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低年级学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
发表时间:2018-08-29T14:28:30.03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2月下作者:陈龑[导读]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积累好词好句,并且有方法有策略,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
摘要:看图写话是小学生作文的起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积累好词好句,并且有方法有策略,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
关键词:农村;低年级学生;看图写话;策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低年级阶段的写话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有课外阅读的兴趣;能主动与他人交流,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用几句话表达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
然而,大多数的农村低年级学生在这方面却表现的相对较弱。
如果有效
提高农村学生看图写话的能力,笔者从以下方面入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动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指出:“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
”兴趣是一种内驱力,学生一旦对写话产生了兴趣,就会视写话为一种渴望、一种需要、一种快乐,就会满腔热情地去写话。
1.观察激发兴趣
观察——写作的眼睛。
教师必须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可以利用课文精彩纷呈插图,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这是培养孩子观察能力的很好的载体。
首先可以让孩子先看图再学文,鼓励孩子去发现自己观察的东西与课文所写的有何异同点;其次,教给孩子观察的方法。
让孩子们知道观察要有目的、有顺序、有重点,还要边观察、边感受、边想象。
比如:《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中,教师在展示多媒体课件环节中,就可以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们的垂死挣扎,以及文中小男孩不停地捡鱼扔鱼的情景。
引导学生体会小鱼的伤心、难过,体会小男孩对小鱼的在乎,想象小鱼求救时和获救后分别会说些什么?想象小男孩的心情。
2.想象激发兴趣
想象——写作的翅膀,是创造力的先导。
小学阶段是想象的黄金时期,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尤其重要。
如孩子在认识新字时,多讲解这个字的字义及由来,或是用组词造句猜谜语的方法让孩子记忆深刻,在使用时也会少犯错误,孩子说不准还会将字词想象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呢!例如:
在一年级上册《操场上》一课识字教学中,笔者问学生能用什么办法记住“踢”这个字?大部分学生都指出“踢”是用脚踢的,所以用“足”字旁,但却有一位学生的记字方法格外新颖,她把“踢”字想象成“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一群小伙伴在学校的操场上快乐地踢足球”。
她认为“足”字旁代表用脚踢,“日”字代表那天是晴天,阳光明媚,“勿”外面的半包围代表学校的操场,而“勿”里面的两撇则代表小伙伴们踢球时奔跑的身影。
多么富有想象力的记字方法啊!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多说童话,鼓励他要敢于想象、敢于创新。
学生可以先学文再看图,发挥想象,补写课文,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及求异思维。
二、积累是写作的朋友,是求知的源泉
有专家曾说过这样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由此可见,要写好作文就必须要有扎实的基础和广泛的知识面。
基础如果不牢固,那么做任何事都不会成功。
看图写话亦是如此。
1.好词好句的积累
好词好句相当于学生写话中的经脉,没有好词好句的积累,即便学生对图有再多再好的观察和想象也都只是空于幻想,最终还是无法表达出来。
因此,笔者要求学生上课自读自悟、边读边思、合作交流彼此喜欢的词语、句子和段落,如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一课中就有很多优美的词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这些优美的词句将秋天的丰收之美描绘地淋漓尽致,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值得学生学习。
因此,笔者要求学生每日摘抄十个好词、五个好句,读一个好段,背这些词句段,课内课外都可以。
每周交流一次,持之以恒。
那么到了真正写话时就可以把积累的好词好句运用起来,避免语言平淡乏味。
2.课外阅读的积累
写作的基础是积累和阅读,即不但要懂得积累,还要注意广泛阅读。
写作是厚积而薄发的创造性活动,积累的东西多了,写起来就能得心应手。
因此,教师要鼓励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坚持课外阅读,积累名言名句、优美词句、精彩片断,为写作奠定基础。
基于农村孩子大部分不能自觉坚持课外阅读及小部分学生没有拥有课外读物,教师可以在教室内为他们建立一个图书角,为他们提供阅读的平台。
而图书主要以注上拼音的儿童读物为主,如《安徒生童话》《小熊历险记》《当代小学生》等。
教师带领学生认真阅读,圈划出好词好句,背诵富有童趣或有哲理的小诗歌,既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扩充了课外阅读量,又增强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还积累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可谓是一举四得。
三、表达是运用的途径,是成功的开端
如果把“积累”比作蜜蜂采蜜的话,那么“表达”就是蜜蜂酿蜜。
当学生对看图写话有了一定的兴趣,脑海里有了足够的好词好句,就可以通过说话表达出来。
说话是由看图、思考到写话的过渡,是写话的轮廓。
学生在思考的时候把画面想全,看细,然后清楚而有条理地说出来,那么写起来的时候就会容易很多。
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笔者刚开始要求他们只要用一两句话写清“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就行了。
说图的时候先让学生完整地说一下图意,可以提示学生要说的有顺序。
如果是一件事,可以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说,如果是写景就可以按方位顺序来说。
说图的方法多种多样,还可以用加一加法、换一换法、设问法、板书法、讨论法以及分解法等来帮助学生有序地说。
例如针对一年级学生就可以用最简单的加一加法:
教师展示“一棵长满红红的苹果的树”图:师说:小朋友们,快来看看这是什么呀?生答:这是树。
师问:是几棵树?
生答:是一棵树。
师加以引导,又问:这是一棵什么树?
生答:这是一棵苹果树。
师进一步引导,再问:那么,这是一棵怎么样的苹果树?
生答1:这是一棵高高的苹果树。
生答2:这是一棵长满苹果的苹果树。
生答3:这是一棵长满红红的苹果的苹果树。
……
由此,学生便可以展开想象,把话说得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生动形象,而不再枯燥、乏味。
在说话的时候,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适当地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尽量用上自己积累的词汇。
记得有位作家曾说过:“每个孩子与生俱来就有不同的气味”,我们要不断地摸索,找到适合孩子的方法,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有不同的“气味”!就让孩子们在自己的“图话天空”里尽情地翱翔吧!(作者单位:浙江省乐清市石帆第二小学 32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