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存在问题不容忽视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导,不断加大三农工作力度,狠抓各项支农、扶农、富农政策落实,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
据对农村100户居民的抽样调查,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279元,较上年增加884元,增长%。
但由于制约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新的增收亮点相对缺乏,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的压力和困难仍然很大。
一、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一)工资性收入仍然是农民增收的最大来源2006年,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7055元,比上年增加663元,增长%,占全市纯收入的比重为76%,与上年基本持平。
一是农民从本地行政事业等非企业组织中得到的收入人均1232元,增加32元;二是农民在本地各类经济组织劳动得到的报酬收入人均5724元,增加538元,二项均比上年增长%。
工资性收入663元的增加额占农民人均纯收入884元增加额的75%,也就是说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达75%,是农民增收的最大“主角”,其中,农民在本地各类经济组织劳动得到的报酬收入的贡献份额为%。
(二)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持平略减,但一产回落较大2006年,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与上年相比持平略减,人均1373元,减少42元,略减%。
从分产业看,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721元,减少98元,减12%。
其中,种植业收入人均635元,减少48元,减7%。
二、三产业收入在民营非农产业加快发展的形势下取得了较快增长的好势头,人均收入652元,增加56元,增长%。
其中,第二产业人均纯收入214元,增加28元,增长15%;第三产业人均纯收入438元,增加29元,增长7%。
造成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略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2006年我市主要农产品产量除粮食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二是农产品生产价格涨幅回落。
据农产品生产价格抽样调查,全年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为,比上年有所回落,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民增收的效应减弱。
三是燃油、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继续走高,农民购买生产资料的费用增多,农民生产成本支出提高。
(三)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2006年,农民家庭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两项合计人均851元,增加263元,增长%。
一是财产性收入人均492元,增加184元,增长%。
其中,土地征用补偿收入人均34元,增加14元,增长70%。
二是转移性收入人均359元,增加78元,增长%,其中,养老金和离退休金收入206元,增加55元,增长%;农民实际得到的种粮直补、购买大型农业机械补贴、水稻良种补贴等三项政策性补贴收入人均25元,增加19元,增长% 。
(四)现金收入大幅度增长,所占比重明显提高从收入的实现形态看,农民纯收入分为现金收入和实物收入。
2006年,我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8844元,比上年增加914元,增长%,而实物收入仅为435元,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30元,下降%。
现金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实物纯收入所占的比重则由上年的%,下降到%。
主要原因是:2006年,我市棉花、油料等大宗农产品产量大幅减产,农产品价格略减,而农资价格继续上涨,使得一产的纯收入比上年下降,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是靠工资性收入的增长支撑。
在一产增收潜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确保工资性收入的稳定增长和拓展资产性收入渠道就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抓手。
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详见下表:指标名称本年上年同期比上年±±%全年纯收入(元)9279 8395 884一、工资性收入7055 6392 663其中:在本地企业中收入5415 4888 527二、家庭经营收入1373 1415 -42其中:非农产业收入652 595 56三、财产性、转移性收入851 588 263其中:土地征用补偿收入34 20 14离退休金、养老金206 150 55(一)本地就业机会增多,刺激了工资性收入的增长随着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外资、民间资本的大量注入和产业转移加速,我市农村各类企业蓬勃发展,特别是新开工企业数量增长很快,本地就业吸纳能力逐步增强,农民从本地获得的务工收入随之大幅提高。
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我市新批三资企业218家,到帐外资51988万美元,同比增长%;新批私营企业2357家,增长%,注册资本亿元,增长%;新批外地资本项目693个,注册外地资本亿元,增长%。
这样直接增加了我市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也直接增加了工资性收入。
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本地企业报酬收入人均5316元,增加509元,增长%。
占工资性收入的比重达75%以上。
(二)民营经济、农村服务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家庭经营“二三产”增收的强大动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研究制订了民营经济的腾飞计划,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有效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背景下,农村服务业的发展也被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镇村市场工程”、进一步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继续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工程、鼓励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创新农技服务体系等等也都为农村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此外,受宏观经济大环境及农民多年收入较快增长的影响,农民改善生活的信心普遍增强,相关消费也带动了农村家庭经营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批零贸易餐饮业等行业的加快发展,农民从家庭经营二三产业中得到的收入明显增加。
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家庭经营的建筑业收入人均达117元,比上年增加33元,增长%;家庭经营的批零贸易业、饮食业收入人均156元,比上年增加78元,增长100%。
(三)农村社会保障措施完善,直接拉动农民收入增长2006年我市农民与社会保障方面密切相关的转移性收入增长较快,人均359元,增长%。
一是提高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水平,降低了准入门槛,对上年度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户给予低保救助,实现了“应保尽保”,这部分新增收入直接拉动了转移性收入的增长。
二是农民的养老金种类增多、收入增长较快。
除正常参保获得的养老金外,达到退休年龄的未参保普通农民每月也能获得一定金额的农村基本养老金,同时失地农民也被纳入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范畴。
三是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全面推广,使农民看病后,费用不会再只有自己承担。
此外,推行了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农民给予奖励补贴;全市实现了农民合同内“零负担、零交费”;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等也带动了转移性收入的较快增长。
(四)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启动,给农民增收带来新的机遇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五年计划十项工程全面启动,首先从农民群众最关心的镇村河道疏浚、环境整治入手,农村“三清”工作全面展开,全市村组河道三年轮浚一遍,长效管理措施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态和环境面貌变化明显。
据水利部门统计,2006年市、镇、村三级共投入2200多万元资金,疏浚了700多条河道,大量的河务工程将直接带动周边农民本地务工收入的提高。
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提供的其他劳务收入人均309元,比上年增加11元,增长%。
除此之外,农村道路和农村社区的河道疏浚完工之后的绿化、保洁、养护以及水面的开发利用等长效管理机制还会进一步促进当地农民收入的增加。
随着新农村建设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深入实施,我市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还将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还将进一步提高。
三、影响农民进一步增收的困难和不确定因素2006年,我市农民现金收入变化情况表明,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和农业发展投入,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的情况下,本地企业就业机会增多,农村劳动力务工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农村民营经济和服务业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二、三产业继续较快发展,成为保持家庭经营收入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这些都为我市农民收入继续提高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但从当前农民增收的形势来看,仍然存在一些影响农民增收的困难和不确定因素。
首先,畜牧业收入下降已经对农民增收产生负面影响去年上半年受禽流感疫情冲击等因素影响,畜牧业产品价格大幅回落,生猪、家禽生产效益全面下滑,特别是生猪生产出现了大面积亏损现象,造成散户不愿饲养,规模户不敢补栏的局面,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
年报资料显示。
全市畜牧业产量大幅下降,肉类总产量比上年下降10%,主要品种生猪、家禽存栏普遍下跌,分别下降%和%。
对2007年“一产”纯收入的稳定增收十分不利。
其次,种植业的增收基础尚不稳固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较差,在加上今年来病虫害频发,不仅降低农作物产量,也大大影响了品质,同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可能性不大。
近几年来,化肥、地膜、农药等农资领域涨声一片,农资涨价直接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影响农民增收,在一定程度上“吞噬”了种粮直补和增资补贴、降低了国家优惠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对农民增收造成了威胁。
如果2007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继续上涨,农民种粮成本还会升高,直接影响农民的纯收入。
种植业这种增产增收的良好局面仍十分脆弱,保持难度较大。
第三,低收入户和较低收入户增收难度较大抽样调查资料显示, 20%左右的低收入户,全市约有4万多户,2006年人均纯收入仅为4047元,收入虽比上年增长%,增幅高于全市个百分点,但仍比全市平均水平低5232元。
从20%的较低收入户方面看,2006年人均纯收入6480元,增长%,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799元。
可见,在很大程度上是这部分家庭拉低了全市农民收入的总体水平。
当前低收入户、较低收入户的增收形势十分严峻。
调查表明,这些家庭的收入大多主要来源于农业和政府补贴,尤其是低收入户,大多是老、弱、病、残和无劳力者,在人力资源、生产资料、市场信息等多方面均处于劣势,在当前农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农业特别是传统农业比较效益过低的状况一时将难以改变,虽有各级政府大力扶持,近几年增幅一直高于全市平均值,但由于基数太低,实际值仍不高。
第四,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难以充分就业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农村劳动力能否实现有效转移和充分就业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经社会多方面努力,我市农村劳动力素质虽有较大提高,但从总体素质来看,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制约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领域,也直接影响着农民的增收。
农业年报资料显示,2006年我市有6万多个劳动力,约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没有转移,仍从事种植业。
百户住户调查表明,2007年我市农村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大专以上的仅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