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并将其号码写在相应的括号内。
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 )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书中赫尔巴特强调必须有“一种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科学,有科学与思考力”并与相邻学科取长补短。
A.《大教学论》B.《普通教育学》C.《民主主义与教育》D.《康德论教育》2.教育学萌芽的标志是( )的提出。
A.教育价值B.教育规律C.教育问题D.教育现象3.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产生于生产劳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提倡教劳结合,教育科学的方法以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这一观点是( )的认识。
A.实用主义教育学B.制度教育学C.实验教育学D.马克思主义教育学4.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即( )。
A.教育B.教学C.德育D.智育5.“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这一认识表明现代教育具有( )的特征。
A.科学性B.价值性C.生产性D.未来性6.评价学校绩效以办学思想、组织健全程度、制度完备程度和领导机构决策领导能力为衡量标准的,属( )。
A.目标模式B.需求满足模式C.环境适应模式D.学校内质优化模式7.下列哪一方法不属于家校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 )A.教育教学督导委员会B.互访C.家长会D.家长委员会8.儿童身心发展有高速发展期,某一时期特别迅速而其他阶段相对平稳,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特征。
A.不平衡性B.顺序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9.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称为( )。
A.德育B.智育C.美育D.体育10.( )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并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A.泰勒B.桑代克C.斯金纳D.杜威11.与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要求不符的是( )。
A.激发学生积极思维B.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C.严格遵守职业道德D.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12.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及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其侵犯权益的行为,依《教师法》向主管行政机关申诉,请求处理的制度是( )。
A.教师申诉制度B.学生申诉制度C.学校事故D.法律救济13.能鉴别学业水平高低、能力强弱的测验表明其( )很高。
A.难度B.信度C.效度D.区分度14.让患者自我放松,减轻焦虑、恐惧,用放松反应代替焦虑反应通过练习消除焦虑和恐惧的做法即为( )。
A.深入共感法B.系统脱敏法C.行为契约法D.模仿学习法15.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 )。
A.组建良好的班集体B.促进班集体成员的全面发展C.指导本班班委、共青团组织工作D.评定学生操行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
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写在相应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
共16分)1.教育的阶级性始于奴隶社会,在那个阶段的具体体现在( )。
A.目的上培养统治人才B.对象上是奴隶主贵族子弟C.内容上以军事和道德教育为主D.教育的领导权归属人民E.方法上体罚和机械练习2.教育学研究中引入实验法,其科学性大大增强,实验教育学以此为特色,其基本观点有( )。
A.倡导教育研究引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B.实验按假设—计划—运用三阶段进行C.教育实验与教学实践高度结合D.教育目的在于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主观文化转变E.主张用实验、统计、比较的方法探索与运用3.学校组织特征的独特性表现在( )。
A.官方性B.地域性C.垄断性D.非自愿性E.公益性4.如何理解当代儿童发展观?正确的理解是( )。
A.儿童的身心发展受制约于社会的发展状况B.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C.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D.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E.以上几种说法都是不对的5.“课程是经验”的观点具有这样的特点( )。
A.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及能动性B.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C.课程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D.课程联系学习者个人的经验E.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凌驾于学习者之上6.小班教学体现教育公平,保证教学质量,在实施中应注意( )。
A.教师包班而不分科任教B.因材施教C.学生机会均等D.责任明确E.分层管理7.当今教育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
A.重知识轻能力B.片面追求分数与升学C.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唯成绩是论D.制约教学改革,标准固定划一E.以上问题都不是问题8.探究—研讨法十分注重儿童不同发展阶段认识的不同特征,形成了突出的教学特点( )。
A.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B.充分利用各种艺术手段C.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D.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E.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犯错误的意义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
共20分)1.教育影响2.学校管理3.课程设计4.教学模式5.教师申诉制度四、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教师专业化的条件有哪些?2.简述教育思想史上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观及其基本观点。
3.简述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工作。
4.中小学教育评价的改革策略。
五、论述题(第1题9分,第2题12分,共21分)1.联系实际论述学生集体的组织与培养。
2.二战后世界教育改革运动后出现了哪些新的教学方法?你是如何理解并运用的?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解析】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2.C【解析】略。
3.D【解析】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揭示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阶级偏见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障碍,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消除阶级偏见,将社会劳动与教育有机结合,将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有机结合。
4.A【解析】题干为教育的定义。
【解析】略。
6.D【解析】目标模式这是一种分析学校绩效的较普遍和传统的方法,由教育主管机关制订一套学校绩效的指标体系,通过学校工作的最后结果来检验学校的绩效,达到标准就是绩效高,反之就是绩效低。
需求满足模式这种模式注重需求的满足程度,认为学校绩效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工作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各主要的相关群体的正当需求,如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等,因为学校的活动要受到这些群体的支配或影响。
环境适应模式它强调学校应不断变换自己,适应环境,主动迎接环境的挑战,获得外界的认可,并求得功能的有效发挥。
这一模式注重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要求,注重学校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并以此为依据来衡量学校的绩效。
学校内质优化模式它侧重学校本身的因素对于学校绩效的影响,认为学校功能的发挥取决于学校的办学思想、组织的健全程度、制度的完备程度以及领导机构的决策领导能力等。
7.A【解析】略。
8.A【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9.B【解析】考查智育的内涵。
10.D【解析】杜威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以极大的魄力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他使得直接经验进入学校课程,获得正式地位,与以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分庭抗礼。
11.C【解析】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12.A【解析】略。
13.D【解析】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
14.B【解析】系统脱敏疗法,又称交互抑制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朴创立和发展的。
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当事人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
15.A【解析】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二、多项选择题1.ABCE【解析】D项属于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特征。
2.ABE【解析】略。
3.CDE【解析】略。
【解析】当代儿童发展观主要包括以下三项基本内容:(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5.ACD【解析】经验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为杜威,主要观点为:课程应以儿童活动为中心,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考虑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
6.AC【解析】略。
7.ABCD【解析】略。
8.ACDE【解析】美国教育家兰本达教授提出探究—研讨法,其特点为:(1)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2)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3)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4)肯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犯错误的意义。
三、名词解释1.教育影响:指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即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2.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是学校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学校管理是以学校作为管理对象的活动,其指导思想、组织机构、活动内容以及方式都要受它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以及学校本身所具有的功能的影响,学校管理者必须根据学校所处社会的需要以及本身功能上的特点去管理学校。
3.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指那些经过精心计划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设计出各种学程或教育活动形式,并将它们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
总的来说,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
4.教学模式: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5.教师申诉制度:我国《教师法》第39条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做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做出处理”。
“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根据本法规定享有的权利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做出处理”。
这是宪法关于公民申诉权利规定在教师身上的具体体现。
《教师法》确立的这项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行政救济程序的制度,即教师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就是教师申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