土里长大的乡娃,都把红薯当作宝贝。

红薯虽然不养身子,却营养了我们的脊梁,让我们直直地担起了岁月的重荷和父亲的期盼。

⑬如今,红薯开始成为都市的稀有食物了。

冬天的黄昏时分,街头卷尾,偶尔会飘来一股熟悉的红薯香味,闻着那香味,朴实、亲切的情愫瞬间涌上心来,咬一口热乎乎烫心烫肺的红薯,父亲母亲那浓浓的爱的温暖袭遍我全身…(选自《读者文摘》,有改动)(1)文章第⑦小节用了什么记叙方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文章第⑧小节说“红薯一直陪伴着我乡村读书的日子”,联系全文说说这种“陪伴”具体体现在哪里。

(3)文章第⑪小节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作简要赏析。

(4)联系全文,说说你对“红薯虽然不养身子,却营养了我们的脊梁,让我们直直地担起了岁月的重荷和父亲的期盼”这句话的理解。

(5)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父亲形象的特点。

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4.阅读下面材料,给材料拟一个合适的标题(限20字以内)新华日报讯(记者徐敏)12月21日,记者从第39届寒山寺听钟声活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本届寒山寺听钟声活动将于12月31日晚如期举行。

今年活动以“寒山钟•世界享”为主题,融入了更多文化和科技元素,让世界共享寒山钟声。

据介绍,今年活动策划了多个特色节目,其中,“六样幸福”文化主题创意活动将通过“写福愿”“秀福照”“画福犬”“拍福语”“敲福钟”“领福牌”等方式,传递对新年的美好祝福。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活动中还特别融入了诸多国际元素,并将在纽约时代广场现场直播。

此外,枫桥景区还特别设置了VR体验区和机器人互动智能体验区,游客可以现场观看特色VR影片、与智能机器人进行互动交流。

作为苏州重点旅游节庆活动之一,寒山寺新年听钟声活动至今已举办了38届,主办方致力于发扬塞山文化。

让寒山寺钟声成为苏州重要的文化符号。

(有改动)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过苏州①[宋]苏舜钦东出盘门刮眼明②,萧萧疏雨更③阴晴。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④。

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掉⑤区区⑥暮亦行。

【注】①庆历四年(1044年),苏舜饮因“稍侵权贵”,被借故证陷,革职为民,后隐居,此诗系晚年复起为湖州长史时期,途经苏州所作。

②刮眼明:景物格外美好,使眼界开朗。

③更:改变。

④俗人轻:被世俗之人所看轻。

⑤旅棹:行旅之船,犹航船。

⑥区区:即仆仆,形容旅途劳累困顿。

(1)联系第一联,简析“东出盘门刮眼明”中“刮”字的妙处。

(2)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绿杨白鹭俱自得”所展现的画面。

(3)结合全诗,说说最后两联诗句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13.0分)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甜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能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