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版《牙周病学》PPT

第四版《牙周病学》PPT


牙石检出率 59.0
牙周健康率 —
35~44岁 61.0 77.3 97.3 14.5
65~74岁 75.2 68.0 88.7 14.1
(2005年全国流调资料)
辽代墓葬中出土的植毛牙刷骨柄
d.牙本质 p.牙石 f. 乳头层 z.上皮 i.炎症细胞浸润 c.健康龈 y.健康骨
Znamensky (1902 )所绘制的牙周袋组织病理学所见
•思考题: 1. 结合后续的牙周病学课程内容,体会多学科 治疗牙周疾病的重要性,以及牙周病学是口腔医 学的重要基石。 2. 从牙周病学的发展历史体会本学科与临床医 学、基础医学、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密切关系。
第二章
牙周组织的应用解剖和生理
• 本章介绍了牙周组织的正常组织学及生理 学,侧重介绍牙周组织的临床解剖学标志 和生理学特点,并增加了前牙美学区的牙 周临床美学特点。这些解剖学标志和特点, 对临床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调查对象的年龄分段不一致 调查资料间难以进行比较
调查牙位和牙数不统一(检 各方法之间本身存在误差。如只
查全口、半口、代表牙或代 检查代表牙,则≥6mm牙周袋的患
表区段)
者遗漏率达到23%~55%
口腔内有多个牙,每个牙有 统计单位不同(人、牙、位点) 多个位点
• 思考题 • 1.1999年新分类法的优缺点 • 2.国内牙周病的流行情况如何? • 3.OR值的意义 • 4.牙周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 5.影响牙周病流行病学研究的因素有哪些?
牙周组织的血液供应
牙龈平面P、牙龈顶点Z及牙龈点彩S
• 思考题 1.牙周组织的临床解剖学标志。 2.牙周表型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3.牙周生物学的宽度及其意义。 4.结合上皮的形成及其与牙面的附着。 5.牙周组织再生的主要细胞和来源。 6.龈牙结合部的位置及其组织学特点。 7. Bränemark的骨质分类。 8.前牙美学区的牙周临床美学特点。
第三章
牙周病的分类和流行病学
• 本章介绍了牙周病分类的历史变迁、1999年分类 法的基本原则,以及牙周病的流行情况。对牙周 病的危险因素及流行病学研究的特点、影响因素 及所使用的各种方法、指数进行了简介和评价。
表1 1999年分类法大纲
Ⅰ.牙龈疾病(gingival diseases)(详见表2) A.菌斑性牙龈病(dental plaque-induced gingival
Ⅶ.伴牙髓病变的牙周炎(periodontitis associated with endodontic lesions)
牙周-牙髓联合病损
Ⅷ.发育性或后天性(获得性)异常(developmental or acquired deformities and conditions)
A.促进菌斑性牙龈病或牙周炎的局部牙齿因素 B.牙齿周围的膜龈异常 C.无牙区的膜龈异常 D.咬合创伤
88.7
牙周探诊深度检出率与年龄的关系(1995)
牙周探诊深度检出率与年龄的关系(2005)
牙周附着丧失检出率与年龄的关系(2005)
发生疾病的危险评估参数
患某病人数 未患某病的人数 小计
暴露于某因素的
a
人数
未暴露于某因素
c
的人数
合计
a+c
b
a+b
d
c+d
b+d
暴露于某因素而发生某疾病的绝对危险度=a/(a+b) 未暴露于某因素而发生某疾病的绝对危险度=c/(c+d) 相对危险度RR=a(c+d)/ (ac+bc) 归因危险度AR=a/(a+b)-c/(c+d) 比值比OR=ad/(bc)
釉质区
暴露的病变牙骨质区 上皮附着区
结缔组织附着区
牙龈上皮区
牙龈结缔组织区 骨缺损区
牙周生态区的划分
环境因素和后天因素 (如吸烟)
抗体
微 中性白细胞
生 物
抗原
感 染 内毒素及
其他毒性因子
宿
主和
免 疫
炎 症 反
反应
细胞因子 及前列腺素
基质金属
应 蛋白酶(MMPs)
结 缔骨 组破 织坏 和
遗传因素
牙 周 炎临 开床 始表 和现 进 展
3.真菌性牙龈病
A.念珠菌感染:广泛性牙龈念珠菌病 B.线形牙龈红斑(linear gingival erythema) C.组织胞浆菌病
4.遗传性牙龈病损的牙龈表现
A.皮肤黏膜病损 1) 扁平苔藓 2) 类天疱疮 3) 寻常性天疱疮 4) 多形性红斑 5) 红斑狼疮 6) 药物性 7) 其他
成人牙周炎 青春前期牙周炎 青少年牙周炎 快速进展性牙周炎 伴有全身疾病的牙周炎 坏死性溃疡性牙周炎 (坏死性溃疡性牙龈炎) 顽固性牙周炎(取消)
慢性牙周炎
侵袭性牙周炎
反映全身疾病的牙周炎 坏死性溃疡性牙周疾病
注: 粗箭头表示多数病例可直接对应,细箭头表示少部分病例可能另有归类
• 国内外调查显示轻中度的牙龈炎症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较普 遍,且患病率高达70%~90%。龈炎最早可见于3~5岁的 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患病率和严重性也逐渐增加, 到青春期达到高峰。青春期后,牙龈炎的患病率随年龄的 增长而缓慢下降。
第一章 绪论
• 了解牙周病学在口腔医学中具有的重要地 位,牙周病学在医学和自然科学进步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并与之有紧密联系,口腔医 生要运用多学科手段来维护牙周组织和口 腔的健康;
• 简要介绍了我国牙周病学发展的简史。
表1-1 各年龄组龋齿和牙周病患病率(%)
12岁
患龋率
28.9
龈炎检出率 57.7
采用的诊断指标不一致 (如牙周袋深度、附着丧 失、X线显示有牙槽骨吸 收等)
对疾病的分类诊断结果可能出 现差异
影响牙周病流行病学研究的因素(续)
影响因素
结果
对疾病的诊断阈值不一致
调查结果出现差异。例如,在 55~64岁年龄组,若以附着丧失 ≥2mm为阈值,则90%为牙周炎患 者;若以附着丧失≥4mm为阈值, 则64%为牙周炎患者
• 牙周炎虽然主要发生在成年以后,但在青少年中也有一定 的患病比例。总的来说,在11岁至25岁的青少年中,慢性 牙周炎的发生率是侵袭性牙周炎的10倍。
表4 全国12~74岁者6个区段均健康的人数和百分数(1995)
年龄(岁) 12 15 18
35~44 65~74
受检人数 23 452 23 452 23 452 23 452 23 452
牙周膜主纤维
牙在受到侧向压力时,以转动中心为支点发生倾斜 (1)示转动中心的位置 (2)牙受侧方压力时,各组牙周膜纤维的受力情况
釉牙骨质界的三种形式 a.牙骨质覆盖牙釉质 b.牙骨质与釉质端端相接 c.牙骨质与釉质不相接
骨开窗和骨开裂
Bränemark的骨质分类 I 类:颌骨大部分由骨皮质组成。 Ⅱ类:颌骨中央为高密度骨松质,周围由厚的皮质骨包绕。 Ⅲ类:颌骨中央为具有一定强度的低密度骨松质,周围为薄的骨皮质包绕。 Ⅳ类:颌骨中央为低密度骨松质,周围为薄的皮质骨包绕。
Ⅳ.反映全身疾病的牙周炎(periodontitis as a manifestation of systemic diseases)
A.血液疾病(后天性白细胞缺乏、白血病、其他) B.遗传性疾病[家族性和周期性白细胞缺乏、Down 综合征、白细胞黏附不良综合征、掌跖角化-牙周破 坏综合征、Chediak-Higashi综合征、糖原储蓄病 、婴幼儿遗传性粒性白细胞缺乏病、Cohen综合征 、Ehlers-Danlos综合征(Ⅳ型和Ⅷ型)、低磷酸 酶血症、其他]
3.受药物影响的牙龈病
药物性牙龈病 1) 药物性牙龈肥大 2) 药物性牙龈炎
a.口服避孕药 b.其他
4.受营养不良影响的牙龈病
A.维生素C缺乏性龈炎 续表 B.其他
二、非菌斑性牙龈病变
1.特殊细菌引起的牙龈病 A.淋病奈瑟菌 B.苍白密螺旋体 C.链球菌 D.其他
2.病毒性牙龈病 A.疱疹病毒感染 1) 原发性疱疹性龈口炎 2) 复发性口腔疱疹 3)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B.其他
牙龈的表面解剖
龈谷与牙形态的关系 为龈谷
牙龈的解剖学标志
结合上皮的形成及其与牙面的附着
a.牙初萌时,釉质表面的缩余釉上皮以基板和半桥粒与牙釉质表面相附着 b.牙釉质表面的缩余釉上皮逐渐由结合上皮替代,缩余釉上皮与龈组织间以桥粒连接 c.缩余釉上皮完全被结合上皮替代,结合上皮与牙面靠基板和半桥粒连接 d.电镜下,结合上皮通过内侧基板和外侧基板分别与牙面和牙龈的结缔组织附着
生物学宽度
A.从龈沟底到牙槽嵴顶,为生物学宽度 B.龈沟深度约为1~2mm C.结合上皮宽度约0.97mm D.牙槽嵴上方的结缔组织,约1.07mm 生物学宽度=C+D,约为2mm
上皮附着向根方迁移, 牙槽嵴顶亦随之降低, 但沟(袋)底与嵴顶间的生物学宽度(BW)仍保持不变
龈牙结合部
牙龈纤维示意图 DGF龈牙纤维;DPF牙骨膜纤维;CF环行纤维;TF越隔纤维
比值比的计算方法 OR= ad/(bc)
吸烟者 非吸烟者 合计
患病人数 健康人数
155(a) 40(b)
25(c) 80(d)
180
120
小计 195 105 300
影响牙周病流行病学研究的因素
影响因素 疾病分类的改变
结果
新、旧分类中,疾病名称不能 完全对应,
某些类型牙周炎的诊断缺 对疾病诊断的可靠性受到质疑 乏金标准
牙周健康人数 百分数(%)
7272 5062 3475 668 132
31.01 21.58 14.82 2.85 0.56
表5 全国12~74岁年龄组探诊出血和牙石检出率(2005)
年龄(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