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锂离子电池隔膜培训

锂离子电池隔膜培训

锂离子电池隔膜
Clever-J20180804
主要内容
1
隔膜基础知识
2
隔膜的分类
3
隔膜的性能指标
4
隔膜的生产流程
隔膜基础知识
锂离子电池,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四个主要部分组成。其中,
隔膜是一种具有微孔结构的薄膜,是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中最具技术壁垒的关键内层
组件,在锂电池中起到如下两 个主要作用: a、隔开锂电池的正、负极,防止正、负极接触形成短路; b、薄膜中的微孔能够让锂离子通过,形成充放电回路。
其中 A 为隔膜吸液率;m1 为浸泡前试样质量;m2 为浸泡后试样质量。但由 于所用溶剂为有机溶剂且隔膜本身质量较轻,该方法与溶剂的选择,实验过程 中的操作有很大的关系,所得结果平行性也不甚理想,无法得到精确结果。
8.穿刺强度
穿刺强度 参照GB/T 21302,首先将特定的穿刺夹具安装在智能电子拉力试验机上,裁取直 径100mm的试片装夹在样膜固定夹环中间,用直径为1mm,球形顶端半径为 0.5mm的钢针,以(50±5)mm/min的速度对试样作顶刺处理,通过系统读取钢针 穿透试片的最大力值。
5.孔隙率
吸液法是将隔膜浸入已知密度的溶剂中,通过测量隔膜浸润前后的质量差计算出 隔膜被液体占据的空隙体积作为隔膜的孔隙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选用的溶剂需与隔膜有较好的浸润性,通常采用十六烷、正丁醇等。该方法测
试的是隔膜中通孔与盲孔的体积,在操作过程中会因为溶剂的挥发、隔膜表面溶
剂的残留等原因造成误差较大,所得数据平行性较差,结果不易比较。
5.孔隙率
测试法是通过毛细管流动分析仪或压汞仪测试得到。仪器测试法得到的结
果与测试原理、实验条件的选择密切相关,且孔隙率为仪器根据孔径分布测量 情况的计算结果。 毛细管流动分析仪是通过泡点法即采用惰性气体冲破已润湿的隔膜,测量 气体流出的压力值,通过计算得到孔径参数;
压汞仪是采用压汞法即测量汞压入孔 所 施 压 力 计 算 出 孔 径 参 数 。
熔融破断温度 熔融破断温度是指隔膜受热时熔断的温度,可通 过 热 机 械 分 析 仪 (TMA) 进 行 测 定 , 可 参 照《Nasa/TM-2010-216099》中所述方法进行测定,所得 结果如图 5 所示,除熔融破断温度外,还可得到收缩起始温度及变形温度等信 息。
闭孔温度
目前闭孔温度的测量方法主要是电阻突变法,即在外界温度升温情况下测量浸 于电解液中的隔膜两侧电阻,当电阻发生突跃时即为隔膜的闭孔温度。 该方法在《UL 2591-2009》与《Nasa/TM-2010-216099》中均有描述:将尺 寸为 60×60mm 的隔膜浸于电解液中 10min 以上,电解液为 1M LiClO4 体系, 将浸润电解液的隔膜置于测试夹具中,测试电极为 2 个比隔膜稍小一圈的金属
其中 Rs 为测量得到的隔膜电阻,单位为 Ω;A 为电极的面积,单位为 cm2;I 为 隔膜的厚度,单位为 cm。离子电导率的计算公式为:
离子电导率的测量装置可参考闭孔温度的测量装置,方法采用交流阻抗法,为了消 除电极电阻以及接触电阻等等的影响,应多次测试多层隔膜下的电阻值,并把测试 结果进行线性拟合,斜率值即为该隔膜电阻值。
平板,两端用聚四氟包覆的金属板并施加 50psi 的压力压住来模拟电池。将整
个测试系统至于可连续升温的烘箱中,从 100±5℃至 180±2℃以 1℃/min 的 速率升温,隔膜温度采用 J-type 型热电偶测量。测量整个升温过程中的电阻,
电阻明显升高的温度为闭孔温度。
离子电阻 / 电导率
离子电阻 / 电导率 电导率是物体传导电流的能力,与电阻率互为倒数。隔膜的离子电阻率 / 电导 率直接影响电池的内阻,因此测量隔膜的电阻是非常重要的。离子电阻率的计 算公式为:
5.孔隙率
计算法是目前隔膜厂家广泛使用的方法,通常是通过骨架密度、基体重量、材料尺 寸等计算出来,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样品密度可采用已知原材的密度、真密度仪测量或注塑方法测量的结果。若用 原材或注塑方法测试,得到的结果是包含通孔、盲孔与闭孔的,若采用真密度仪测 试,其测量原理为气体置换法,测得的结果不包含内部空隙,因此所得结果应为通 孔与盲孔的孔隙率。
Fig. 1.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a typical lithium-ion battery.
隔膜基础知识
高性能锂电池需要隔膜具有厚度均匀性以及优良的力学性能(包括拉伸强度 和抗穿刺强度)、透气性能、理化性能(包括润湿性、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安 全性)。隔膜的优异与否直接影响锂电池的容量、循环能力以及安全性能等特性, 性能优异的隔膜对提高电池的综合性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锂电池隔膜具有的诸多特性以及其性能指标的难以兼顾决定了其生产工艺技术 壁垒高、研发难度大。隔膜生产工艺包括原材料配方和快速配方调整、微孔制备技 术、成套设备自主设计等诸多工艺。其中,微孔制备技术是锂电池隔膜制备工艺的 核心,根据微孔成孔机理的区别可以将隔膜工艺分为干法与湿法两种。
弯曲度 弯曲度主要指隔膜分切后产生的弧形,弧形明显时会造成叠片不齐,卷绕时 产生涡状,造成极片外露进而短路。将对比,可以得到隔膜的弧度。
4.透气度
透气度反映隔膜的透过能力,一般采用 Gurley 法进行测定,即一定体积的
气体,在一定压力条件下通过给定面积的隔膜所需要的时间。与电池内阻成正比, 数值越大,内阻越大。
括干法单向拉伸和双向拉伸两种工艺。
隔膜制造工艺 –干法 (Dry process)
干法单拉 干法单拉是使用流动性好、分子量低的聚乙烯(PE)或聚丙烯(PP) 聚合物,利用硬弹性纤维的制造原理,先制备出高取向度、低结晶的聚烯烃 铸片,低温拉伸形成银纹等微缺陷后,采用高温退火使缺陷拉开,进而获得 孔径均一、单轴取向的微孔薄膜。
2.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扫描电子显微镜可直观的观察到隔膜的孔形貌、造孔均匀性及制备工艺,扫描 电镜可反映出隔膜的造孔不均、拉伸断裂、涂覆不均等问题。
干法单拉隔膜
干法双拉隔膜
湿法隔膜
3.厚度和弯曲度
厚度 厚度是锂电池隔膜最基本特性之一。厚度与内阻有关,越薄内阻越小,从而实 现大功率充放电。而厚一些的隔膜意味着更好的安全性。
隔膜制造工艺 –干法 (Dry process)
干法单拉工艺流程为: 1)投料:将PE或PP及添加剂等原料按照配方预处理后,输送至挤出系统。 2)流延:将预处理的原料在挤出系统中,经熔融塑化后从模头挤出熔体, 熔体经流延后形成特定结晶结构的基膜。 3)热处理:将基膜经热处理后得到硬弹性薄膜。 4)拉伸:将硬弹性薄膜进行冷拉伸和热拉伸后形成纳米微孔膜。 5)分切:将纳米微孔膜根据客户的规格要求裁切为成品膜。
Mac-Mullin 值
MacMullin 值是指隔膜电阻率与电解液电阻率的比值,用符号 Nm 表示。其计 算公式为:
其中 ρs 为隔膜电阻率;ρe 为电解液电阻率。实际上Nm 值比离子电阻率更能 表征隔膜的离子透过性,因为其消除了电解液对结果的影响。
隔膜性能指标 (Performance index)
参数
厚度 孔隙率 透气率 (Gurley值) 孔径大小及分布 (SEM) 热收缩 (90℃/1h) 闭孔、破膜温度 拉伸强度 穿刺强度
指标
14-35μm 35-60% 10-25 S/in2.100cc.1.22Kpa 干法0.1-0.3μm 湿法0.01-1μm 干法MD<3%, TD<1% 湿法MD<5%, TD<3% PE: 128-135℃ PP: 150-166℃ MD≥140Mpa, TD≥75Mpa >4.4N
(8)受热收缩率小,否则会引起短路,引发电池热失控。除此之外,动
力电池通常采用复合膜,对隔膜的要求更高。
隔膜种类 (Separator classification)
隔膜性能指标 (Performance index)
1.红外光谱
红外光谱可用于确定隔膜的化学组成,例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 酰亚胺(PI)等,通过了解隔膜的化学组成可初步定性判定隔膜的熔断温度、闭孔 特性、电化学稳定性等基本特性。
方法A: 使垂直通过试样的气流稳定在一个恒定的流量,测定在该条件下试样两侧所 形成的压差,计算空气流通阻力等参数。
方法B: 通过调节使试样两侧形成一个恒定的压差,测定一定时间内垂直通过试样给 定面积的气流流量,计算透气率等参数。
5.孔隙率
隔膜孔隙率的定义是空隙的体积占整个体积的比例,微孔材料中常见的孔通常 包含通孔、盲孔、闭孔 3 种结构。 目前孔隙率的测试方法主要有吸液法、计算法和测试法。
隔膜制造工艺 –干法 (Dry process)
干法双拉工艺是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也是中国特 有的隔膜制造工艺。由于PP的β晶型为六方晶系,单晶成核、晶片排列疏松,拥 有沿径向生长成发散式束状的片晶结构的同时不具有完整的球晶结构,在热和应 力作用下会转变为更加致密和稳定的α晶,在吸收大量冲击能后将会在材料内部 产生孔洞。该工艺通过在PP中加入具有成核作用的β晶型改性剂,利用PP不同 相态间密度的差异,在拉伸过程中发生晶型转变形成微孔。
双向拉伸
相分离、溶剂萃取 PE单层
• 共同点:取向步骤,使薄膜产生空隙并提高拉升强度。 • 不同点:成孔机理不同。
隔膜制造工艺 –干法 (Dry process)
干法隔膜按照拉伸取向分为单拉和双拉
干法隔膜工艺是隔膜制备过程中最常采用的方法,该工艺是将高分 子聚合物、添加剂等原料混合形成均匀熔体,挤出时在拉伸应力下形成 片晶结构,热处理片晶结构获得硬弹性的聚合物薄膜,之后在一定的温 度下拉伸形成狭缝状微孔,热定型后制得微孔膜。目前干法工艺主要包
接触角仪测量方法为在隔膜上滴下电解液,测定液滴两端的距离与高度,计算出接 触角,具体计算方法如图 4 所示。
6.浸润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