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因一果渎职犯罪中因果关系的判断(一)
实践中,有一些行为人的渎职行为并没有直接引发现实的危害结果,
而是加上他人的过失行为或自然因素的介入,才使潜在的危险隐患变
成了现实的危害结果。这就使渎职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的连接
显得相当间接与偶然,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多种因素叠加造成了一个渎
职损害结果,即所谓多因一果,那么多种因素之间就必然产生谁应当
承担刑事责任以及多个渎职行为之间责任的分担问题。目前关于因果
关系的理论有条件说、原因说和相当因果关系说,对于公害犯罪还有
疫学因果关系论。笔者认为,在多因一果的渎职犯罪案件的认定中,
条件说更能解释刑法因果关系的特点,认定渎职行为是否构成渎职犯
罪可以按以下条件衡量。
■行为人必须要有渎职的行为
“无行为则无犯罪”,行为人有渎职的危害行为是认定渎职罪的前提条件。
所谓渎职危害行为,指的是代表国家行使管理职权的行为人在履行职
责过程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或者徇私舞弊,致使公共财产、国家
和集体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渎职的危害行为可以作为和不作为两种
形式表现出来。以作为方式体现的渎职行为,如故意泄露国家秘密行
为,徇私舞弊发售发票、抵扣税款、出口退税行为,违法发放林木采
伐许可证行为等等,其特点在于行为人违反职责、积极地实施了刑法
禁止的行为。以不作为形式体现的渎职行为,如执行判决、裁定失职
行为,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行为,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行为,
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行为,放纵走私行为,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
女、儿童行为等等,其特点在于行为人的职责决定其具有积极实施某
种职务行为的义务,且能够实施此种职务行为,但其却违背职责不予
履行。
■借助“相当性”理论判断介入因素
作为一般的认识过程,断定某一渎职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
系,应以行为时客观存在的一切事实为基础,根据一般人的经验进行
判断。当存在介入因素的场合下,判断介入因素是否中断因果关系,
笔者认为还是可以引入“相当性”来确定。对“相当性”的具体判断通常可
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其一,最早出现的实行行为导致最后结果发
生的概率的高低。概率高者因果关系存在,反之则不存在;其二,是介
入因素异常性的大小。介入因素过于异常的,实行行为和损害结果之
间的因果关系不存在,反之则存在;其三,是介入因素的结果发生的影
响力。影响力大者否定因果关系存在,反之则存在。另外,如果介入
因素与此前行为对于结果的发生作用相当或者互为条件时,两者均应
视为原因行为,同时与结果都成立因果关系。
对“相当性”判断的认识过程,对于我们认识渎职罪的因果关系同样具有
指导意义。一个单一的渎职行为直接造成某种损害结果的情况比较直
观也比较简单,其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是易于认定的。但如
果是多个渎职行为交织在一起造成了一个危害结果,其中某一渎职行
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则复杂起来。遇到这种多因一果的情况,应
当根据行为本身的法律性质以及与结果之间联系的方式和程度,分别
确定各个渎职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情况,根据法律的规定各自
承担相应责任。
作为造成危害结果的多个原因之一的某个渎职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有
因果关系,首先要符合形式逻辑,要求此种渎职行为至少是损害结果
产生的一个条件。渎职犯罪都是违背了特定职责、业务要求的犯罪,
所以还要求危害结果与一定的职责业务活动有关。反之,如果没有违
背职责,即使造成了特定的严重后果也不能作为渎职罪论处。所以,
具有渎职行为仅仅是行为人负刑事责任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其
次,如果渎职行为与结果的发生之间介入了其他因素,要认定其具有
因果关系,则要求介入的因素在人们的通常观念中被认为不过于异常,
且对结果发生的影响不够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