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如何向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要效益-田辉

浅谈如何向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要效益-田辉

徐州市物理学会2009年度物理教研优秀论文评选
论文题目:浅谈如何向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要效益姓名:田辉
职称:中学一级教师
工作单位:铜山县郑集镇中心中学
市学会会员编号:021113
日期:2009-12-23
徐州市物理学会印制
浅谈如何向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要效益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尤其是物理课堂教学,教师一定要优化教学方法,精心营造学科情境和空间,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由发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意识。

充分利用课堂,但又不局限在课堂,要把“物理”延伸到生活中去,努力培养学生学物理、用物理的能力。

关键词:优化教法开放教学学用结合提高能力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已经成为目前教育领域中的两大焦点,而且落实这两种新的教育理念的主阵地在于课堂。

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受“应试教育”和“升学意识”的驱使,不少教师的观念滞后、教法陈旧,以时间代替效率,搞题海战术,一味强调机械识记。

这种做法在短期内的确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对学生个体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弊远大与利,更不能适应对学生进行终身教育的需要。

所以,只有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切实改革物理课堂教学,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益,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物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可以从改善课堂教学环境、开放教学过程、改革教学形式、优选教学方法、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延展课堂教学空间、打造高校教学平台即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面着手。

以下是笔者就如何实施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改善物理课堂教学的环境
物理课堂教学环境的改善包括两方面内容:教学环境的“民主化”和“物理化”。

学生人格的成长和素质的提高有赖于长期的综合的陶养,而轻松、和谐的精神环境和物理情境及物理空间都是不可缺的条件。

实现物理课堂教学的“民主化”一方面要做到师生关系的平等化即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实施的基础,教师应诚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相处并交流,同时要由教学的操纵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发者;另一方面要做到思想学问的民主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应淡化课本权威和教师权威,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和自主发现,以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同时要宽容探索中的越轨和错误,以培养学生敢为人先的勇气。

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营造物理情境和物理空间,让学生置身于物理学的氛围中,这样的环境,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初步的物理思想。

比如在“功”一节的教学中,可让一名学生手捧书本在教室中走动,其他人分析他的做功情况,此情此景,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分析有根有据,容易弄清该学生的“徒劳无‘功’”,从而加深了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且印象深刻,象这样的情境创设非常值得我们去挖掘,去营造。

二、开放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注意力不可能至始至终都集中在老师身上和黑板上,所以要更多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就必须打破以往的“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过程,构建“问题——探索——解答——结论——问题——探索……”的开放式过程。

因此,情境创设,猜想与原型启发,讨论、探索与实验、质疑、争论和理论升华等系列的学生自主活动才是物理课堂教学的良好过程。

例如“串联电路的电阻”一节,本人作如下安排:①
复习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特点,提出问题。

②画出示意图,并以两支粉笔为例,引导学生猜想。

③学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④引导学生按课本的提示寻求理论依据。

⑤学生
分析R
总与R
1
、R
2
的大小关系。

⑥学生自学例题然后练习同类习题。

⑦利用例题或习题的数
据引导学生比较U
1/U
2
和R
1
/R
2
的大小,在此基础上分析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分配原理。

⑧引
导学生把 U
1/U
2
= R
1
/R
2
变形成 U
1
/R
2
=U
1
/R
2
,经过学生的思维活动,此式即I
1
=I
2
.经过
这样一系列的过程,学生对串联电路的电阻以及分压原理获得了充分的认识,并能初步运用,同时对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特点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理解。

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和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而传统的“注入式”则很难起到相应的效果。

三、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优选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采用不可一概而论,但应本着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一原则,还要使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结知构和认知规律。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就是要改变以往的“一言堂”的形式,教师由主宰者转变为指导者,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在此方面,声名远扬的“洋思经验”的确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实施的优秀形式,这种方式可用“读读、讲讲、议议、做做、练练”这十字来概括,这样的教学,学生活动多,积极性高,有利培养学生的读书自学能力,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发展能力,提高技能。

纵观现行的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内容的编排形式的确体现了这种做法的价值取向。

优选教学方法,意即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方法的选取要以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为目标,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出发点。

例如“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至少有以下四种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法、学生观察法、学生自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法。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教师讲不如让学生看,而学生看又不如让学生想和议。

事实证明通过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列举的实例也远远超出课本中的例子。

再比如“日食”和“月食”,可用投影仪的光来模拟,同时联系地理学的知识渗透讲解,再以图示法说明,经过这样系列方法的教学,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去探索,去创新。

四、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的内容
课堂教学不仅要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更要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让学生学得轻松,学有所获,所以切不可照本宣科,而要对教学内容作精心的安排,突出重点,巧渡难点,有的放矢,方能事半功倍。

例如“伏安法测电阻”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如何测电阻?从原理到选取器材,从设计电路到实际操作,其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器材的选取和电路的设计。

对于变阻器的选取,本人从减小误差和保护电路两方面引导学生分析。

而电路的设计则是让学生先自行讨论并设计,然后对有些人设计成的并联电路加以分析,是否可取?存在哪些问题?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如何选取实验器材,如何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实验电路,才能克服重点和难点。

因此,每章、每节、每一个知识点,甚至每一道例题的教学内容都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的精巧必然带来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改善。

五、课堂教学空间的延展——学生走出教室亲身体验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光靠课堂上的时间是不够的,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忽视课后这片“后花园”,只要处理应用得当,学生们在“后花园”中定会有很多收获。

比如,在教学完“电功率”的内容时,我布置了“家用电器在待机时是否耗电”这一课题,让学生们自由组合,利用家里条件和所学知识加以探究。

学生们经过猜想、设制方案、实际观察、分析论证后得知,家电待机时也耗电,而且还比较可观。

在评估和交流等环节中,各组对探究方案进行比较,评判并评选优秀方案,再以集体的智慧完成详细的探究报告。

交流的结果是参与的学生发出了倡议:节约用电,人人有责,不用或进尽量少用家电的待机功能。

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设计方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和锤炼,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价值观、世界观也是大有裨益的。

六、打造高效课堂的平台——多媒体辅助教学
“工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

多媒体课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不仅可以自然逼真地表现多姿多彩的视听世界,还可以对微观事物进行模拟,对抽象事物进行生动直观的表现,对复杂过程进行简化和再现等。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可以将静态变为动态,既可连续演示,又可分布演示,化抽象为形象,扩大学生感知量,充分表现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

如:在组织教学“重核的裂变”这一节内容时,以往教学也仅以火柴头搭成链式反应的形式让其逐个点燃,但无法让学生有“一触即发”的壮观感受;另外火柴头逐根点燃也往往不能保证每根火柴的燃烧时间一致,故火柴模拟原子弹爆炸的实验成功率不高,可观性也不大。

采用多媒体模拟原子弹的爆炸,现象形象,直观,而且非常壮观,学生印象深刻,与真实的场景相差无几。

学生似乎领略了原子弹爆炸的真实场面,情绪激昂。

这是非多媒体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只有切实改善物理课堂教学,精心组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灵活机动地运用学生的智力因素,充分调动非智力因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教学的主体,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学生,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塑造有用之材。

参考文献:
1.睢文龙等编著《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周文权、洪立人主编《物理教学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版
3.姚燕平著《教育研究》“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 2000年第3期
4.李友兴《问题情境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02(4)
5.吴兆雄《注重思维调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物理教师 2002(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