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类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 课题批准号:XJK06CJJ051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课题主持人:向圣明:中学高级教师,湖南省永顺县民族中学校长 主要研究人员:向圣明、彭明南、王承赋、张清忠、田桂芳、田金华、田正湖、米承志、王承新、谢生玉、石 群、罗肖宇、朱大成、李泽民、罗大林
“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课 题 研 究 报 告 摘要:2006年~2009年,我校开展了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编写土家族校本教材——《神秘的土家——我的民族》并进入课堂,是传承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出路之一;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土家族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产生强烈的兴趣;学习土家族民族文化知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普通课程自信心,探讨了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作为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通过利用土家 族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教师的科研能力显著提高。还分析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今后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关键词: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校本课程
一、引言 唐五代后梁开平年间,江西酋豪彭城归楚,为溪州刺史。后来,彭氏当了土家族首领吴著冲(土家语称“禾撮冲”)的助理,待彭氏逐步摸清吴氏的军情和地形的时候,就联合外人“喧宾夺主”打死吴著冲。彭城死后,彭士愁于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继任溪州刺史。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彭士愁为反抗楚王马希范的苛捐杂税而发动战争,最终以彭氏战败告终。楚王为了防治彭氏卷土重来,马氏与彭氏在著名的溪州会溪坪(今古丈县境内)结盟,立铜柱为界:只要彭氏同意归顺马氏,为楚从属,就给予彭氏一定的自治权,从此彭氏不向楚王交纳赋税,不提供兵源。从后晋天福四年到清朝的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这段时间,湘西土家族属于彭氏土司世袭统治时期,形成了丰富独特的土家族民族文化。雍正五年至雍正十三年清王朝推行了“改土归流”政策,废除了统治湘西土家族800多年的的彭氏土司制度,由中央统一管理。改土归流之后,土家族与汉族的民族融合得到加强,封建地主经济应运而生,使土家族逐渐被汉化,土家族地区的经济也随着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而发展起来[1],但土司统治时期丰富的土家族文化也随着民族的融合而逐渐弱化。到目前为止,土家族民族文化已经断层[2]或趋于堙没。 为此,国家和湖南省有关部门对一些著名的土家族文化譬如打镏子、摆手舞、茅古斯舞、梯玛神歌、挖土锣鼓歌、过赶年、哭嫁歌、咚咚喹、八宝铜铃舞等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保护名录,还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在永顺县芙蓉镇举办了“中国湘西芙蓉镇茅古斯文化节”;永顺县先后举办了两届社巴节。采取了政府搭台,民间艺人唱戏的保护土家族民族文化的成功路子,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发现了一些土家族老艺人,收集了一些难得的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料。我们欣慰的看到,土家族茅古斯舞作为湖南省唯一的节目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文艺演出中表演,使全球观众了解博大精深的土家族文化。但是,政府所作的这些突击性发掘和保护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工作仅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要想将这项工作以点带面的推开,实践证明,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开发校本课程进入处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课堂,将民族文化保护的种子播入土家族后代的心中,将土家族民族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的,以学生发展为目的,针对当地和本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而开发的供学生选择的多样化的课程[3]。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国家课程构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有机体系[4]。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进行课程管理制度的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赋予了学校在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上较大的责任和自主权。就全国而言,利用民族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研究方面已有部分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张广才报道了将达斡尔民族文化进入校本课程的实践[5];万德权将四川民族地区体育引入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一些理论思考[2];吴鹃和吴小鸥探讨了湖南郴州市北湖区月峰瑶族乡民族贫困地区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3]等等。从这些文献资料来看,主要报道了如何将民族文化引入校本课程的过程,但对在学生身上取得的学习效果和民族文化的育人功能却没有提及。将“土家族,民族文化,校本课程”作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跨库检索得知,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的有关研究到目前为止尚无学者进行这方面的报道。 因此,从2006年开始,我校申报了“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研究”的课题,并在省、州有关部门的帮助和关怀下顺利开题,旨在探索土家族民族文化的育人功能和土家族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出路。 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研究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第一、我校地处以土家族为主要民族成分的少数民族地区,该民族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底蕴厚重。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开发,并运用到学校教育中,对开足、开齐、开好基础教育课程,体现国家课程设计的理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和落实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当前农村学生厌学、辍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基础教育课程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心理要求。而要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创造利用本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开发课程实地实施课改,形成自己民族特色、适应本地学生的教学课程,我们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恰恰顺应了这个要求。第三、本课程研究立足于民族历史的特殊性,其内容和形式被具体化,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并延伸为对家乡的依恋、对祖国的热爱。对同文化圈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具有直接地借鉴意义。对其它少数民族地区开发其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也有借鉴作用,具有明显的推广价值。 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研究的“民族文化资源”是指湖南省永顺县的土家族文化资源。其中包括土家族文学、民俗、历史人物、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有形文化因素,还包括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民族精神、英雄情结等无形精神因素。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1、研究内容:涵盖了校本课程开发利用、实施管理及当地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我们着重研究以下两个内容:第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以土家文化资源为主,如文学、民俗、绘画、雕刻、编扎、织锦、神话传说故事、舞蹈、音乐等兼顾奇特的自然、旅游资源。这些内容以活动的形式来组织学生开展学习,起到传承作用。第二,研究校本课程如何实施,采取怎样的教学形式才能被学生乐于接受,学校如何有效地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探索校本课程实施与管理的特性与基本规律。 2、研究目标:第一,形成有民族地域特色、易于操作、师生喜欢、层次清楚、内容丰富的校本课程,探讨土家族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出路问题。第二,培养一批教研型,有开拓能力的教师;培养出一批热爱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学生,使土家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后继有人。第三,探讨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作为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3、课题实施时间:2006年~2009年。 三、研究方法和手段 为了使本课题顺利开展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应多管齐下,多种方法并用,有效完成预定的研究目标。本课题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如下。 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有关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研究工作的论文、著作、报道等,摸清实施本课题的理论依据和可供借鉴的有效经验。从而达到开阔思路和启迪思想,为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2、考察、观察法。2006年,我校拨出专门经费组织课题组成员到中国土家第一村——永顺县双凤村、土司故都——永顺县老司城、土家第一镇——永顺县芙蓉镇、土家建筑保存完好的古丈县老司岩村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搞好民间民俗文化的收集整理工作;同时,在考察的过程中,注意发现各地老艺人,并聘请他们担任土家族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校外指导教师。观摩各级部门组织的土家族文艺展演活动,学习有关土家族民族文化各项技能。编写具有民族地域特色、易于操作、师生喜欢、层次清楚、内容丰富的校本课程体系,初步编写校本教材,探讨土家族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出路问题 3、问卷调查法。通过在2007年春季学期,在学期初和学期末进行两次问卷调查,考察学生对课题组于2006年编写的土家族民族文化校本教材在教学中的兴趣反应,探讨土家族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问题。学期初问卷涉及七年级、八年级男女学生人数相差不大的班级各一个,这两个班都是在他们所在年级的平行班(全校所有年级的班级均为平行班),共问卷100人,其中男生50人,女生50人。共发放问卷100张,发放问卷时与一名校级领导共同参与(避开班主任老师),收回问卷100张。学期末,同样来到上述两个班级,问卷学生与学期初基本一致。共发放问卷97张,收回97张(有3位学生请病假,男2人,女1人)。 4、教育实验研究法。通过在我校七年级和八年级11个班开设教师自己编写的校本教材的实验,每周开课1节,总课时60课时。研究过程中发放问卷50张,涉及七、八两个年级,主要涉及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及他们的家长。通过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研究的实验,考察这项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学生学习自信心的提升有无直接联系,考察土家族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5、个案研究法。在“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研究”研究过程中
所出现的典型的一个或几个对象进行研究,涉及的方法有追踪法、追因法等。 6、总结归纳法。课题组教师在认真研究本课题的同时,并运用研究本课题的的研究方法,积极到其他教研教改的过程中去。总结教师的相关材料,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 1、初步编写土家族校本教材——《神秘的土家——我的民族》并进入课堂,传承土家族文化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查阅了国内有关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研究工作的论文资料;到永顺县图书馆和永顺县民族中学图书室查阅有关土家族音乐、民俗、族源、历史人物等方面的著作;查阅《团结报》等有关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各种报道,摸清实施本课题的理论依据和可供借鉴的有效经验;通过实地考察各个土家族村寨,掌握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的第一手资料,其中摄制照片150余张,收集土家族音乐曲谱20余首,录制各种音影资料80余小时(其中包括土家族民俗及民间故事、土家族绘画及工艺美术、土家族民间体育活动及棋类、土家族摆手舞和茅古斯等民族舞蹈、土家族山歌和打镏子等),以这些丰富的资料为蓝本,初步编写土家族地区第一本校本教材——《神秘的土家——我的民族》(如表1) 表1:土家族校本教材《神秘的土家——我的民族》的章节、课时安排和授课人一览表 校本课程章节和内容 课时安排 授课人 授课人专业 授课形式 土家族民族概论 4课时 向圣明、张清忠、彭明南 中文 单元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