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城市社会学第三章 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社会学第三章 城市地域结构
2、哈威:城市空间的政治经济学
城市是人造环境,包括生产的人造环境(工作场 所)与消费的人造环境(居住场所)。城市化的 空间转移是由工作场所向居住场所的资本转移造 成,是以追逐利润为动力的资本转移过程。 资本初级环程:资本向生产过程(产业和消费性 生产投入);经济增长和资本闲置——生产过剩 的经济危机。资本向房地产消费领域转移。 资本次级环程:资本向人造环境(城市基础设施 和物质结构)的投入;郊区化和信用系统以及政 府担保;城市化的主要决定因素——城市危机以 及金融危机。资本向外领域转移。 资本第三级环程:资本向科教文卫和社会福利业 的投入;科技与人力资源增长——社会财政开支 危机、房贷危机和科技风险。中心国家向边缘国 家输出资本—全球化及其城市重构。
4、折衷学说
1954年爱里克森(E.G.Ericksen)综合上述三种理论的 优点,提出了“折衷学说”。
(1)基本观点
认为中心业务地区,从城市中心向 外呈放射状延伸,在中心业务地区 外侧为大工业地带。住宅区则分布 于放射的中心业务地区之间。
(2)评价 此理论符合欧洲某些城市地域的分化状况, 更适用于分析工业城市的地域结构。
二、城市经济学分析
1、级差地租理论 由于历史文化因素、或者 商业、工业用 地等经济因素造成城市土地价格的差异。一 般呈现出与城市空间结构相应的级差地租布 局。 2、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 : 第一,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第二,通达度。 第三,社会因素如居住者的收入、地段的知名 度等。
商业用地 住宅用地
第三章 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地域结构是城市结构图 谱的基础结构;在地域空间结构 之上依次层叠着生态结构、人口 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 地域结构的基本内容是研究 城市职能地域的空间配置问题— —区位研究。
第一节 城市地域结构 一、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地域是城市在一定区域内所处的位置 和范围。城市的各种功能都是由城市地域 承担的。 城市的功能区位通常有商业地域、工业地 域、生活地域等。 城市地域结构就是城市功能组织在地域空 间上的配置,是城市功能在地域空间系列 上的表现。 通过城市地域组合机制可以研究城市成长 过程与城市土地利用模式。
3、多核心模型
由 美 国 地 理 学 家 哈 里 斯 (C . D . Harris) 和 乌 尔 曼 (E.L.Ullman)于1945年提出的。 (1)基本观点 美国城市由多核心组成。 (2)成因 城市的多样化功能不断出现,而各种功能都有自己 的特殊需要。 (3)评价 多核模型由于考虑城市新的发展,注意的因素较 多,与前两个模型相比,比较接近现实情况。
3、结节点的区位过程
由城市生长核发展而成——老城区、级 别高、密度大。如寺院、风景点等。 由某些位置的经济效益吸引而成——交 通交汇的街口路角的商业服务部门。 由大型公用设施派生而成——火车站、 码头、文体游艺场所等。 居民小区的人为布点而成——居民区配 套设置的服务中心等。
二、均质运动与均质地域
商业区 居住区 工业区 市政与公 共服务区 交通和仓储区 风景游览与 城市绿地区 城 市 功 能 分 区
城 市 土 地 利 用
工业用地 政府机关与 公共用地 交通用地 休憩及绿 化用地
上海地铁沿线房价图
三、城市空间政治经济学分析
1、列菲伏尔:城市革命理论 城市问题的核心在于剥削剩余价值的生 产过程(第二产业)与实现利润的房地产的 住房消费过程(第三产业)结合,通过城市 空间、日常生活和社会关系再生产资本主义 制度,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与社会公共需求的 基本矛盾呈现为中心与边缘的冲突:房地产 资本收益与市民公共需求被控制的矛盾。 资本主义危机空间化——社会阶结构
I:小城镇地域狭小,工商住功能布局混杂。 II:中型城市里,地域分化出居住区,但市中心工商 业混合。 III:大城市中心商业区,居住区外围是工业区的同 心圆结构。 IV+V:特大城市和超级城市,居住郊区化,形成副 中心和卫星城。 地域分化的结果——现代都市空间结构: 市中心事务区(COD),市中心商务区(CBD)、 城郊环状工业区、卫星城居住区。
无 锡 地 区 卫 星 影 像
二、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
1、同心圆模型 1929年由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伯吉斯(Ernest W.Burgess) 提出 (1)基本内容:城市内部结构由5个同心圆地带组成 第一带是中心商务区 第二带是过渡带。 第三带是工人住宅带。 第四带为中产阶级住宅带。 第五带是通勤带。
(2)评价
优点 第一,基本上反映了20世纪初西方城市的带状现象。 特别是过渡带,今天仍可以在某些地方看到其以某 种方式存在着。 第二,动态分析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一元 结构城市的特点,为城市地域结构研究提出新的办 法。 缺点 同心圆模型过于理想及对其它因素考虑较少(例 如没有考虑街区、地形、交通等)
请同学 们分析 大、中、 小城市 的城市 土地利 用分布 各有什 么特点? 城市土 地利用 的基本 特征是 什么?
第三节 城市空间理论分析
一、传统城市定位理论 1、货运中转理论——库利强调不同交通运输系统 交汇与货物转运导致相应的商业、金融、人口、 服务的发展,特别是所有权转让的商业(贸易) 中转影响城市定位。 2、中心场理论——具有中心集散点性质和服务功 能的城市就是中心场,以金字塔式的等级序列向 周围地域提供专业服务的辐射,从而形成大中小 城市格局。 3、工业布局理论——工业城市的分布与定位或在 资源地、或是市场中心、或交通枢纽(线);所 选地点的吸引力应大于所有其他可选地点吸引力 的总和。
在城市地域的职能分化中呈现出的保 持同质特性并且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 显职能差异的连续地段,就是均质地域。 这种职能均质化的过程形成城市结构性职 能地域体系。例如城市的工业区、商业区、 旅游区、居住区等。 三、结节运动与均质运动的关系 结节性是城市的活力和特性,而均质 性是城市的容量和规模,两者结合是城市 发展的表征。
第二节 城市地域运动
一、结节运动与结节地域 1、结节地域 在城市不同部位形成一簇簇对人口流动、交 通、物流等具有聚集作用的某些特殊地段,就是 结节点。结节点按其有效半径服务于一个或大或 小的区域就是吸引区。吸引区和结节点的组合就 是结节地域。 2、结节地域构造——商业、服务部门、行政机构等 单一结节地域 结节地域 复合结节地域 同质结节地域 异质结节地域
5、三个地带学说
1947年狄更逊(R.E.Dicknson,1905年一 (1)基本观点 )提出。 他把历史发展和巴盖斯的同心圆理论结合起来,认为城市结构 分三个地带: 中央地带 位于城市中心,历史悠久,是商业、行政和低 级住宅集中区。 中间地带 在中央地带外侧,19世纪到20世纪初发展的地 区,为中级住宅区,河流及运河附近分布着各种工厂。 外缘地带 是伴随近代铁路和汽车运输发展起来的地带,居住 地和工厂单独存在。 (2)评价 此学说比巴盖斯同心圆论重视历史发展,但对城市地域分化的 其他因素估计不足。
2、扇形模型
美国的土地经济学家霍伊特(H. Hoyt)于1939年提出的。 (1)基本观点 美国城市中住房租金等级呈扇形或楔形,不成圆形。 (2)成因 首先,高租金住宅区从市中心商业区开始,沿方便 的交通线向另一远处高租金住宅区延伸,最后彼此 相联成一个扇形。 其次,高租金住宅区多选在环境条件较好地区,如 滨水地区较远处的空阔地区。 (3)评价 在同心圆模型中加上交通因素的作用,反映了近些年 美国出现扇形的地域结构。但其依据仅是房租一个指 标,有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