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电图判读》PPT课件

《心电图判读》PPT课件


.
49
.
50
房室传导阻滞
.
51
I度房室传导阻滞
主要表现为P-R间期延长,在成人 若 P-R≥0.20s,则可诊断为I度房 室传导阻滞。
.
52
I°AVB
• PR间期固定但长 于0.20s
.
53
I°AVB
.
54
II度房室传导阻滞:
部分P波后QRS波脱漏,分两种类型。 I型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波规律地 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一个P波后
17
左房肥大
心电图表现为P波增宽>0.12s,常 呈双峰型,双峰间期≥0.04s,以在 V1导联上最为显著,典型者多见 于二尖瓣狭窄,故称为“二尖瓣型 P波”。
.
18
左心房肥大
.
19
左心房肥大
.
20
左房及右房双房肥大
心电图可见既异常高大,又 增宽呈双峰型的P波,常见 于风湿性心脏病及某些先天 性心脏病。
•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QRS时程
>0.12S,不完全性的QRS时程<
0.12S。
.
64
完右
.
65
左束支导阻滞
心电图特征: 所有导联QRS波群宽大、畸形,V5、 V6一般无q波、平顶增宽、R波粗钝 有切迹。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QRS时程 >0.12S,不完全性的QRS时程< 0.12S。
.
66
0.12s)
.
26
左心室肥大
.
27
左心室肥大
.
28
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征
• ST段抬高(梗死后数小时出现):呈单向 曲线、弓背向上抬高,如伴有异常的Q波及 倒置T 波即可确定诊断。
• 出现异常Q波(病理性Q波)或QS型:即Q波 宽度超过0.04s,深度超过同导联R波的1/4 或Q波有切迹。
.
21
双侧心房扩大
.
22
右心室肥大心电图特征
•V1(或V3R)导联R/S≥1 •V1的R波+V5的S波>1.2mV •电轴右偏
.
23
.
24
右心室肥大
.
25
左心室肥大心电图特征
• RV5>2.5mV • RV5+SV1>3.5mV (女),>4.0mV
(男) • 电轴左偏 • QRS总时间>0.10s(一般不超过
简单心电图的判读
.
1
心电 图
心电学是一门研究心电图形的生成、 演变与传递规律;并根据所记录图形进 行诊断的学科。
心电图信号的基础是人体的心肌在 收缩和舒张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电激动。 由无数单个心肌细胞的电激动集合起来 且在体表能够记录到的电信号,即为心 电图。
.
2
.
3
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
1、诊断各种心律失常; 2、对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定性、定位的作用; 3、观察药物反映及电解质紊乱(如洋地黄、血钾、 血钙等); 4、 对诊断病窦综合征有作用; 5、 对帮助诊断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包炎、心肌 炎、心房心室的大小有作用; 6、 对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检测起搏器的感知、起 搏功能及电极、导线、电池是否正常; 7、 对帮助诊断晕厥、黑朦、心悸、胸闷有作用。
.
4
一般采用25mm/s的纸速,使每 小格横向间距相当于0.04s(即 40ms),每大格横向间距相当 于0.2s(即200ms)。
.
5
纵坐标用于检测个波形振幅 的大小,一般采用 10mm/mV的振幅,使每小 格纵向间距相当于0.1mV
心电图机具有自动调节功能
.
6
心电图波形、波段的命名及测量
.
.
13
R-R间期<3大格,心率>100次/分 R-R间期>5大格,心率<60次/分
.
14
右房肥大
心电图表现为P波尖而高耸,其振 幅≥0.25mV,P波的宽度并不增加, 在II、III、aVF导联表现最突出, 称为“肺性 P波”,常见于慢性肺 原性心脏病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
.
15
右房肥大
.
16
.
• 频率在150-300/min。
.
73
.
74
谢谢!
脱漏一个QRS波群。
.
55
II度房室传导阻滞(I型)
.
56
II度I型房室阻滞
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QRS脱落
.
57
II型,表现为P-R间期恒定(正常 或延长),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
连续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的QRS波 群脱漏者,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例如3∶1、4∶1房室传导阻滞等。
.
58
II度房室传导阻滞(II型)
7
各波段的测量
.
8
窦性心律
凡起源于窦房结的心律,被 称为窦性心律。窦性心律一 般属于正常或基本正常心律。
.
9
通常P波的振幅在II导联和V1导联最高,II、 III、avF导联P波直立、avR导联P波倒置。P 波规律出现,后面跟有QRS波群,P-P间隔 相等。正常窦性心律时心率在60-100次/分, P-P或R-R间期的差值大于0.12s时称为窦性心 律不齐。
.
32
急性下壁心梗
.

急性前壁心梗
.
34
急性前间壁心梗
.
35
急性广泛前壁、高侧壁心梗
.
36
.
37
.
38
房性期前收缩(房早)
• 提前出现的P-QRS-T波群,QRS波一般 不变形
• 房性的异位P波与窦性P波不同
• P-R间期≥0.12S
• 包括早搏在内的两个窦性P波间期短 于窦性P-R间期的两倍,称为不完全 代偿间歇。
.
10
II、III、avF导联P波直立,avR导 联P波倒置,P-P间隔相等
.
11
在心电图上可以测出心率,即 每分钟内的心动周期数。可根 据60(s)除以每一心动周期的时 距(s)(可取P-P或R-R间距)计 算出来。
.
12
窦性心动过速与窦性心动过缓
窦速:频率> 100次/分;
窦缓:频率< 60次/分
.
30
• 亚急性期(近期):数周到数月, ST段回到等电位线、T波正常或恒 定、Q波存在。
• 陈旧期:梗死后3到6个月,ST段及 T波不再变化、Q波可终身存在、少 数消失。
.
31
心肌梗塞的定位诊断
前间壁:V1-V3、前壁:V3-V5、广 泛前壁:V1-V6 下壁:II、III、aVF 高侧壁:I、aVL 正后壁:V7、V8、V9 右室:V3R、V4R、V5R
• 提前出现的R波重叠于其前T波(R-onT),可引起短暂室速。
.
45
.
46
.
47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
分为房性与交界区性,但因P 波常不易明辩,故将两者统 称之为室上性
.
48
心电图表现为:QRS波与窦性者 相同(仅当伴有束支传导阻滞 或因差异传导时可增宽变形), 频率范围为150~240次/分,绝 对匀齐。
• T波倒置。
• 临床可有一系列心电图演变过程:ST段经 数日或数周逐渐下降,回到等电位,但如 形成室壁瘤则ST段下移不明显,不能回到 等电位。
.
29
• 早期(超急性期):数分钟到数小 时,ST段抬高,T波增高,无坏死 性Q波。
• 急性期:数小时到数周,异常Q波, ST段弓背向上抬高,T波倒置加深。
完左
.
67
完左
.
68
心房纤颤(房颤)
房颤的心电图特征:
P波消失,代之不规则的,快速 的、大小、形态、间隔均不相 同的f波,频率为350-600/min, QRS波呈室上性,R-R间期绝对 不等。
.
69
• 房颤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 电图特征:在不均齐的R-R间 隔中,出现两个以上的长R-R 间隔(一般>1.5S),并且这 些长的R-R间隔大致相等。
• 房颤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的心电图特征:心室律变得缓 慢而整齐。听诊常闻及大炮音。
.
70
房颤
.
71
心室扑动
•可见快速而规则、匀齐而连 续的宽大正弦曲线状波幅, QRS-T波无法辨认,等电位 线消失。
•频率为150-250/min。
.
72
心室颤动
• QRS-T波群消失,代之形状不 同,振幅大小不一,极不均匀 的颤动波,波幅越来越小,直 至电波消失成一直线。
.
39
房性早搏
.
40
.
41
房速
.
42
房速
.
43
室性期前收缩(室早)
.
44
• 提前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形,QRS波 群时限>0.12s,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 可呈二联律、三联律。
• 代偿间期多完全。
• 多源性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早搏 形态不一。
• 插入性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位于 两个窦性搏动之间的早搏。
.
59
II度II型 房室阻滞
PR间期固定但有QRS脱落
.
60
III度房室传导阻滞:
又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P波与 QRS波毫无相关性,各保持自身的 节律,房率高于室率,常伴有交界 性(多见)或室性逸搏。
.
61
.
62
III度房室传导阻滞 QRS波频率慢于P波
.
63
右束支传导阻滞
心电图特征:
• V1、V2出现rSR′型或宽大切迹的R 波,或M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