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成省级文化礼堂示范乡镇申报材料
深化文化礼堂建设让“文化乐园”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
一、整合资源共建,让文化礼堂成为共同家园。
一是场地融合深谋划。
**街道在建设文化礼堂的过程当中,坚
持“一堂多能、一室共用”的原则,通过多方面、多层次沟通,将
村居闲置校舍、村办公楼宇、部分宗祠、社区居民活动场所、老人
活动中心等场所进行调整整合,将文化礼堂建设需求同村居特色、
便民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和农村公共文化等建设规划相融合,力求
建成集学教型、礼仪型、娱乐型、长效型“四型”于一体的多功能
综合体,村民的大小事只要到文化礼堂“跑一次”即可。
如:茶堂
村将便民服务中心设在文化礼堂,与“侨吧”同在入口处,这样群
众“办事”“议事”就在两对门了。
二是资金共筹抓建设。
文化礼堂建设资金除财政补助外,街道、村居还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动员在外华侨和社会热心人士
贡献力量,采取“财政补助,社会众筹”的方式来保障,累计筹集1200多万元文化礼堂建设资金,大大缓解了建设文化礼堂的资金压力。
三是智力共享强保障。
在健全文化礼堂八大员工作力量的基础上,排摸了各村居、企事业单位文艺骨干、文艺爱好者、民间艺人
等基层文化人才,组建**街道民间艺术团、讲师团,丰富了文化礼
堂建设“智囊团”,为文化礼堂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二、搭建渠道联用,让文化礼堂成为共同舞台。
二是建机制。
街道文化礼堂联盟每个季度举行一次会员例会,
落实好活动时间、地点、人员、物资等具体内容。
每季对各文化礼
堂进行活动考核,将活动考核的结果在各个文化礼堂宣传栏内进行
公示,做为年度奖励的主要依据。
年终根据季度评定结果,按评定
“档次”对各文化礼堂以奖代补形式给予奖励,形成你追我赶、比
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三是抓落实。
**街道现有14个文化礼堂,在村居的分布上实现
了街道地域范围内的全覆盖。
通过联合会将各个文化礼堂现有的场
馆特性、群众需求同文化活动开展进行有效匹配,实现各文化礼堂
之间的有效互补。
以文化礼堂联盟联合会为依托,建立文化礼堂文
体人才数据库,以联盟会的名义聘请老师,对每个村的文艺草根人
才进行培训。
通过各种载体为各文体社团搭建平台,让各文体社团
得以成长,实现实现人才流通。
通过制定年度框架安排表及月度具
体活动安排表,由秘书长进行统一调度,补齐开展活动的短板实现
活动共享。
如,一些条件设施较弱的王宅、下章文化礼堂等通过调配,一年增加10多场,基本实现了各文化礼堂每月都有活动开展。
三、强化理论宣教,让文化礼堂成为共同学堂。
一是把文化礼堂打造成为传播党和政府声音的主阵地。
举办纪
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讲故事比赛、“红歌”大赛等活动,诠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百姓生活中的生动实践。
在文化礼堂开
展“最美系列”、“民间道德”人物事迹展示,全面弘扬和践行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把文化礼堂打造成为最聚人气的市民宣讲点。
把文化礼堂
打造为市民宣讲点,让宣讲团通过鼓词宣唱、方言讲故事等形式,
让文化程度不高、习惯方言交流的农村留守老人听得更入耳,记得
更入脑。
依托各类宣讲团、微型党课、乡村艺术团等流动载体,定
期在各道德讲堂、百姓舞台举行,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三是把文化礼堂打造成为村民展示才艺的百姓大舞台。
通过组
织农村文化礼堂“村晚”系列活动,以“农民演、演农民、农民看”的形式,满足村民多样化的精神需求。
同时,开展文艺巡讲送精神、礼仪展示添气息等系列活动,让“送文化、种文化”融入到村歌大赛、文化礼堂才艺展演、文化礼堂走亲等活动中,充分发挥文化礼
堂“文化综合体”的功能作用。
四、强化文化培育,让文化礼堂成为共同的“乐园”。
一是“侨”的元素村村有。
**街道是著名的侨乡,在外华侨将近3.7万,将文化礼堂打造成侨民回乡的一个落脚点,是**建设文化礼堂的一个必备因素。
如,在茶堂文化礼堂设置“侨吧”、“民俗展示馆”让回乡的华侨既能品尝到地道的欧洲咖啡,又能听“乡音”解“乡愁”。
二是“鼓词”说唱村村有。
**老年人口比例占总人口近70%,要将文化礼堂用好,必须先了解老年群众的需求,引入鼓词成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的每个文化礼堂都有一个视频播放室,每天都有两场固定的鼓词播放。
如,杨宅村文化礼堂引入瓯海区鼓词协会,在文化礼堂设立鼓词场,每个月固定四天的鼓词大师现场演唱,吸引周边地方近四五百人过来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