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开发民俗文化活动课程

开发民俗文化活动课程

开发民俗文化活动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中期研究报告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一、研究背景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各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中,民俗文化是其中的一个闪光亮点。

我国优秀的民俗文化艺术传统,不仅塑造了华夏民族的伟大形象,并维系着中华民族走过了5000多年的历程。

许多专家和文化官员认为,一个民族有一种文化,一个地方有一种传承的、独特的带有乡土气息的文化,这是新时代构筑国家、民族现代先进文化的基因。

古往今来,民俗文化一直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和重视。

这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

《礼记》日:“入国而问俗”;《札记•王制篇》云:“天子巡狩,至于岱宗,觐诸候,见百年,命太师陈诗,以观民俗”;《毛诗序》载:“美教化,移风俗”。

民间也有“入乡随俗”,以及“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等说法。

可见民俗文化在人们的意识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人们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许多传统的优秀文化缺失,很多人选择西方的潮流,丢弃本民族的文化,在教育中也多少呈现这种趋势。

孩子们知道西方的圣诞节,不知道中国的春节的意义;知道外国的情人节,不知道中国的“七夕”;传唱世界流行歌曲,不谙民族音乐。

传统文化精华的缺失已引起许多有识之士的担忧。

近年来,国家对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视,各地兴起的民俗文化活动,很多民风民俗就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这就为学校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教育资源,但民俗文化活动是社会的俗文化,更多在来自民间,是一种没有经过筛选的文化,良莠不齐的情况,甚至对学生成长有负影响的东西仍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这就启迪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更重视引导学生科学辨识,让我们的学生从小了解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继承优秀的民俗文化。

我们选择从本地区民俗入手,挖掘传统文化精华,让学生通过体验、探究,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我们期盼通过本课题研究实现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视,并身体力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使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永葆青春,焕发生命的活力。

让学生能在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

二、理性思考1、有关概念界定(1)“民俗”: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

是生活于某一特定地域的民族或人们共同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习俗惯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的活动方式。

(2)“民俗文化”:一般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几大类别。

物质民俗指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方式及相关的习俗礼仪;社会民俗包含家族村社、婚丧嫁娶及人生礼仪等相关内容;精神民俗则以信仰、节日、民间文学和游艺为其代表。

(3)“民俗文化活动课程”:是指以优秀的民俗文化为教育内容的,具备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一系列规范的课程体系。

(4)“人文素养”:在该课题研究中,我们认为,是指人所具有的文学、史学、哲学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知识和由这些知识系统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在心理上的综合体现。

包括人文知识的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修养。

其中的人文精神就是指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情感,审美等等。

人文素养的外延应该包括诗文素养、审美素养、心理素养、礼仪素养、人格素养等。

作为我们面对的小学生,我们要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的探究意识、乐于动手的实践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合作的思想意识以及健全的人格魅力。

2、开发原则①科学性原则:提倡和推崇科学,重视各门科学知识在本课程开发中的地位。

充分体现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

②民主性原则: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和家长参与,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本课程资源和课程特色的培育。

③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④生成性原则: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相当长的周期,事先不可能考虑得十分周全,必须在开发的过程中及时总结、修订,在实践中将其逐步充实完善。

三、研究目标总体目标:体验和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

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获得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他们获得个性发展。

具体目标①根据地域民俗文化特点、学校和小学生特点,开发一系列有主题的重在小学生参与和实践的,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具有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

探索结合本地实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和途径,提高教师指导、组织学生自主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②培育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在引导学生广泛开展实践性活动与探究性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收集资料,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③通过研究,培育学校特色课程,特色文化,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在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研训一体化的机制,采用参与式培训、案例式培训等方式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以促进学校课程教学改革。

四、研究过程与内容一、加强领导,规范管理,稳步推进课题研究。

课题申报后,学校将《开发民俗文化活动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这一市级立项课题纳入三年主动发展计划之中,将课题研究与学校特色的培育,学校办学品位紧密联系在一起,给予高度重视。

蔡小玉校长要求全体行政领导参与课题研究活动,全程关注课题研究进度,加强课题研究活动的领导管理力度,扎实推进课题研究。

要求校长室把好课题研究制度管理关,教导处、教科室把好课题研究业务指导关,总务处把好研究活动后勤保障关,始终把课题研究作为学校重点工作做到位。

我们进一步完善了课题研究的管理制度,我校以《常州市教科研课题管理的办法》为基础,制定了学校课题管理制度,对课题组成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使课题研究责任到人。

我们还制定了《课题研究奖励制度》,激励教师认真投入到研究活动中,做出成果。

我们严格遵守课题小组例会制度,定期举行课题小组的沙龙活动、读书研讨活动,二周一次的例会加强问题的研究,追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研究。

我们对本课题与学科结合不强,如何深入开展研究,做出体现课题特色、价值的研究活动,进行了多次讨论,碰撞同伴的智慧,发掘研究的亮点。

我们用制度说话,用规范管理,渗透人文的关怀,充分调动研究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较好地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保障我们在摸索中的研究少走弯路,使我校的课题研究之路走的更加平稳、扎实。

(二)多元学习,提升素养,健康推进课题研究。

我校的课题研究在学习中建立、成长、完善,相伴而行,只有主动地学习,我们的研究才不会失去理论的指引和明确的方向。

为了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从单纯的教学执行者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我们采取多种方式组织课题组成员自主学习,在实践中学习。

1、我们课题组成员自觉学习了《走进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技术与流程》、《走近校本课程》等多部理论专著,学习了与课题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与民族文化传统》、《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选择的主要原则》、《综合实践活动呼唤教师的课程意识》等一系列理论文章。

针对教师问题意识不强,行动研究能力提高不快的现实,我们一次挑选一个主题,进行专题学习,帮助教师认识自身不足,提高理论修养,并根据先进经验矫正自己的教学和研究行为。

如:《从活动到课程:课程是发展历程,而非既定模式》、《试述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浅谈如何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论多元智能理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运用》等同时,我们邀请专家引领,从学校行政到一般教师都接受课程理论的培训,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多次邀请专家结合实际进行指导,提高了教师行动研究的能力。

我们还要求课题研究的骨干力量主动学习,撰写学习心得,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用先进的理论来指导课题研究的实践。

这些学习伴随着我们的研究实践,使我们教师的理论素养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2、邀请专家来校指导。

关于课题确立时出现的一些难题,尽管经过课题组成员或学校同事的商讨,但依然不能解决的,专业性较强的问题,我们及时邀请常州市教育局徐惠仁主任来校指导大家进行选题以及确立研究内容的讲座,引导大家从地方实际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出发,开展研究课活动。

指导大家写好研究论文、教育叙事,及时总结课题研究成果。

3、同伴互助,沙龙研讨、读书活动,采用多种形式的校本研究方式促进教师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的提高。

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理论学习的沙龙活动,让大家谈从杂志中学到的科研方式,谈自己读了先进的研究类文章的收获与体会,促进教师将理论与研究实践联系起来思考,将其内化,积淀,从而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我们围绕课题研究组织大家开展沙龙研讨活动,让大家讨论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这种方式来集中众人的智慧,推动研究深入,而研讨交流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师提高的过程。

我们骨干小组一起商量如何更好地开展研究课,一起交流学习心得,一起反思课题研究进程中的问题困惑,一起出谋划策,提出改进措施,促进课题健康、稳定地发展。

4、做好课题网站工作。

我们及时和学校信息处的孙波老师联系,在他的帮忙下制作好了课题专题网站——民俗节日网,及时上传课题研究的文件材料和研究过程性资料,实现了课题网络化管理。

网页制作优美,既便于交流,又很好地宣传了我们的课题研究。

(三)立足实践,创新思路,开发节日民俗校本课程。

在研究目标的指导下,我们主要从“节日民俗”方面内容入手,主要研究的是“节日民俗”校本课程的开发。

我们结合本地资源、学校实际和小学生特点,选择从本地区民俗入手,挖掘传统文化精华,开发一系列有主题的重在小学生参与和实践的,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的民俗文化校本课程。

让学生通过体验、探究,进行研究性学习。

1“节日民俗”文化活动课程的目标与内容体系的研究。

根据活动课程的理念及学生认识等心理特点,研究确定每一学段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阶段目标。

2、“节日民俗”文化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策略。

(1)设计制作专题网站,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将优秀的节日习俗知识与文化呈现在网上,在便于师生感受相应的节日习俗知识文化,开展相关的习俗活动。

我们选择典型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进行了“民俗文化”(传统节日习俗”专题网站的设计:“金钥匙”:主要为活动方案设计、教学设计“知来历”:相关节日的来历、传说等;“看习俗”:相关的节日的习俗活动、风土人情;“读诗文”:与相关节日有关的诗词、散文等;“动手做”:与节日相关的物品的制作方法的文字各视频资料,以及学生制作的小报等;“谈收获”:师生谈组织或参与活动的专题日记、教学反思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