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
宏观原因--市场因素
市场是在一定的空间和地域中存在的,但是市场 的作用却远远不受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市场作用 的这一特征对区域经济产生了多方位的影响,由 于各区域条件千差万别,供求作用不尽相同,这 势必导致区域间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市场的多元结构在沟通区域间生产要素流通渠道、 适应区域经济多层次发展要求、多方位牵动区域 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由于区域差异的 客观存在,而对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产生影响。 另外,市场规模的扩大、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市场 变化节奏的加快,使市场活动呈现多变特征。
对策建议(一)
加强东、中、西部区域企业合作,实现协调发展; 针对特殊地区给予特殊政策; 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加强宏观调控力度,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 淡化行政区划色彩,强化经济区域功能; 统筹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区域利益调整机制; 落后经济区域发挥本地优势,突出特色;
宏观原因--历史因素
东南沿海一带凭借优越的地理交通条件,较早接触西方文 明世界,吸收西方文明较早,思想较为先进。 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东南沿海地区由此 开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工业。东南沿海地带成为了全国的 工业集中区,区域经济由此迅速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受东南沿海地带的影响,加上先 天的交通地理优势,以青岛、天津为主的东部重工业开始 发展,形成了东部重工业基地。至此,形成了整个东部沿 海带。 另外,又由于中西部基础设施不全,地处偏远交通不便, 工业基础薄弱,加之政府财政有限,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依 然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
微观原因--区位因素
东部地区靠近海洋的地缘优势为其进行对外开放、 交流、合作提供便利条件。 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时期,海洋是主要的交通 渠道。海运是国与国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即便 是空运比较发达的现代社会,海运还是占据着非 常重要的地位。东部沿海地区就顺理成章地成为 了对外经济交流的前沿阵地。在吸引外资,引进 技术,经济交流,国际分工协作方面,东部沿海 地区的区位优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宏观原因--自然条件因素
自然条件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作用 包含两个方面:一为自然环境,二为自然资源。 自然条件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自然条件的差异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分布。 第二,自然条件的不平衡影响区域的空间结构布 局。 第三,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来看,自然条件是区 域经济发展无可替代的自然物质前提,造就了区 域经济发展环境的基础。 第四,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对地区的社会文化 发展产生影响力,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速度。
东西部地区市场空间二元结构明显
东部地区市场发达,资源配置效率高,经济发展 靠内在的动力来拉动;西部地区市场发展欠发达, 资源配置效率低,经济的发展靠外在的力量推动, 因此一旦外力削弱,则必然会给西部地区的发展 带来巨大的冲击;同时,东部地区的高效率,高 技术吸引着西部地区的资源和人才即所谓的生产 要素的流入,按照这样的发展态势,东部地区的 经济发展越来越繁荣,而西部却越来越低迷。
中部经济有“凹陷”之忧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90年代末西 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 “经济凹地”,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东北地区 等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针,中部地 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中部地区农业比重很大, 农村人口过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 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梯度效 应,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 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国 内与国外的压力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 加深。
LOGO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原因及对策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些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速度普遍放缓。从增 长、总量和发展水平看,区域经济增长格局继续 呈“中西部快、东部慢”态势,远西部、长江中 上游和天津增长速度最快;区域经济总量格局继 续呈“东部大、中西部小”态势,变化依然是东 部比重略降,中西部略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格 局继续呈“东西部高、大中部低”的V字形态势, 新东部与中西部继续呈现相对差缩小、绝对差扩 大状态。今后几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速可能继续 趋缓,区域差距将继续保持“相对差距略有缩小、 绝对差距扩速放缓”态势。
地方割据现象仍比较严重
在地区差距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地 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 义。如区域间为争夺紧俏资源而展开的资源大战;构筑名 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互相实行资源、技术、人 才、商品的垄断和封锁等来保护本地区的利益。不仅造成 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而 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造成资源浪费, 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难以形成。目 前,各地区进一步扩张面临的共同障碍,是行政体制分割, 各自为政,行政性区际关系替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难以 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经济融合。
我国城镇化仍然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目前,我国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突出地表现为城 镇“大的太大、小的太小、缺乏中间环节”。中 国不乏500万人乃至上千万人口的超大规模城市, 但这些大城市都已经面临比较严重的“城市病” 困扰;而众多的建制镇和集镇规模太小,显示出 破败的态势;中间规模的城镇数量严重缺乏;人 口在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转移和流动缺乏必要的选 择和过渡环节。
新一轮的重复建设和地区结构趋同
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一是 重复建设,这不仅出现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基础 设施领域尤甚。二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 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 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三是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加速 扩大的地带间经济发展差距,加大了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 地区地方政府“兴地富民”的客观压力,迫使一些地方政府 在项目投资上置全局性资源浪费、生产能力过剩而不顾,低 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生产、建设,从而导致地区产业 结构趋同现象不断加剧。这不仅抑制了地区经济比较优势的 发挥,丧失了地区分工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国民 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对策建议(二)
高速工业化地区要统一协调发展; 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 加大对潜在经济发展地区的支持力度; 加大对少数民族及贫困地区的扶持和开发; 保护和发展好农牧业基地; 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区生态功能的有效利用。
LOGO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稳步推进和国家 战略层面区域发展规划的具体实施,我国 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区域发 展相对差距逐渐缩小,但也仍然存在着一 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地区发展差距、特别是东西差距拉大
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目标 进退维谷。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 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其地理位 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 出来了。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全国经济重心 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 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差异。东南沿海区 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 异,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 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使国家总体改革方 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实。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社会的不断 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气候变暖, 臭氧层破坏,酸雨蔓延,大气污染,水体 污染等环境问题越来越威胁到经济的可持 续发展,从而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工业化程度低,工业基础薄弱, 技术落后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诱因;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是区域经 济差距扩大化的主要原因;而市场化进程 中各地区利益的趋使是造成我国区域经济 发展问题的又一重要原因。 下面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详细的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原因:
微观原因--资本与技术因素
资本因素对于社会生产来说不可或缺,没有资本 因素一切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资本因素是 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资本因素包括原有资 本(即固定资产)和新增投资两部分,资本因素主 要通过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增加资本投入,以及 提高资本产出比率等方式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作 用。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于现代化生产的发展起着决 定性的作用,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 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 改善了生产工具的性能,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 生产者的素质。而且,技术因素的大幅改善可以 在很观原因--体制政策因素
中西部地区在经济体制和政策上与东部沿海地区 有所差别,中央政府对东部沿海地区在上有所倾 斜。在体制方面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 面: 一是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间不同; 二是由于优惠政策,东部沿海很多地区具有了相 对独立的地位,国家赋予其很多项目审批权限, 在外贸出口、吸引外资等方面给予便利条件。通 过制定特殊政策给予东部沿海地区体制上的照顾; 三是地方政府执政方式的转变方面。由于接受西 方发达国家文明成果比较方便,东部沿海的很多 地方政府大胆吸取先进国家的执政理念,弱化政 府的管理职能,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政府职能 的转变更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宏观原因--劳动力因素
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社会生产的主体因素, 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地区的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作用主要 体现在几个方面:加大劳动力投入力度,包括增加劳动者 人数、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等,从而提高区域经 济的产出水平;提高劳动力素质,包括提高劳动者的身体 素质、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等,从而达到劳动生产率的提 高;通过劳动力在一定地区和部门间的合理流动来实现其 充分、有效的利用。 劳动力在区际之间不能完全自由流动,劳动力资源分布存 在区域差异,这成为影响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发达地区的造血功能不足
对不发达地区而言,其基础设施建设明显
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优惠政策也没有绝 对的优势,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更为重要 的是不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落后,缺乏对外 部资金的吸引力。人才缺乏,科研经费不 足,使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