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车身设计与制造质量控制问题的_JiaoDa

车身设计与制造质量控制问题的_JiaoDa

– 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并为下一道工序提供 很好的质量保证。
2.车身制造质量控制问题的评价方法
综合影响度等级评价方法
• 基本原理
– 对零件、总成、白车身及整车的车身质量进行CII 指数评价(制造稳定性)、AUDIT打分(用户满意 度)、工序能力评价(生产效率)及PASSRATE评 价(合格率);
– 2)将上述评价结果归一化处理并加权后,得到综 合的评价指数;
可靠性、安全性、环保性和经济性,称其为宏观质量或 结果质量。 • 微观上,车身设计与制造质量可细分为设计质量、零部 件质量、焊装质量、涂装质量、装配质量、工序质量等 等,称其为微观质量或过程质量。 • 对于微观质量,各汽车制造企业无论在重视程度、检测 手段、评价方法还是质量保障体系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 这种微观质量的控制才是保证车身设计与制造宏观质量 最基础、最有效、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这种微观质量控 制的差异,才是企业产品竞争能力的实质。
– 不能定量的分析车身设计与制造质量问题的来源及 影响程度。
2.车身制造质量控制问题的评价方法
缺陷等级
各类缺陷等级及其扣分表
A类
B类
C类
B1 B2 B3 C1 C2 C3
扣分数
扣分数不允许出现, 如有必须返工
40 30 20 15 10 5
质量等级 3.4 3.3 3.2
AUDIT扣分与质量等级对应表(节选)
• 总装线装配工序影响评价方法(工序能力评价 方法-生产效率评价)
• 综合指数评价方法(制造综合能力评价)。
2.车身制造质量控制问题的评价方法
可持续改善指数评价方法
CMM检测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软件
• 1)对轿车白车身及其总成的关键部位进行三坐标测量;2)测量数 据与理论数据进行对比,计算测点偏差;
2.车身制造质量控制问题的评价方法
基本原理
用户满意度评价方法
1 按整车各部位的制造缺陷被发现的可能程度及对整车 外观质量影响的程度划分为三个缺陷区域(一区、二 区和三区);
2 按缺陷对整车影响程度和被发现的难易程度分为A、B、 C三类;
3 每一种缺陷对应一定的扣分值,扣分值越大则缺陷越 严重;
4 将车身制造的所有缺陷的扣分值累计起来便形成了车 身的总缺陷扣分值,并依此确定Audit扣分及车身的质 量等级。
2.车身制造质量控制问题的评价方法
可持续改善指数评价方法
• 优点
–依据波动均值的变化趋势判断质量原因,设备原因、 人为原因或零件原因;
–依据偏差大小判断质量影响程度; –依据波动量的稳定性判断在生产环节中
可能出现问题的部位。
• 问题
–由于CII指数评价方法是一种车身设计与制造质量稳 定性的客观评价,从而不能表达生产者、管理者及消 费者等对质量的理解及意愿。
数的百分比,即为通过率(也称合格率); 4)通过率大于某一给定数值(一般应大于
80%),则该批产品合格。
2.车身制造质量控制问题的评价方法
通过率评价方法
• 优点
– 反映出车身制造的装备能力; – 反映出车身设计与制造质量问题的程度。
• 问题
– 由于PASSRATE是抽样检测,在小样本情况 下的可信度受到影响,而且不能有效地指示 存在质量问题的部位及影响程度。
车身设计与制造质量控制过程的 几个重要方法
陈杰
上海交通大学车身制造技术中心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交大神舟汽车设计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上海市专用车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上海汽车工程学会专用车委员会副主任
1.引言
• 车身制造质量是汽车产品是否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关键。 • 宏观上,车身制造质量影响汽车的外观、性能、寿命、
2.车身制造质量控制问题的评价方法
用户满意度评价方法
• 优点
–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待车身质量,与市场贴近; – 既能反映车身制造的表面质量,又能反映出整车装
配的性能质量,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 给上游工序的质量带来一定的压力,有助于及时查
明原因缺陷原因。
• 问题
– 凭检验人员的经验及判断来进行打分评价,结果带 状态及波动幅值;
• 3)波动量定义为影响车身制造质量稳定性的指标,偏差 值定义为影响车身制造质量的指标;
• 4)波动均值定义为影响车身制造质量变化趋势的指标; • 5)CII指数评价指标的目标是将波动量限定在2mm之内,
将超差的测点数限制在10%,将最大的偏差量控制在 允许的范围。
– 3)用综合评价指数的大小分别表达零部件、总成 及整车的质量水平、车身的设计水平以及质量问题 的主要部位。
2.车身制造质量控制问题的评价方法
综合影响度等级评价方法
扣分 24221~4433 4010~4220 3801~4009
质量等级 2.5 2.4 2. 3
扣分 2436~2615 2262~2435 2096~2261
2.车身制造质量控制问题的评价方法
焊装线工序影响度评价方法
• 基本原理
– 考察车身焊装过程中,上道工序的产品质量对下道 工序焊装的影响;
– 计算工序影响时间、影响费用及影响程度; – 对影响度进行打分(5、4、3、2、1) – 评价工序影响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案。
2.车身制造质量控制问题的评价方法
焊装线工序影响度评价方法
• 优点
– 通过在车身制造各个阶段工序能力的评价, 即可发现前道工序是否存在质量问题,以及 时地诊断问题的原因;
2.车身制造质量控制问题的评价方法
可持续改善指数评价方法
5.5 5
4.5 4
3.5 3
2.5 2
1.5 1 .5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2.车身制造质量控制问题的评价方法
通过率评价方法 基本原理 1)抽样一批白车身; 2)对其上的关键测点进行三坐标测量; 3)计算实测数值落在设计值公差带内测点
1.引言
微观质量控制的目标
• 解决制造过程中的稳定性问题 • 解决制造结果的用户满意度问题 • 解决制造环节的工序能力问题。
2.车身制造质量控制过程的评价方法
• 可持续改善指数评价方法(CII指数评价方法制造稳定能力评价)
• 通过率评价方法(PASSRATE方法-制造装备能 力评价)
• 用户满意度评价方法(AUDIT打分法-产品市场 能力评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