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及其对策徐林实(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18)摘要: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还处在重工业的加速期,高耗能的产品仍占相当大的比例,并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问题。
而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有效地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大量消耗及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之间的矛盾,缓解人口众多与资源相对短缺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黑色GDP:绿色GDP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937(2005)05—0046—03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还处在重工业的加速期,高耗能的产品仍占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基本上处于依靠物质要素的投入来增加产品数量的粗放型模式,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问题,形势不容乐观。
而环境战略尚没有真正地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没有做到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效地协调起来,经济发展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一、、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是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环境与发展的对立统一观已不单纯是哲学家们研究的课题,它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按照传统认识,经济学家对无处不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非稀缺的“环境物品”视为没有经济价值的公共物品,是独立于经济物品之外的、在成本核算中没有量化的可以自由取用的物品。
2005年,由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机构发表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中指出:在环境领域,全球过去5O年内人口急剧增长,人类对生态资源采取了过度的开发和使用,有60%以上的生态系统资源没有被可持续利用。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基于经济的复兴,人类将土地变为耕地的面积几乎等于I8和l9两个世纪的总和。
地球10%~30%的珍稀野生动物已濒临灭绝,15个生态系统中只有4个环境有所改善,其中,淡水资源已难以承受人类的需求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可见,随着自然资源的日益短缺,适宜的环境已不再是大自然的无偿赠予,环境已成为稀缺的经济物品。
矿业开采对地壳的改变,诱发了多种地质灾害,破坏和影响了地下水和地表水;大气的污染带来了气候异常变迁;化学物质、生活废弃物对土壤和水的污染等等这些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改变已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并对人类的生存延续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更新了环境在经济中的位置。
新的价值观认为资源是有限的,把过去认识中的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变为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要素、制约要素和生产力要素,从新的系统观的角度,把人、自然、科学技术等要素看成一个大系统,从新的经济观的角度要求经济活动要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范围内进行,追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都共赢。
循环经济的技术范式是,加大资源的循环利用,倡导新的生产观,从循环意义上发展经济,以清洁、环保方式从事生产,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用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多次利用、废弃物资源化的新的消费观,强化废旧产品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做到在不增加甚至减少原始资源消耗、不增加甚至减少污染排放、不破坏甚至不断恢复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从而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循环经济是把传统经济活动中的“资源消耗一产品一废物排放”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长的发展方式,转变为“资源消耗一产品一再生资源”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闭环型经济模式。
它要求坚持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再循环原则,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不断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循环经济既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也是一种新的发展观。
循环经济的理论核心是提高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是对自然资源消耗减量、再生、循环利用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经济。
循环经济的发展主张新的经济观、新的价值观、新的生产观和新的消费观。
它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新思路,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的唯一途径。
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
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有效地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大量消耗及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之间的矛盾,缓解人VI众多与资源相对短缺之间的矛盾。
循环经济的产生,可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式转变,最终加快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
二、黑色GDP与绿色GDP传统发展观是建立在传统的经济评价模式基础上的。
它是以投入与产出的差值来衡量经济发展的,是将通常能够量化的各种物理的、资本的、劳动的要素的价值作为计算成本,这就是传统的GDP。
在这种计算中,环境中不直接在生产中被使用的资源、生产中排放的废弃物以及虽被使用但被视为“环境物品”的空气、地表水、土壤、植被等,在投入产出关系中均没有被考虑。
目前,这种GDP已被人们称为“黑色”GDP。
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的GDP高速增长,平均每年都以8%以上的速度递增。
但是,经济的繁荣也付出了生态和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的巨大代价。
据世界银行估算,1995年我国空气和水资源污染造成的损失占当年GDP的8%;据中科院专家测算,2003年我国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造成的损失占当年GDP的15%。
同样,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赖于消耗大量自然资源来实现的。
按资料统计,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GDP增长了10倍,而资源消费却增加了40多倍。
如果照这样计算,在未来,当GDP的统计中对生态环境各相关因子有了一个确切的计算方法时,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中国的经济高增长也许就成了一个负值。
近两年,我国经济仍然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
2003和2004年GDP以9.3%和9.5%的速度增长,但是粗放型经济导致的建设规模过大,投资需求膨胀,煤、电、油、运紧张,价格水平上涨,经济结构失衡,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等问题仍十分尖锐。
2003年我国实现GDP产值大约为1.4亿美元,约占世界GDP的4%,排在世界第五位。
但为此消耗的各类资源估计约为50亿吨,其中原油2.52亿吨、原煤l5.79亿吨、铁矿石3亿吨、钢材2.71亿吨、水泥836亿吨,分别为世界消耗量的7.4%、3l%、30%、27%和40%。
浙江省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省份,2001_2o03年GDP年均增长12.3%,但同时它的耕地面积也减少了3.9万公顷。
高投入、高消费、高污染现象十分严重。
2003年浙江省固定资产的投入占当年GDP的47.4%。
电耗的增长高于GDP的增速约1.8个百分点,万元生产总值的电耗为1322千瓦。
2003年每产出亿元GDP的废水排放为28.8万吨,每产出亿元工业增加值的固体废弃物为4 500吨、废气排放量为2.38亿立方米。
同1990年相比,“三废”指标分别在2003年增长了84.8%、300%和130%。
这些指标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2003年,广东省的GDP年增长率为13.6%,而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废水的排放量却分别增加了10.2%、13.6%、14.8%和10.3%,作为度量废水中有害物质指标的化学需氧量上升了32%。
环境恶化已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速度。
2004年,山东省的GDP为1.5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二位,人均收入2 000美元。
7 600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使该省成为中国的第二大经济强省。
然而要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山东省位居第一。
2003年4月,中国工程院研究员王文兴指出,山东省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硫超过180万吨,排放量远远高于其他省份。
从全国范围来看,山东省的烟雾和浮质排放量居第六位,废水居第四位,工业固体废料居第五位。
作为常规GDP所统计的经济状况指标,并未将经济发展中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统计进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片面的“黑色”GDP统计方法将威胁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导致环境的恶化。
人类应认识到资源的有效性,既资源是稀缺的和有限的,资源既有从0到无穷大的数量关系,同时也可反之。
我们应对资源的使用数量以及对生态系统产生的负效应进行精确的计算,即加强环境成本和会计的核算。
按照世界银行提出的宏观指标,应将环境指标考虑在GDP的统计内,即“绿色”GDP。
它是指从GDP中扣除造成环境污染的损失和保护环境资源的支出后的余额。
绿色GDP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环境损失越小和绿色GDP在常规GDP中所占份额越大,经济发展就越健康。
绿色GDP和标准的GDP之比可以表明一个国家的环境状况。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2005年2月28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将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十省市率先实施试验性的绿色GDP统计制度。
我国绿色GDP统计制度的实施,是我国为评估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对环境污染付出的巨大代价而迈出的第一步。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应对策1.加强基础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的能力。
社会公众是物质资源和产品的直接消费主体和废弃物的排放主体,应在公众中形成保护生态环境和循环经济的理念,以促使人们自觉地维护环境和保护稀缺资源。
2.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完善政策与规章体系。
应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约束人们对自然资源使用的自由行为,保证循环经济健康发展。
同时应加快立法进程,并取缔对环境有较大破坏和对资源过量使用的落后工艺、落后技术和落后产品的生产。
3.加大经济制约的程度和范围。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资源的稀缺程度,可利用经济杠杆来调节人们对资源的使用程度,譬如可对资源的使用者课以资源种类和使用数量的不同税收,甚至是惩罚性的经济制裁,以加大对资源利用的制约程度,并平衡地区差异。
对环境治理和资源再造的行为也要给予各种可能的政策支持,并加强节能监督,形成对资源使用和环境破坏的经济制约机制。
4.建立奖励机制。
对那些在环境再造、资源再生过程中做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要给予鼓励和经济上的补贴和奖励,以形成良性的奖励机制,用政府的力量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5.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尽快完善和推行绿色GDP核算制度。
应将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量化为社会成本指标,并用环保政绩考核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绩效,以抑制人们过度滥用自然资源的欲望。
6.加速环保产业建设,尽快提高环保行业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水平。
应建设废旧物资再生、回收利用的机械设备制造和加工基地。
同时建立城市中水回收利用、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系统,以尽快解决我国环保产业滞后的问题。
7.推进资源在多领域的循环。
应对所有层次进行有机的整合,包括从企业层次的企业间废弃物的相互交换和废物排量最小化,再到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最终促进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8.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人和资源是制约经济发展的根本要素。
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1%,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