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化原理

城市化原理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第一节城市化定义早在100多年前,西班牙工程师A·塞达(A·Serda)在《城市化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城市化和乡村化的问题。

现在,城市化(Urbanization)作为一个客观的地域社会经济现象,已被人们所接受,但对它的认识,在不同学科领域有不同的观点、看法。

一、城市化的含义(一)城市化的不同解释1.城市化的一般提法——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埃尔德里奇(H·Eldrige)认为:人口的集中过程就是城市化的全部含义。

由于这一提法简洁,包容性广,可比性好(可用城市人口的比重衡量城市化)被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各个学科普遍接受,但城市化除人口的集中和转化过程外,是否包括其它过程,各学科有不同理解。

2.人类学、社会学角度的城市化概念L·沃思(L·Wirth)从社会生态学观点出发,对城市化进行阐述,认为:“城市化意味着从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发展、质变的全部过程。

”;美国社会学家P·索罗金(P·Sorokin)也认为:城市化就是变农村意识、行动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城市意识、行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全部过程;日本社会学家矶村英一进一步认为:城市化应分为形态的城市化、社会结构的城市化和思想感情的城市化三个方面。

尽管生活方式的转变难以直接度量(间接的可用文盲率、语言统一率、大众传播普及率等),但城市化中包含生活方式转变的概念为各个学科所认可。

3.经济学角度的城市化概念从城市化进程来研究城市化,认为:城市化现象可分为两个方面:①经济基础过程城市化现象[已经是城市的地区,城市性质的增强(人口数量、密度,Ⅱ、Ⅲ产业比例上升等);城市向外膨胀];②社会文化过程城市化现象,即重视“区域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转换)。

4.地理学角度的城市化概念社会学、经济学对城市化概念的认识是从人们的集聚状态、经济活动形式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转变来研究城市化,但城市化还应当包涵城市空间形态和空间结构变化的过程,即一定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每一个城市地域的扩展两个方面。

城市地理学从人和土地两个要素相结合的“地域”出发,对城市和城市化进行研究,认为:Ⅱ、Ⅲ产业的建立和集聚是城市化的本质内容。

(二)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

依据美国著名的区域与城市规划学家约翰·弗里德曼(J·Friedmann)的观点:〖城市化过程=城市化Ⅰ(Urbanization)+城市化Ⅱ(Urbanism)〗1.城市化Ⅰ即“物化了的城市化”(实体的城市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市化,包括:①人口的集中:城市人口比重增大,城镇密度加大,城镇规模扩大等;②空间形态的改变: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城市用地功能分化,土地景观变化等;③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等。

2.城市化Ⅱ即“无形的城市化”(精神上的城市化、意识上的城市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包括:①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②农村意识、行动方式、生产方式转为城市意识、方式、行动的过程;③城市市民脱离固有的乡土生活态度、方式,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

〖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是相互交织、相辅相成,作用于整个国家的地域空间,促进全社会的发展〗3.定义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4.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一词有以下含义: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类型按照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空间过程的地域组合状况,城市化类型可划分为:1.典型的城市化(正统的城市化):既有人口、非农产业的地域集中等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生活方式的地域扩散过程(如欧美发达国家)。

2.非典型的城市化(消极的城市化):①假城市化(pseudo-urbanization):只有人口和非农活动的地域集中,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即缺乏城市文化扩散的城市地域推进过程(如非洲一些国家)。

②过度城市化(hyper urbanization,over-urbanization):城市化速度远超过经济发展速度,使城市畸形繁荣,而农村衰敝的现象(如拉美、亚洲一些国家)。

3.分散型城市化(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活动的地域集中)①郊区城市化(suburbanization)、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发达国家。

②乡村城镇化(rural urbanization):发展中国家(如我国经济发达的农村,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并逐步接受了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开始向城市型转变,人口或“离土不离乡”,或向集镇、小城镇集聚)。

三、城市化含义的三个争论问题1.城市化是一种结果?还是一种过程?一般认为:城市化是一种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在这过程中包含某种结果。

2.城市内部的一般地域转化为繁华地域,算不算城市化?①农村城市二元论者:城市地域和农村地域是两种不同的地域,有明确的界限;城市化仅指超越界限的地域转化,即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化过程,而城市内部的地域级差转化(界限内部的转化)不属于城市化范畴。

(施梅莱斯、亚历山德逊)②农村城市连续论者:城市地域和农村地域在时空上是衔接的、渐变的、连续的,城市内部的地域级差转化是从属于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总过程的,属于城市化范畴。

(哈里斯、亚历山大、查博特)(我国学者赞成②)3.城市化始于何时?①狭义城市化:城市化是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基础上,城市在整个社会经济中起重要或主导作用时的城市发展过程,即始于产业革命。

②广义城市化:城市一旦产生,就开始了城市化过程,即城市形成、发展过程的本身就是城市化。

〖②普遍赞同,但城市化研究的重点:发达国家——产业革命以来;发展中国家——独立以来〗第二节城市化的动力和机制一、城市化的动力根据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发展动力机制是由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所决定的。

农业是城市化的基础,工业是城市化的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劲和新方向。

(一)农业是城市化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农业发展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城市化起着基础作用。

1.农业为城市化提供粮食、副食品和工业原料——是城市化的首要前提(第一前提)①城市是非农业人口的集聚地,只有当农业生产发展到有大量粮食、副食品和工业原料,能满足城市居民和城市工业需要时,城市化才有可能。

因此,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多诞生于河流中下游农业发达地区,世界上城市化高度发达的国家也都是以强大的农业为物质基础的。

W·B·芒罗指出: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农业生产力扩大而产生剩余粮食,一个国家、地区的人口增长与城市化并不存在直接关系。

②但城市化并不一定要求每个国家(地区)都有足够的剩余粮食,因为,通过贸易等方式可使特定国家(地区)的粮食供应十分丰富——就整个世界范围而言,农业生产力是否有余,是决定全世界城市化水平的前提条件(沃伊廷斯基)。

2.农村为城市化进程提供劳动力来源——是城市化的第二前提农村是城市规模扩大、数量增加的劳动力来源地,城市化本身就包含着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只有当农业生产发展到能将部分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流入城市Ⅱ、Ⅲ产业的行列中来,城市化才能发展。

日本地理学家国松久弥指出:“如果农业部门除本身的劳动力外,再没有提供非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的话,那么,非农业部门就不可能兴起,城市和城市化也就不可能发展。

”因此,城市化还必须随着农业生产力提高而造成农业剩余劳动力为基础。

3.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新城市产生和小城镇的建设城市化包含着变农村地域为城市地域的质变过程。

随着农业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扩大,各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化生产的兴起,迫切要求在村镇建立为农业服务的产前、产后服务部门;农村经济的繁荣,农民收入的提高,也要求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场所,提高生活质量,促使城市生活方式向外围村镇扩散→农业生产需要的发展,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提高,使一些农村地域发展为中小城市。

(二)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的基本动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也是城市产业结构的主体。

工业在城市中的形成与集聚的过程,就是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过程。

工业化作为城市化的动力主要表现在:1.工业革命是近代城市化的开端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特别是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纺织、采掘、冶金、机器制造、交通、通信事业迅速发展;由于劳动过程的相互依赖,也为了寻求集聚效益,增强竞争能力→各工业部门相对集中布局→为众多的农村劳动力创造了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规模扩大、数量增多、职能完善。

2.工业发展改造和支援了农业的发展,为城市化提供了大量劳动力来源3.工业化发展为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化提供可能(创造就业机会)4.工业化促进城市自身的发展①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的扩大;②为城市建设提供了资金来源。

5.工业化推动城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发展工业化发展→物质财富积聚→福利、社会结构的发展→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发展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城市化的发展也对工业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是:工业过度集聚→污染→离心城市化。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城市发展对工业化的依赖明显减弱,但从世界范围看,工业对城市发展的主导地位依然存在,在发展中国家,工业依然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部门,工业化主导城市化的过程正处在上升阶段。

(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劲和新方向国松久弥认为,现代城市化的过程就是Ⅱ、Ⅲ产业集聚行为所进行的过程,随着发达国家工业现代化后,工业化对城市化过程的作用减弱,第三产业的作用日益突出,并成为推动现代城市化的新方向,表现在:使城市的生产结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根本变化,为城市化创造了更为丰富的内容。

随着社会生产的迅速发展,流通领域的不断扩大,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能力,就要求在现代城市中不断建立为工业生产服务的新部门;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居民在满足物质享受的同时,要求有更多的精神文化消费;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国际化也要求建立相应的服务部门,这些都刺激了城市中第三产业的发展。

再加上其门类众多,手工劳动比例高,使得第三产业成为现代城市的主要就业部门。

〖总之,城市越大,第三产业越发达;发达的第三产业又吸引更多的工业和城市居民的集聚,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也越明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