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依据⑴《第四条对澳供水管道工程施工图》。
⑵《预制混凝土管桩》(10G409)。
⑶《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及有关国家规定。
⑷《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
⑸《施工现场临时用电规范》(JGJ46-200 。
⑹《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二、工程概况(一)工程概况第四条对澳供水管道工程--扩建洪湾泵站位于洪湾泵站西南侧,东侧为果园,西侧为洪湾泵站厂区内道路,北侧为果园及球场,南侧为洪湾泵站进水前池(东南走向)。
场地用地面积约为1720 平方,建泵房、吸水池及进水渠。
第四条对澳供水管道工程--扩建洪湾泵站配电房基础,根据地质钻孔揭示,地层中有较厚的淤泥层,配电房基础采取预应力管桩基础,管桩采用AB 型φ400mmPHC 管桩(厚壁95cm),两桩和三桩承台形式。
管桩采用静压桩施工工艺设计终压值1550KN,复压3 次,稳压5~10 秒。
(以试桩后各方确定的参数为主)本工程的总桩数30 根,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700KN,设计桩长约24m。
设计为摩擦端承桩,桩顶标高0.85m,桩端持力层为全风化或砂质粘性土。
(二)工程特点①场地比较平坦,能满足施工要求。
②必须参照地质资料合理配桩及控制好收锤标准。
③施工工期短,需合理安排施工流水作业。
(三)工程地质条件2、工程地质及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场区上覆土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第四系全新统海陆交互相沉积层(Q4mc)、第四系上更新统河流相冲积层(Q3al)及残积层( Qel),下伏基岩为中生代燕山期第三期花岗岩( ηγy3)。
根据其成因类型、岩性和状态自上而下可划分为:(1)-1 杂填土:杂色、灰褐色、褐黄色、褐红色等,稍湿,松散,局部稍压实,主要由粉质粘土,碎石,砂土等组成;(1)-2 素填土:杂色、褐黄色、褐色等,稍湿,松散,局部稍压实,主要由砂质粘性土、粉质粘土和砂土组成;(2)-2 淤泥:灰黑色、深灰色、灰色,饱和,流塑,土质柔软,具腐臭味,普遍夹薄层粉砂;(2)-3 中、粗砂:黄灰色,黄褐色,深灰色,灰白色等,稍湿,松散,颗粒不均匀,局部含少量粘性土;(3)-1 粉质粘土:褐黄色、褐红色、灰黄色、浅灰色、灰白色、砖红色等,可塑,土质不均匀,具砂感,局部可见钙质、铁锰质小结核和少量石英砾;(4)-1 可塑砂质、砾质粘性土:褐黄色、红褐色、土黄色,可塑,土质不均匀,遇水易软化崩解;(4)-2 硬塑砂质、砾质粘性土:褐黄色、褐红色、灰白色等,硬塑,土质不均匀,遇水易软化崩解;(5)-1 全风化带:褐黄色,岩石风化强烈,岩芯呈坚硬土柱状,遇水易软化崩解;(5)-2a 强风化带:褐黄色、灰白色、灰色等,岩石风化强烈,岩芯主要呈坚硬土柱状,遇水易软化崩解;(5)-3 中风化带:灰色、褐黄色、青灰色、灰白杂灰黑色斑点等,岩石裂隙发育,岩芯较破碎,多呈5~10cm 扁柱状夹3~5cm 碎块状,偶夹10~15cm短柱状,强度较高,局部夹微风化花岗岩;(5)-4 微风化带:灰色、青灰色等,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岩石裂隙稍发育或不发育,岩芯呈25~35cm 长柱状,岩质新鲜,致密坚硬,锤击声脆,强度高;越流补给。
(4)、水文地质条件场区地下水类型主要有上层滞水和孔隙潜水、承压水及基岩孔隙裂隙承压水。
1)上层滞水:第四系人工填土层厚度大,结构较疏松,含上层滞水,但含水量一般不大,其动态受季节降雨影响。
上层滞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河涌水及生活用水的补给。
2)孔隙潜水、承压水:场区第四系全新统及上更新统冲积砂层透水性良好,含孔隙水,主要为承压水,部分地段砂层直接位于填土层之下,则为潜水。
孔隙水主要接受降雨或地表水的渗入补给和上游地下水的侧向补给。
3)基岩孔隙裂隙承压水:基岩强~中风化带孔隙裂隙发育,含孔隙裂隙承压水,但含水量不大。
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的渗入补给和上覆孔隙三、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为了使工程能顺行进行,施工前要作好下面的各项准备工作:1. 材料准备(1)根据施工组织计划、施工预算工料分析,现场项目材料员负责组织材料进场和提供。
(2)预制管桩其规格、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并应有出厂合格证明。
(3)接(驳)桩用的焊条(E43 焊条),其型号、性能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有出厂合格证明。
(4)钢板或角钢的材质(Q235)、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且应有质保书或检验报告。
2. 技术准备(1)按图纸布置进行测量放线,定出建筑物轴线,再定出桩中心,再引出两侧,并将桩的准确位置测设到地面,每一个桩位打一小节木桩;并测出每个桩位的实际标高,场地外设2-3 个水准点,以便随时检查之用。
(2)检查桩的质量,将需用的桩按平面布置图堆放在压桩机附近,不合格的桩不能运至现场。
(3)检查压桩机设备及起重工具性能及完好程度;施压前在桩身上划线标尺寸,以便能观测桩身入土深度。
(4)学习、熟悉桩基施工图纸,并进行会审;做好技术交底,特别是地质情况、设计要求、操作规程和安全措施的交底。
(5)准备好桩基工程沉桩记录和隐蔽工程验收记录表格,并安排好记录和监理人员等。
(6)正式施工前必须先压试验桩,以确定桩长和贯入度等各种参数值并校验压桩设备、施工工艺及技术措施是否符合要求。
(7)开工前应组织相关施工人员熟悉图纸,做好图纸会审及答疑工作。
现场对施工人员做好技术及安全生产的交底。
3.现场作业条件准备(1)整平场地,清除桩基范围内的高空、地面、地下障碍物,架空高压线距压桩架不少于10m;修设桩机进出、行走道路,做好排水措施。
(2)按照平面布置图做好管桩堆放场和仓库的位置布置,确认人员做好准备收料记帐和保管。
(3)现场提供不小于130kW 的电力电源,以满足施工和生活用电,晚间照明采用1.5kW 的碘钨灯。
(4)桩的堆放应符合下列要求1)场地应平整、坚实,不得产生不均匀下沉,排水良好。
2)垫木与吊点的位置应相同,并应保持在同一平面内。
3)同桩号(规格)的桩应堆放在一起,桩尖应向一端,便于施工。
4)多层的垫木应上下对齐,最下层的垫木应适当加宽。
堆放的层数一般不宜超过两层。
预应力管桩堆放时,层与层之间可设置垫木,也可不设置垫木,层间不设垫木时,最下层的贴地垫木不得省去,垫木边缘处的管桩应用木楔塞紧,防止滚动。
4.施工机具、人员投入1)机械安排2)桩分项工程施工队伍人员安排四、施工管理体系1. 管理人员安排本工程常务事务管理按照《总体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工程管理架构进行日常管理,对于“静压桩基础”分项工程,对于其具体的施工管理分工如下表:2. 岗位职责(1)项目经理主要负责全面管理工作,及协调内外、各分项工程间的关系。
(2)项目副经理全面负责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管理,具体管理各项事务,认真履行工程合同。
熟悉公司的质量体系文件,抓好施工现场组织管理,贯彻落实国家及地方的标准规范3)技术负责人1)全面处理施工中的一般技术问题。
2)组织图纸会审,编制关键施工工序、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熟悉机械设备的一般性能与管理。
器具的管理。
3)组织现场工程例会,协助解决各专业施工中提出的问题,独立处理工程一般质量、安全事故、保证工程进度的正常进行。
4)施工员1) 组织现场施工,合理安排各工序。
2) 处理一般的工程技术问题,监督安全、质量、工期。
5)质检员1) 按照设计与规范要求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
2) 根据规范整理检查数据,评定质量等级。
6)安全员1) 针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状况提出防范措施、隐患整改方案及有关安全的技术措施。
2) 按计划组织安全生产、负责处理安全事故和安全隐患。
参与制订防止伤亡、火灾事故和职业危害的措施。
7)材料员1) 按施工总计划的要求,为施工生产配备各种材料。
2) 根据外观质量判定常用材料是否合格。
8)保管员1) 按照材料管理有关规定,正确进行材料的存放,并能对堆放材料作出正确清楚的标识。
2) 根据外观质量判定常用材料是否合格。
9)机械员1) 对施工现场的机械进行正确的使用维修和保养。
2) 负责排除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般机械故障。
10)测量员1) 负责施工的放线。
2)负责测量器具的送检、比对。
(11)资料员负责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收发、登录、分类、归档、维护五、施工进度计划根据本工程的岩土工程地质情况以及我公司所配备的施工机械设备和以往的施工经验按设计桩长,我们平均每台桩机每天16 小时约可完成11根,同时考虑到机械的维修保养以及天气的不利因素等在内,我们可以在3 个日历天内完成本工程的管桩施工任务。
(详见附件1)具体开工时间以现场具备开工条件为准。
六、桩机行走路线综合考虑桩机的行走方便、降低对桩间施工挤土影响以及已完成桩的成品保护,桩行走路线详见附图2——桩机行走路线图。
七、施工工艺本工程换填2 米厚粘性土,粘性土分层碾压密实,场地换填后标高1.7 米,,送桩深度≤ 2m(或按设计要求),即先进行桩基施工后再开挖泵站基坑。
1.工艺流程压力表等机具检测)→测量定位→桩机就位→底桩就位、对中和调直→压桩→接桩→再压桩→再接桩→压至持力层→收锤→验收→(下一桩位)2.静压预制桩操作工艺(1)合理确定压桩顺序。
由于本工程工期紧,根据统筹考虑,具体施工流向见后附图。
(2)垂直控制:管桩吊入桩机后通过上下双梁定位压桩,先粗平主机室内的平水仪后,地面上的指挥员和记录员用吊线在两垂直方向反复对比,校正桩的垂直度。
(3)定桩位:以桩位上的测放点(钢筋头)为中心,用圆木板心对中桩位,画圆圈于地上,桩入土时,桩周边刚好与圈边重合,利用桩机的沿十字轴线运行的特点快速对准桩位,桩机对中时可同时进行纵横移动或回转。
(4)压桩:静压沉桩是通过机上的自重利用液压结构将桩压入地基土中,达到设计承载力的2 倍。
桩尖部分刺入土体使其产生冲剪破坏,且伴随发生沿桩身土体的剪切破坏和对桩周土进行排挤,引起地基土侧向应力增加,故在密实沙层中,压到一定深度后,阻力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就难以继续压入,但在软粘性土中,孔隙水受此冲剪挤压作用,形成不均匀水头,产生巨大的水压力,破坏土体结构,使桩周土体抗剪强度大幅度降低,产生软化(粘性土)或液化(松散粉土)形成滑动磨擦,故能将桩送入很深的土层中。
(5)接桩:当桩顶被压至距地面约1 米,可根据配桩长度要求,吊放第二节桩驳接,尽可能达到或接近设计桩长的要求。
本工程用二氧化碳保护电焊接桩法,要求两桩中心线必须在同一直线上,偏差不能超过5mm,节点弯曲矢高不得大于0.1%桩长且不大于20mm,焊接时要把两桩面上的杂物泥土清除干净,先在直径方向上的两点焊固定,再由两焊工同时分别由该点同向焊接。
焊接完毕检查满焊,不得出现夹渣或气孔等缺陷。
(6)送桩:利用管桩,要求两桩中心必须在同一直线上,偏差不能超过5mm,压桩速度一般控制在0.03至0.05m/s左右,缓慢地把桩送到要求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