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内容整理
早在汽车大发展之前,工业郊区化就开始
了
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
工业郊区化重要原因是为了分散工人的力
郊区化 对于郊区发展起到极大促 量,从而更好控制工人
空间分析学派:
是计量地理的核心。建立各种数据化模型和空间模型解释城市地域现象,强调预测能力 和政策导向
缺点:过于偏重客观和数量化,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差异性 代表人:B.J.L.Berry(贝里)、 W.Alonso(阿朗索)、Lowry(劳利)等
行为学派:
从人的行为因素解释城市地理现象的形成。重视行为的意识决策过程,注重满意人、主 观认知与选择
时代特点
工业城市化
福特主义 汽车时代
都市区形态 变迁
同心圆结构
郊区化
城市特征
分区制 多核心发展
电车郊区
郊区扩张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形 城市社会学
成与描述
形成
至 1972 高速公路 区域扩散 大都市重构
都市区蔓延
远郊区 中心衰落 CBD 重构 转型中的城 市社会学
至 1983
经济危机 新福特主义
至今
经济重构 信息化
区位学派:
与 20 世纪 50-60 年代计量地理学兴起相关。研究重点在于城市地域各种功能和设施的 区位、重视距离
缺点:经济人(economic man)的假定 代表人:H.V.Thunen(杜能)、A.Weber(阿尔弗莱德 韦伯)、E.M.Hoover(胡怫)、 A.Losch(廖士)、 P.M.Smith(史密斯)
但表面化,忽视作为城市内部地域结构形成机制的人类活动本身
社会生态学派(芝加哥学派,社会达尔文主义):
研究城市发展演变机制,关注人类活动本身,关注空间竞争、社区演化 缺点:把人看得过于机械化和一般化,忽视人类活动背后的文化及传统影响 代表人:R.E.Park(帕克),L.Wirth(沃思), E.W.Burgess(伯吉斯) ,麦肯齐
城市社会学内容汇总整理Fra bibliotekFrom: 尹远
第一讲 城市社会学概论
城市社会学是一门以城市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学科。用系统、综合的方法对城 市社会整体进行研究,形成对社会的完整认识
景观学派:
属于传统的地理学研究范式,主要运用外部观察法,偏重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重视城 市建筑物、广场、道路、河流等的空间配置类型,以及建筑高度和建筑材料、城市色彩、城 市道路网的形态。
注重围绕人们活动的各种制约条件的分析,在时空轴上动态地、连续不断地研究各种人 类活动;关心生活质量问题,提供公平服务设施配置方案;微观研究作为个体的人的各种活 动;注重各种制约条件的分析,动态的研究人类活动
缺点:过分强调物质环境,忽视主观因素 代表人:T. Hagerstrand(哈格斯特朗),A. Pred(普雷德)等
后现代主义学派:
强调兼容并蓄等一系列在社会研究、艺术实践和政治强权方面的批评;激烈质疑真理的 优先与特权地位;倡导多元、差异,反对普遍、整体;认为人总是以有限的方式来认识世界, 其认知并不具有确实性和确定性。
缺点:过于强调学术的自由化与多元观,容易引发思想无序及无政府状态的出现 代表人物:米歇儿·福柯(Michel Foucault)、让-弗朗索瓦·利奥塔
新城市社会学
1、 背景:城市重构与城市危机 1960 年代欧美国家普遍出现的城市危机: [1] 郊区化带来的城市中心衰落 [2] 欧美社会运动兴起 [3] 城市骚乱、学生运动、工人罢工
2、 1981 年由美国社会学家沃顿(JohnWalton)提出,等同于“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 “城市政治经济学”; [1] 研究兴趣:资本主义的作用、国际经济秩序对城市建设的影响、财富的积累与权力 的集中、社会阶级关系与国家管理职能等
缺点:忽略了社会现实的制约性,研究成果过于理想化且很难一般化 以段义孚(Yi-fu Tuan)和巴帝梅(A Buttimer)等为代表
女性主义学派:
研究女性的观点、女性的空间经验及其社会关系。批判传统——批判女性相关议题的忽 视、冷落和曲解;质疑主导概念、框架、理论和方法的男性中心导向。
早期女性主义:挑战男性统治,揭示女性生活,记录并描绘性别的不平等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主义女性主义、后女性主义:多元化、关注范围逐步扩大、从 关注性别差异到关注女性自身 代表人物:Linda McDowell 等
3
城市社会学内容汇总整理
From: 尹远
创立
1、背景 美国快速城市化(工业城市,人口迁移); 社会问题出现;芝加哥学派的创立;欧洲思
想源流的影响 2、芝加哥学派 [1]1915 年-20 世纪 30 年代中后期 [2]代表学者:帕克、伯吉斯、麦肯齐、沃斯…… [3]标志人类生态学和城市社会学的创立 理论贡献: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城市社会学理论体系;新城市社会学理论范式之前的唯一占 有支配地位的理论范式 城市社会的经验研究:城市是社会的实验室;真正开始赋予社会学以经验和实践的品质 [4]核心观点:
2、 美国的城市社会学并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芝加哥学派的统计分析技术 3、 受计量革命的影响,英国新研究方法的流行促使研究方向的改变:职业分层、社会阶级、
性别、种族不平等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4、 1950 年代后的美国城市社会学
研究方向变化与研究发展路径:都市地区和人口的详细的经验研究(社会区域分析、 因子分析区位论);寻求关于社会和空间安排的整体原则的社会哲学;新正统生态学和 文化生态学 5、 至 1960 年代末,城市不再是社会学的研究重点,转向全国性的社会调查和阶级分析
谁的利益
[4] 学术组织建设:1970 年,在国际社会学家协会下成立了“都市与区域发展社会学研
究委员会”
3、 流派:
[1]法国 结构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
[2]美国 政治经济学
[3]英国 新韦伯主义
4、 对人文生态学的批判:
[1] 传统社会学的城市竞争与演替自动达致社会平衡的观点无法解释欧美社会普遍出现
7、 新旧城市社会学的对比:城市变迁的解释
城市生态学
新城市社会学
中心城区 重构(工 业转向服 务业)
腹地的增大要求中心 城市行政服务功能的加强
对日渐增长的人口规 模和社会组织功能复杂化 的适应
大城市服务功能的加强更多是取决于其在 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跨国公司的影响
中心城市还出现了雇佣非法外国移民、劳 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血汗工厂 国家的政策鼓励和补贴对于城市更新的作用
4
城市社会学内容汇总整理
From: 尹远
[2] 主要主张:对政府公共政策与私人利益联姻的批判;国家管理职能最终是为了满足
经济利益所需要的稳定社会秩序服务的;城市象征着由利润机制造成的财富与权利
的不平等,是代表资本积累与阶级斗争集中的空间场所。
[3] 学术争论转向:城市大众特别是贫民和少数民族人口;政府的城市政策究竟服务于
转型
1、 1930 年代以后,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城市社会学研究受到批判并衰落 [1] 社会学研究的城市焦点逐渐被新的现实和话题取代 [2] 古典人类生态学的一些概念和理论根基受到质疑和挑战:生物与文化层次的二分法 受到质疑;古典人类生态学过于强调和重视生物学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忽略社会性 因素的作用;对同心圆模型的批判;对“自然区”和“生态谬误”的批判 [3] 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转变
研究趋势:
“解释”的学派:从人类生态学方法向行为主义方法、结构主义方法、人本主义方法转 变 人地关系研究的重点:从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转向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城市 空间研究的重点:从物质环境(空间)转向社会环境(空间)
2
城市社会学内容汇总整理
第二讲 城市社会学发展
From: 尹远
年代
19 世纪前 至 1945
新福特主义城市结构
碎片化城市化 多中心都市区 (洛杉矶)
新城市社会 城市社会学的
学形成
后现代转向
起源
1、背景: 19 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带来地域开发和商品交换;逐渐工业城市化,城市社会问题、城
市病也开始出现。 2、代表人物 [1]滕尼斯《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1887 ——对芝加哥学派的影响明显
礼俗社会以小乡村为特征,是血缘性社区,为一致目标、共同利益而劳动,以家庭 和邻里为纽带,是富有生机的有机体;
① 人类生态学理论框架:关注竞争 ② 人类社会的分类:生物水平的基于竞争的共生社会;文化水平的基于交流和共识的社 会 ③ 侵入-演替过程和同心圆模型 [5]学科贡献:
构建了第一个社会学系,成立了第一个城市研究中心,创办第一本社会学杂志,成立了 第一个社会学学会 3、同期的欧洲城市社会学:
[1]英国的社会学学科发展较慢。 [2]关注阶级:城市调查、就业、失业以及贫困等问题的研究 [3]社会调查:统计学思想影响 [4]缺乏系统理论
的城市骚乱
[2] 城市社会并非日益整合有序,而是阶级冲突和种族不平等日益严重
[3] 人口流动和定居的模式僵化
[4] 政府的角色被忽略
5、 研究主题:空间的生产、城市的权利、集体消费、都市社会运动
6、 特点:
[1]探寻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重读马克思理论,把城市现象与资本主义发展联系起来
[3]批判性地解读城市化历史
缺点:仅强调人类活动的主观因素,忽视了制约人类活动的各种客观因素 代 表 人 : P.R.Gould ( 古 尔 德 ) ,K.Lynch ( 林 奇 )、 R.Golledge ( 戈 列 奇 ) , F.S.Chapin(蔡平)、T.Hagerstrand(哈格斯特朗)等
结构主义学派:
研究对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模式的研究,重点是现象之间的关系。强调对所 观察现象的解释必须在支持所有现象但又不能在其内部辨认的普遍结构中去找寻;强调通过 理论结合观察和分析来认识潜伏的结构;强调整体性、事物的结构、以及事物内部的联系。 缺点:过度阐释,过于强调结构的作用而忽视能动性 可分为制度主义和结构马克思主义方法两大类 制度学派:认为人类行为绝对不是自由的,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因此特别注重产生各种社会 制度的政治、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