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表情内容整理目录惊讶 (2)厌恶 (2)轻蔑 (2)愤怒 (3)恐惧 (4)悲伤 (4)愉悦 (5)7.3无意控制动作 (6)(一)头部姿势 (6)(二)面部表情 (6)面部: (9)身体微反应 (11)激发情绪: (12)(一)设问: (12)(二)逼问 (12)(三)去控策略 (12)辨析情绪: (13)(一)查找异动点 (13)(二)排除干扰点 (13)辨析感觉-契合表达: (14)案例解读 (14)12惊讶眉毛上扬;上眼睑提升,睁大眼睛,眼睛警觉;嘴部自然、松弛,张口吸气;表情只持续1秒种。
形态:惊讶=抬眉+睁眼(虹膜暴露增大)+张口吸气厌恶表情形态眉毛下压,皱紧双眉;眼睛眯紧或闭起,眼睑紧张。
皱鼻,上唇提升, 鼻翼两侧形成鼻唇沟。
闭嘴形态:厌恶=皱眉+闭眼+上唇提升(闭嘴)单边嘴角倾斜向上运动的同时单边嘴角收缩。
单边嘴唇上扬。
没有明显眉、眼、鼻的动作轻蔑=单边嘴唇上扬+微带笑意眉毛下压,皱眉;上眼睑提升,下眼睑紧绷、变直-睁大眼,怒视,眼神有力,三角眼;眼球上翻;鼻孔喷气,鼻唇沟、鼻翼提升、扩张;脸颊隆起,上唇提升,下唇外凸,咬牙切齿;收紧嘴唇,紧闭嘴,撅嘴,憋气,鼓下巴,嘴角下弯;缩下巴。
张口嘶吼。
愤怒=皱眉+瞪眼+闭嘴鼓腮或呲牙咧嘴3恐惧恐惧=皱眉+眉头抬高+瞪大警觉的眼睛悲伤4悲伤=眉头皱上扬+闭眼+咧嘴愉悦5愉悦=眯眼+咧嘴+嘴角上扬7.3无意控制动作(一)头部姿势头略微倾斜地偏向某一侧——在倾听或者对谈话感兴趣;头保持正直,尤其下颚在颤动——在压抑愤怒的情绪;头低到了胸前,下巴几乎触到胸骨,同时目光下垂——沮丧或者接受的意思;低下头,眼睛却仍然盯着询问者——意味着挑衅或者愤怒,而非沮丧或接受。
(二)面部表情眉毛下扬且并拢,眼睛瞪视,嘴唇紧锁——愤怒嘴角翘起且只展露在脸部的一侧——轻蔑印堂起皱纹,上嘴唇上扬——厌恶眉毛上扬且紧锁,上眼皮上扬和下眼皮绷紧,嘴唇微微张开水平靠近两耳——恐惧眉毛上扬,两眼瞪大,嘴巴微微张开——惊讶上眼皮下垂,两眼无光,两侧嘴角微微下拉——悲伤扯动眼窝周围的肌肉,会有鹰爪皱纹,嘴角上扬,形成眼袋,在眼角形成皱纹,脸颊上扬鼓起——快乐6眉毛眉毛下压,皱紧双眉;眼睛眯紧或闭起,眼睑紧张——厌恶眉毛下压,皱眉,呈“V”形,睁大眼,眼神有力,伴生硬目光——愤怒眉头向中间聚拢、上扬,睁大眼睛、虹膜暴露;眼睛警觉,眼神闪烁——恐惧眉毛抬得很高,并伴有嘴巴的微张——吃惊眉头紧锁,两眉中间部位的额头上抬,八字眉——悲伤眨眼在正常状态下,每分钟眨眼6-8次,每次眨眼动作只有0.1秒。
眨眼的频率、单次眨眼时间的长度都向传递着信息。
高频率的眨眼——紧张,撒谎(焦虑、担忧);单次眨眼动作持续时间的延长,眨眼的频率降到很低,甚至停止(眼睛闭上1-2秒甚至更长)——视线阻断(厌恶或逃离);眨眼的频率降到很低,甚至停止,有两种可能:一是陷入巨大的内心矛盾冲突之中,对外界的信息接受能力比较差;二是表明他处在接受的状态中。
眼动眼动与认知密切相关,因为眼动可以反映认知心理学传统模块的各个层面。
譬如注意、感知觉、记忆、表象、言语、问题解决、思维与决策过程等。
眼动指标与选择以注视点为核心的眼动指标:When和where哪里,多久其他指标:瞳孔大小、注视轨迹、眼跳角度等嘴巴只是露出上牙和牙龈的笑容——假笑;咬嘴唇,抿嘴;捂嘴;咬手指或指甲或其他物品——阻挡嘴说出“不恰当的话”;将嘴唇使劲抿成一条线——愤怒。
肩膀肩膀一高一低,较高的肩膀朝向询问者侧——愤怒、不准备合作或者欺骗;耸肩——有否认、拒绝的含义;肩膀下垂、弓背或者肩膀向前耸——沮丧或是供认前的接受;一侧或两侧肩膀向后,脖子和后背挺得较直——愤怒或带攻击性的防御状态中。
肘肘部放松地垂在两侧,而且离身体有一定的距离并不紧贴身体——放松、没有任何压力;肘部紧贴躯干——似为保护躯干;双臂交叉胸前——似为保护心肺等生命器官。
手臂手臂交叉——防御行为;(恐惧、抵触、愤怒)手臂交叉时在胸前位置的高低可以作为负面情绪的指示器,位置越高,表明被询问者抵触或愤怒的情绪越大。
7交叉双臂,用手臂把自己包围起来(用手臂紧紧地抱住躯干),同时还可见到垂下头、弓起背的动作,没有目光接——沮丧、拒绝合作。
社交场合里交叉手臂——感到底气不足;让自己更舒服并增强信心;在交叉手臂的同时又突出自己的大拇指——则是傲慢自大的表现。
手手势的使用在人群中呈“倒U”型分布(二类人多用)紧张时手的忙碌行为:修饰外表的行为,如从衣服上弹去灰尘、平整衣服、解开或者扣上纽扣、调整领带等;更多地用手触摸头部或抓耳朵;叩手指节或者用手指轻敲(越紧张这个动作就做得越快、越响);在桌子上敲笔、将自动圆珠笔的卡黄咔哒咔哒反复地按,或是其他类似的重复地敲、叩的机械性动作;也有多次审视自己的手指和珠宝首饰;不停地转项链,让戒指在手指上转动,摸索项链坠或是手镯;男人常爱借此机会抠掉手上的老茧或是清洁指甲,而女人常常抠掉指甲上涂的指甲油。
腿交叉双腿及变换双腿交叉的顺序——设定“身体障碍”,阻挡来自询问人员的“言语攻击”,拖延时间(回答问题)不停地晃动膝盖——为了消除紧张情绪。
脚双脚放在椅子下面,好像要藏起来不让询问者看见——紧张;双脚从椅子下面抽出来——感到放松;双脚放在椅子下面的时候,脚踝是交叉的——更强烈的紧张;双脚脚尖相对,呈内八字形——胆小、孤僻;双脚向外撇开呈外八字形——傲慢、自信。
用脚敲击地面甚至跺脚,可以反映两种情绪状态:比较温和地敲击——说明正在经历一般的恐惧和紧张,或表明他对询问失去耐心,用这种方法传达出希望离开的意思。
跺脚——则反映了他的高度激动与敌意,是为了消除紧张情绪。
坐姿向门口或者窗户倾斜身体或向远离询问者的方向倾斜——紧张和想从当前的不利环境中逃离的欲望;一条腿径直向前或向门的方向伸出——这种姿势有点儿像赛跑前的预备动作,有逃跑的意思。
8面部:910身体微反应激发情绪:(一)设问:事件查证“几何”线索预案阶段刺激构架策略何时:针对实施事件行为的时间发问何地:针对实施事件行为的地点发问何人:针对实施事件行为的人发问何事:针对实施了何种事件行为发问何种方式:针对实施事件行为的方式方法发问结果如何:针对事件出现的结果发问(二)逼问相关压力“交错”问题反应比对刺激构架策略(姜振宇)将所有题目划分为四类:有关无压题目:与事件有关,但不会产生压力——事件无压反应有关有压题目:与事件有关,会产生压力——事件压力反应无关无压题目:与事件无关,不会产生压力——回忆真实基线反应无关有压题目:与事件无关,但会产生压力——压力反应基线(三)去控策略12出其不意“去控”策略相持阶段刺激构架策略去控”:去除有意识的控制行为。
出其不意:用对方没有意料到的问题及方式。
交叉询问,打乱节奏,意识经验习惯性表达。
创设情境,激发本能性反应。
突破防备,激发破绽。
辨析情绪:(一)查找异动点1.查找异动反应:言语动作矛盾,情绪种类错位,情绪程度不符,异于基线反应2.排除干扰反应:有意控制行为,经历带入反应,先入为主印象3.锁定破绽反应:多向比对排除,合理推导结论4.查找异动反应:言语动作矛盾,言语动作不一致或不同步(心口不一)(肯定言语+否定或不自信动作)5.常见的认知表达矛盾形式:6.真实的情绪表达,其言语与行为的表达一般应该一致或同步,并且视线多以刺激源为目标。
因此,情绪表达时如若言语与行为表达不一致或不同步,或视线不以刺激源为目标,就是矛盾点。
7.情绪种类错位:该恐惧的时候却出现微笑;该高兴的时候却貌似愤怒……8.情绪程度不符:小刺激表现大反应,或大刺激表现小反应,情绪反应程度的太小或者太大。
情绪是需要消耗能量来支撑的。
小刺激产生的情绪程度轻。
情绪需要的能量小,表现出来的动作幅度就应该小,时间短;大刺激产生的情绪程度重。
情绪需要的能量大,动作的幅度就应该大。
时间相对长。
因此,表现出来的反应如果与刺激的程度不匹配,就是在作假。
9.异于基线反应基线反应,是一个人自身的本能反应或者习惯性反应。
包括喜怒哀乐的神情举止、抬手举足时的态势,点头、舔唇的习惯等。
如果在问题刺激时,发现被测人出现可疑异动反应,可将这异动反应与同类问题的基线反应进行比对,如果出现了差异,则很可能是破绽的异动反应(二)排除干扰点1)排除干扰反应、有意控制行为:为了渲染或刻意表达某种情绪,有意做些动作:视线、眼动、耸肩、退缩、神情、语音语调……为了增加表述的可信性,主动讲述并没有问及的不相干的多余细节(抛话题),给判断者带来干扰。
2)经历带入反应13指被测人真实经历的真实情绪体验,带入到待查证事件的情节描述之中,很容易诱导对整个待查证事件的判断。
3)先入为主印象指先听进去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可能在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或可不容易接受。
被测人的言谈举止、衣着打扮等,很容易让测试人凭借自己的经验,对其形成第一印象,而影响判断的客观性。
4)需要找到认知与表达的矛盾:不能将某种行为直接与是否说谎划等号。
谎言识别的要点,在于找到认知与表达的矛盾。
辨析感觉-契合表达:详实、细致地观察表达,注意表情动作与言语匹配。
避免对表达观察不够细致,造成的误读误判。
1.表达者表达解析2.观察者感觉辨析3.表达者心理求证4.感觉与表达契合误读误判影响因素:解读者对表达观察不够细致,感觉时个人经验带入,忽略表达者心理求证,解析时过于强调规则案例解读案例1:判真依据:眼动事件与基线反应一致;有人说假时有抿嘴。
提问:昨天晚上睡前见的最后一个人是谁?你今天早上吃的什么?你还记得你进入大学之后认识的第一个室友的名字叫什么吗?(微笑,眼睛直视或向左,误看眼动往右)打乱节奏问有签名。
(眼动往右)案例2:(4.5 实操训练4 《真真假假:我曾和一个德国人交流了8个小时》)判真依据:表达时双脚总是往前移,直至讲台边缘,很自信的样子。
判假破绽:在回答连续追问在南京路逛街的细节时,双脚虽然在讲台前并着,但右脚跟不时抬起……案例3:(5.6 实操训练5:《真真假假·我曾经复读一年》)14问1:你昨天晚上在哪个餐厅吃的饭?答1:昨天晚上我在高铁上吃的饭。
(回忆时,眼神从左上往左下看,左手有比划手势且带有不自然的尬笑。
)问2:你复读的时候是在哪个学期?答2:额……上半学期还是下半学期,我忘了。
(左手摸鼻子,尴尬的笑)。
问3:复读到学校第一次见到的人是谁?答3:(舔嘴唇)第一次见到的……我……(叹气)如果说没有印象……会特别……(身体后退,结巴口吃)应该是老师……我当时不太记得清了。
问4:你来上政第一次见到的人是谁?答4:额,第一次见到的应该是门卫大叔。
问5:大叔长成啥样?答5:长啥样?想……(眼神先往左上再往左下,低头,假笑)问6:好了不用回答了,我已经问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