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解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解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解读根据《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我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6个方面23项。

其中,正指标有14个,包括: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社会安全指数、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预期寿命和环境质量指数;逆指标3个,包括:恩格尔系数、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单位GDP 能耗;区间指标6个,包括:失业率(城镇)、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和常用耕地面积指数。

现对各项指标简要解释如下:一、经济发展(5项指标)包括:人均GDP;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失业率(城镇)。

1、人均GDP。

是指一定时期内按常住人口平均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反映的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

计算公式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常住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英文简称GDP):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体规模和经济结构。

GDP包括国内所有常住单位的生产成果,这些常住单位既包括国有的、集体的和外资的企业,也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和居民。

对于一个地区如省、市、县、区,称为“地区生产总值”。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人均≥31400元。

2、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用于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D)的经费支出占同期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R&D经费支出÷当年GDP×100%研究与试验发展( R&D)活动: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2.5%。

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第三产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GDP)×100%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即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 2 -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服务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50%。

4、城镇人口比重。

是指一个地区城镇人口数量占该地区总人口数量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城镇人口比重= (城镇人口÷人口总数)×100%城镇人口有几种口径的统计数据,本指标使用的是人口普查中按城乡划分标准统计的城镇人口数。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60%。

5、失业率(城镇)。

失业率是指某时点(期)失业人口与同时点(期)经济活动人口(即劳动力)之比。

计算公式为:失业率=某时点(期)失业人口÷同时点(期)经济活动人口×100%失业是指16岁以上的城镇常住人口中,有劳动能力、调查期间未参加社会劳动、当前有就业的可能并正在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

失业率(城镇)是通过调查城镇失业人数计算出来的。

失业人数与失业率均可计算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由于失业现象的变化在短期内是渐变的,因此两类指标差别不大,目前一般使用的是时点指标。

公式中的失业人口数是指调查失业人数,而不是登记失业人数。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6%。

- 3 -- 4 -二、社会和谐(5项指标)包括: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

6、基尼系数。

指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

是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

计算方法通常有两种:直接法、几何法。

直接法计算公式:112(1)n n j i j i xx G n n u==-=-∑∑ 其中,G 为基尼系数,n 为被调查人数,i x 为第i 个被调查者的收入,u 为所有被调查者的平均收入。

几何法计算公式:2A A A BS G S S +== 其中,G 为基尼系数,AS 表示洛伦兹曲线L 和直线OC 围成的面积(如图1),A BS +表示△ODC 的面积。

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

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人占有;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每个人的收入完全相同。

一般情况下,基尼系数处于0和1之间。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0.4。

7、城乡居民收入比。

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以农村为1)。

计算公式为:城乡居民收入比=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面小康目标值为≤2.8。

8、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

指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异系数。

计算公式为:- 5 -- 6 -V PCYσ= 其中n 为辖区内地区个数,i PCY 为地区i 的人均GDP ,PCY 为n 个地区的平均人均GDP 。

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V σ反映的是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情况,V σ值越大,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程度越大,反之亦然。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60。

9、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指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人口占政策规定应参加人口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50%50%⨯+⨯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已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应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应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基本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五项,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最为重要,所以在计算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时只计算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率。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90。

10、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

指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比与同年龄段人口性别比之比。

计算公式为:100%⨯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比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同年龄段人口性别比高中阶段包括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

而高中又包括普通高中和成人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又包括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

由于技工学校统计资料中不分性别,所以高中阶段分性别统计暂不包括技工学校。

目前高中阶段毕业生年龄约18岁左右。

在计算同年龄段人口性别比时用17、18、19岁三个年龄段的性别比代替。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100。

三、生活质量(5项指标)包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

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根据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城、乡常住人口比重加权平均计算。

计算公式为: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比重+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城镇人口比重)(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指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即调查户按人平均计算的可以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它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

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以及调查户的记帐补贴后的收入,反映居民收入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

计算公式为:城镇家庭可支配收入=家庭总收入-交纳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记帐补贴- 7 -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①工薪收入:指就业人员通过各种途经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包括所从事的主要职业的工资以及从事第二职业、其他兼职和零星劳动得到的其它劳动收入。

②经营净收入:指家庭成员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净收入。

是全部生产经营收入中扣除生产成本和税金后所得的收入。

③财产性收入: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

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④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间的收入转移。

包括政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单位对个人收入转移的辞退金、保险索赔,住房公积金;家庭间的赠送和赡养等。

(2)农村住户可支配收入。

指农村住户获得的经过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后的收入。

可用于住户的最终消费、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

计算公式为:农村住户可支配收入=农村住户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财产性支出-转移性支出-调查补贴全面小康目标值为≥15000元。

- 8 -12、恩格尔系数。

指居民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用于主食、副食、其他食品以及在外饮食的支出总和)占消费性支出(城镇)或生活消费支出(农村)的比重,是根据恩格尔定律而得出的比例数。

计算公式为: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食品支出÷消费性支出×100%)×城镇人口比重+(农村居民食品支出÷生活消费支出×100%)×(1-城镇人口比重)。

恩格尔定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家庭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或平均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家庭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比例将会下降。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40%。

13、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指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和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的加权平均。

计算公式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城镇人均使用面积×城镇人口比重+农村钢筋砖木结构人均住房面积×(1-城镇人口比重)(1)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指城镇居民按人平均的现有住房的总建筑面积,现住房计算总建筑面积时以房屋产权证或租赁证为准,无建筑面积可按使用面积乘以1.33计算得出。

- 9 -(2)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指农村居民按人平均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砖木结构住房的室内面积,房屋面积从内墙线算起,不包括房屋结构(如墙、柱)占用的面积,多层建筑按各层面积总和计算;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指房屋的梁、柱、承重墙等主要部分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砖木结构是指梁、柱、承重墙等主要部分是用砖、石和木料建造的。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27平方米。

1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指每千名活产婴儿从出生到满5岁时的死亡概率。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12‰。

15、平均预期寿命。

指一个人口群体从出生起平均能存活的年龄(岁)。

平均预期寿命是根据分年龄死亡率,通过编制生命表得到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