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经济学-课堂笔记-全书梳理---课程整理概要

区域经济学-课堂笔记-全书梳理---课程整理概要

区域经济学1 学科特性年轻性(60年代在世界范围兴起,直至90年代才在中国范围内兴起,一方面说明其“体系不完善”,另一方面则说明其具有较强的“吸纳能力”,即“包容性”) 应用性 前沿性第一章 区域和区域经济学一 区域的概念:¥1 内涵区域是一个有限的空间范围 (空间范围的大小不同决定了其空间具有“层次性”) 在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尽可能完整:表明其具有较强的“自组织能力”)# 承担特殊的专业化职能(在全国或者较高系统)二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于发展(一)|(二)在西方:1 从经济问题的产生于矛盾的激化:)自组织能力 衍生为内生增长机制 较为完善的地域结构,包含三要素:腹地… 核心(中心城市群)网络体系 较为完善的产业结构:合理、协调、弹性(能够很快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外部变化) 1956年, 瑞典 , 缪尔达尔,《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 循环积累因果论,(市场经济的结果不是有效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而是扩大,若要有效缩小差距,则需要政府作有效调控) 1960年,艾萨德,1957年, 赫希曼, 核心与边缘区理论(极化效应,涓滴效应)^2 从学科渊源:(由古典区位论发展而来)1826年,杜能,《农业区位论》,市场距离为核心影响因素;1909年,韦伯,《工业区位论》,劳动力、运输为影响因素;1932年,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1940年,廖什,《消费中心理论》1960年,艾萨德,《区位分析法》(三)在中国:1 改革开放之前:以“生产力布局学”为前身—2 改革开放之后:放权、让利【※】中国改革30年中引发的突出的区域经济问题:(1)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基尼系数):国际区域经济不平衡警戒线中国省域基尼系数:1978年:2004年:在东中西三大区域中,东部地区省域之间的差距最大,而且在同一省内,县域之间的差异比省域之间的差异更大。

(2)低水平重复建设,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五小企业遍地开花”——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3)地方保护主义严重(4)地区之间的分工协作效益丧失(5)资源两覅额和环境污染三研究对象与内容(一)研究对象从宏观角度研究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及其相互联系的决策性科学。

(二)^(三)研究内容1 区域机构(产业结构)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的形成过程就是区域的形成过程,区域结构的完善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

2 区域经济自组织区域经济增长要素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模式3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与优化-4 区域分工与联系5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6 区域经济政策四 研究方法1 实地调查法2 对比分析法3 系统分析法 .4 数量分析法第二章: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战略)#注: 我国实行的是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一 均衡发展模式:(1950-1978年)案例:在50年代,我国产业布局是“畸形布局”,基于历史地理原因,我国沿海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4%,却占工业比重的70%。

政治上要求中国必须要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尤其是重化工业。

基于国防安全考虑,选址要求“山、散、洞”。

在三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建立起西部地区的重型产业结构,但同时形成了“飞地经济”和“孤岛效应”。

二 非均衡发展模式:(一)梯度推进理论 ~1 基本观点:(1)梯度:指两个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实能的差异。

(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取悦于其产业结构的优劣,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其主导产业在周期中的阶段。

高梯度地区:处于创新、成长、成熟期早期 低梯度地区:成熟期的中后期,衰退期(3)创新活动:一般起源于高梯度地区,随时间的推进以,就会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4)创新活动的梯度转移载体是多层次的中心城市体系“梯度最小律”:承接能力差异最小,而非承接距离最短 [“盲区”:理论上应该承接创新活动转移的地区,由于承接能力比其余远距离城市承接能力弱,则创新活动转移会跳过该区,转移至其他地区,从而使得该区成为承接创新活动转移的“盲区”。

2 在我国的应用(1)高梯度的东部地区 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 过渡的中部地区 原材料工业 低梯度的西部地区 能源工业、农业 (2)存在的缺陷:◆ 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是粗线条的,没有科学依据 ◆无法表示三大地带内部的非均衡性(均质性) ,◆无法有效实现东中西三大地带经济茶叶的缩小◆否认了中西部地区发挥地区后发优势(比较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肯能性 历史上,世界范围呃逆的梯度推移由“西欧——美国——日本——东南亚(亚洲四小龙)——中国东部地区”,其时间间隔为30-40年。

(3)粘性:中国产业转移并没有向学术界期待的那样出现明显的转移而存在空间依存的粘性,其原因分析如下:?&(二)增长极模式: 1增长极理论演变过程佩鲁 : 经济部门,起支配和推动作用 ?部门增长极,(推进型单位)创新能力+关联带动作用布尔维尔:空间增长极缪尔达尔:累积因果论,极化效应,扩散效应赫希曼:核心与边缘地区理论理查森:“溢出效用理论”(溢出效用:计划效应与扩散效应的叠加)【※】实证分析证明:极化效应是时间T的二次函数;扩散效应是时间T的指数。

2 基本观点:(1)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在少数具有优越区位条件的点上首先发生,不断发展为增长中心(极)。

(2)*(3)增长极的形成条件:具有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家和企业家群体;可以吸收资金、技术、人才的流入,形成规模经济的能力;具有较好的区位条件,良好的区位优势,基础设施、交通、通讯、能源条件,吸引厂商进入该区域。

(4)增长极的形成机理:在初期和中期:主要极化效应发挥作用,而在中期、后期:主要是扩散效应发挥作用。

增长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强调政府的作用。

威廉姆森:区域经济差异随时间T呈倒“U”型变化区域(三)点轴开发模式:(空间组织形式)“点”:增长极,各等级中心城市“轴线”:重要交通干线的经济轴线基本思路:(1 确定重点开发的轴线2 确定轴线上重点开发的“点”◆确定“点”的方向和功能案例: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形成很多单一工矿资源型城市:大庆3 确定轴线和“点”的等级体系:(一级、二级、三级)◆在我国形成的比较有影响的开发模式:“T”:我国的沿海经济带、长江沿岸经济带;(我国非常重视的一级轴线,也是目前应用最成功的经济轴线)“Π”:沿海经济带、长江沿岸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沿海地区经济带(四)网络开发模式{ 。

区域差异三要素:“节点”:增长极,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区域中心城市体系“域面”:腹地◆加大节点与域面、节点与节点、域面与域面之间的要素流动,实现相对均衡发展(城乡协调发展) ,案例:江苏昆山:全国城乡收入差距平均值::1,而昆山城乡收入差距平均值为:1. ◆区域经济开发模式的选择应该与区域经济所处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相适应,有“点——线——面”逐步展开。

课堂总结:一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1978年前——均衡发展战略1980年——90年代末——非均衡倾斜发展战略 2000年——今——非均衡协调协调发展战略 ) ◆/二 湖南区域经济经济开发模式的选择及演变——90年代:“一点一线”的开发模式(如图◆一点:长沙市——长株潭城市群 ◆一线:京广线经过的六个地级市2000年: “一点二线”的开发模式 (如图2) ◆一点:长株潭城市群 。

◆二线:东线:(岳阳、长沙、湘潭、株洲、衡阳、郴州); 西线:(张家界市、吉首、怀化) 2007年: “斜十字型交叉开发模式”(如图3) 2008年: “3+5”城市群的圈层模式(如图4)—】)第三章:区域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类型构成、数量比例关系、相互关系……第一节:产业分类一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次产业:大农业第二次产业:大工业+建筑业第三次产业:大服务业>二联合国的标准分类法:1 种植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2 矿业和采矿业3 制造业4 电力、煤气、供水业)5 建筑业6 批发与零售、餐馆和旅店业7 运输业、仓储和邮电业8 金融业、房地产、保险及商业性服务业9 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服务10 其他活动三霍夫曼分类法{※注:在我国工业分类法中,耐用消费品的制造大部分属于重工业,而国际工业分类中则属于消费性工业,这是两大分类方法中最大的不同。

四功能分类法:如果价值增值链上的各产业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则各区域间形成“垂直型分工”(纵向) 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扩大(下游为高附加值,上游为低附加值) 、案例: 我国80、90年代,普遍采用垂直型分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初级产品与加工品之间价格没有理顺,导致中西部地区存在贸易利益的双重流失(低价卖出、高价买入)。

所以,在目前鼓励在垂直型分工的前提下,还可以在自己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

如果价值增值链上的各产业分布在相同的区域,则区域内形成“产业集聚”乃至“产业集群”。

·五 要素密集度法(衡量区域产业结构的素质)》要素:资源、技术、劳动、资本、知识◆现代区域经济的演变过程,其实质是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转换)升级的过程。

第二节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一 配第·克拉克定律:结论1 :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逐步减少,第二三产业增加。

案例: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分布(2005年)。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人均GDP全国 ~江苏24515 湖南)10366产业集群 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 交易成本降低社会成本…创新效应学习效应 技术溢出效应甘肃 7341?分析上表,横向可以分析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规律,纵向可以看出东中西部地区不同经济发展状况省域之间劳动力分布的差异。

二 库兹涅兹的深入研究(20世纪60年代——工业化阶段)结论:第一产业国民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随时间推移逐步减少;第二产业国民收入比重都是上升的,劳动力比重大体不变或者略有上升 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都是上升的,国民收入比重大体不变或者略有上升; ◆比较劳动生产率=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劳动力的相对比重 结论: ^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1,因此是“弱质产业”工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1,随区域经济演变,工业所吸收劳动力数量是有限的;对国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工业的贡献是最大的。

~【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1,吸纳劳动力能力是最强的,——“蓄水池”,但同时,该产业对国民收入被水平的提升时优先的。

【※】没有产业作为支撑的小城镇化是“空壳化”的。

:三 工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工业化过程的实质及时工业结构的演变过程湖南省: 三化 城市化工业化 农业产业化 一化三基三基基础工作\基础设施基础产业 一化:工业化农业阶段(初级阶段) 工业化阶段 ·(中级阶段)初级—中级—高级 后工业化阶段 (制造业在GDP 中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知识经济阶段工业化!◆一般规律:轻纺工业——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技术集约化 ◆一般路径:轻纺工业——重工业——加工组装业——高新技术产业 (一)重工业化:◆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统计分析结果:随工业化过程的推进,霍夫曼比例是逐步下降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