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
• 也就是说,这些经验不能因儿童的使 用需求而有意识地提取。蒙台梭利指 出,“如果我们把成人心理称作有意 识心理,那么必须把儿童(3岁以下)的 心理称作无意识心理。但无意识心理 并不一定是低级的。无意识心理可能 是最富于智慧的”。
• 3岁以后,儿童的这种强大的吸收力开 始变得有意识、有目的。这时儿童变 成了一个讲求实际的、感性的探索者。 他能注意到事物之间的关系,并能进 行对比。此时,儿童将感觉经验分类、 提炼,将过去吸收的经验带入意识中。 这样,“他逐渐建构自己的心理,直 到它拥有记忆、理解力、思维能 力。”
蒙氏教育背后的秘密
•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
精髓与蒙氏教学
• 蒙氏教学为什么流行? • 蒙氏教学背后的理念是什么? • 蒙氏教学的介绍。
蒙台梭利简介
• 。
一、蒙台梭利生平简介
• 玛莉亚·蒙台梭利: 1870 年 8 月31日玛利亚 · 蒙台梭利出生 在意大利。父亲亚历山德鲁 · 蒙台梭利 是贵族后裔和性格平和保守的军人, 母亲瑞尼尔·斯托帕尼是虔诚的天主教 徒博学多识、虔诚、善良、严谨、开 明。
• 1898年,在都灵召开的教育会议上, 蒙特梭利发表了以《精神教育》为题 的演讲,阐述了对智障儿童教育的思 想和方法。她指出:“儿童的智力缺 陷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 并向社会呼吁,智障儿童应当与正常 儿童一样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
• 蒙特梭利发现,智力缺陷儿童的心理 水平一般比同龄的正常儿童差,但与 年龄更小的正常儿童有很多共同的特 点,如感官发育不完善,动作不协调, 走路不稳定,不能从事脱衣服之类的 活动,没有掌握语言,注意力不集中 等。因此她确信,自己为智力缺陷儿 童设计的教育方法也适用于正常儿童, 而且会获得更显著的效果。于是,她 决心献身于正常儿童的教育工作。
• 3、现实和自然的环境 • 她认为儿童想象力的发展基于感知觉 和真实世界的经验,而不是成人创造 的虚幻世界。 • 所以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手里拿的活动 材料必须具有真实性,摸起来让人觉 得是真实的东西。避免采用质地较次 的材料或反映虚幻事物的材料。
• 必须让年幼儿童生活在现实而非虚幻 的世界里。
• 蒙台梭利环境为儿童提供的工具是真 实、可操作的,而且与儿童身体大小 相匹配。例如,在蒙台梭利教室中常 用的扫帚、垃圾铲、玻璃碗杯都和儿 童身体大小成比例。蒙台梭利教具经 常使用的是结实的硬木、玻璃、优质 塑料(在相应的年龄阶段)。教师培训中 也提倡教师使用优质、真实的材料。
• 人们仿照蒙台梭利的模式建立了许多新的 “儿童之家”。1909年,蒙台梭利写成了 《运用于儿童之家的科学教育方法》一书, 1912 年这部著作在美国出版,同时很快被译 成 20 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100 多个国 家引进了蒙台梭利的方法,欧洲、美国还出 现了蒙台梭利运动,1913 年 --1915 年,蒙 台梭利学校已遍布世界各大洲。到四十年代, 仅仅美国就有2000多所。蒙台梭利在世界范 围内引起了一场幼儿教育的革命。
•
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 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蒙 台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未能提供一个有 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 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 从环境中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 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 三、感官敏感期(0-6岁) • 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 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三岁前, 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 事物:3-6岁则更能具体透过感官判断环境 里的事物。因此,蒙台梭利设计了许多感官 教具如:听觉筒、触觉板等以敏锐孩子的的 感官,引导孩子自已产生智慧。 • •
•
您可以在家中用多样的感官教材, 或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 感受周围事物,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 欲望时,只要是不具危险性或不侵犯 他人他物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要 求。
•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 (1.5-4岁) •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边环境中的细 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 奥秘,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对泥土里 的小昆虫或您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 兴趣时,正是您培养孩子巨细靡遗、 综理密微习性的好时机。 •
• 在这种思想支配下,1901年,蒙特梭 利离开精神治疗学院,再次回到罗马 大学,进修哲学、普通教育学、实验 心理学和教育人类学,以扩大和加深 自己的理论基础,进一步研究教育正 常儿童的方法,为以后从事正常儿童 的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1907 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建立 “儿童之家”。招收 3 — 6 岁的儿童 加以教育,她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 行教学,结果出现了惊人的效果;那些 “普通的、贫寒的”儿童,几年后, 心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被培养成了 一个个聪明自信、有教养的、生机勃 勃的少年英才蒙台梭利崭新的、具有 巨大教育魅力的教学方法,轰动了整 个欧洲,“关于这些奇妙儿童的报道, 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
• 1929年,“国际蒙特梭利协会”在丹 麦成立,蒙特梭利任会长。此后,10 多个国家相继成立了“蒙特梭利学 会”。从1929年至1951年蒙特梭利逝 世前,“国际蒙特梭利协会”召开了9 次大会,蒙特梭利连任9届大会主席。 • 并到世界各地传播她的思想和儿童教 育的方法。
二、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精 髓
• 二、儿童具有“吸收力的心灵” • 潜在的生命力如何分化和发展为各种 复杂的心理现象和功能?
• 因为儿童具有吸收力的心灵。 • 正是这种具有吸收性的心理帮助幼儿 获得关于环境中的各种经验,使之成 为自己心理的一部分,并在此基础上 形成自己的个性和行为模式 。
• (一)什么是吸收性的心智? • 儿童具有学习的能力。或者说是儿童 从他所处的物理和社会环境中吸收经 验的能力。
• 物理环境是有秩序的,而且与儿童的 身体大小成比例。此外,物理环境须 具有美感, 在视觉上必须和谐。
• 心理环境:激发平和的心理氛围,启 发儿童进行注意力集中的活动;对儿 童作出真实、温和的反应,尊重每个 儿童及他们的需要;协助儿童形成儿 童与活动材料之间的“良好匹配” 。
• 1、自由的环境 • 只有自由的环境经验才能使人具有发 展的可能。 " • 因为只有提供自由,儿童才能随时选 择最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经验。然后, 成人可以观察儿童的兴趣和活动,了 解儿童的个性和发展,随时改进环境 以适应儿童的需要。
作为独生女的蒙台梭利深得父母的宠 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从小 便养成自律、自爱的独立个性,以及 热忱助人的博爱胸怀。
• 蒙台梭利五岁时,因父亲调职而举家迁居罗 马,开始了她的求学生涯。 • 玛丽亚从孩提时代起,她的自尊心就非常强 烈。有个老师对学生很严格,很权威,不尊 重,不关心。有一次这位老师曾用略带侮辱的 口吻提及她的眼睛,为了抗议,玛丽亚从此 不在这老师面前抬起“这对眼睛”。 •
• 4、优美和协的环境
• 蒙台梭利提倡不仅活动材料要具有美感,而 且环境本身必须具备完全和谐的气氛。蒙台 梭利教育环境必须是清洁、富有吸引力、经 过精心准备的。对儿童来说,这个环境必须 生动,但又不显得凌乱,过分刺激。除了美 之外,蒙台梭利还提倡整个环境应当平和、 有滋养力。
• 三、儿童发展存在敏感期 • 儿童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种“敏感力”。 “敏感力”是指一个“人”或其他有 知觉的生命个体在生命的发展过程中 会对外在环境的某些刺激产生特别敏 锐的感受力,以至影响其心智的运作 或生理反应,而出现特殊的好恶或感 受,这种力量的强弱,我们称之为 “敏感力” 。
• (二)吸收力的心智是通过儿童的 “工作”或“活动”逐步得到发展的。 • 只有儿童和环境充分的接触,通过自 身积极主动地探索、实践才能得到真 正的发展。
• (三)要为儿童的发展提供有准备的 环境 • 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是永恒的求知 者。他们“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各种信 息,并将它们纳入自身。在一个经过 精心设计的、引起学习者兴趣的环境 中,儿童会有目的地、自由地与环境 相互作用,同时产生自己的想法。这 带来的将是积极的发展。 蒙台梭利的有准备的学习环境包 括物理和心理环境。
• 十三岁时,她选择了多数女孩不感兴 趣的数学,进入米开朗基罗工科学校 就读。且于 1886 年时以最优秀的成绩 毕业,奠定了数学基础。 中学毕业后, 在进入国立达文奇工业技术学院,学 习现代语言与自然科学。
• 十六岁( 1886 年)进入工科大学,专 攻数学。因后来发现对生物有兴趣, 于1890年进入罗马大学读生物。读了 生物,蒙特梭利觉得对医学有了浓厚 的兴趣,她做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 - 学医。
• 从婴儿期开始,儿童就对每种经验具 有很强的吸收力,而且这种吸收是直 接的。在儿童吸收经验的过程中,心 理就逐渐得到发展。所以,儿童直接 从他所处的物理和社会环境中吸收经 验的同时,发展了内部的精神力量。
• 例如:儿童对声音、节奏和语言结构 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当环境中充满 各种声音时,婴儿能自然而然地、无 意识地从中区分出人的嗓音。渐渐地, 不需要任何意识努力或成人直接的传 授下,儿童就能记住本国语的声音、 节奏以及词语、语义和句法。
• 因此,若孩子在两岁左右还迟迟不开 口说话时,应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是否 有先天障碍。 • 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为日 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
• 二、秩序敏感期(2-4岁) • 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 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 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蒙 台梭利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会因为无 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 脾气,因而确定“对秩序的要求”是 幼儿极为明显的一种敏感力。
• 父亲强烈反对,断绝经济来源。但她 不屈不挠。最后惊动了教皇才得以允 许进入罗马大学医学院,成为第一名 女生。
• 26岁以第一名的成绩获罗马大学医学 博士学位,成为罗马大学和意大利的 第一位女医学博士。随即在罗马大学 附属医院任精神病临床助理医生,诊 断和治疗身心缺陷儿童,开始对低能 儿童的研究发生了兴趣。她深入研究 和检验了伊他( Jean itard )和塞贡 ( Edward Seguln )的教育低能儿童的 方法,在此期间,曾去巴黎和伦敦参 观和访问有关低能儿童的教育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