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设计与样本含量的估计
实验设计的分类
动物实验研究:以动物或标本(如细胞、组织等)
为研究对象,因此在研究中,研究者可以主动施 加干预措施。 临床试验:以人为研究对象。
多中心、随机、盲法、平行对照临床试验(RCT)
社区干预试验:以社区人群为研究对象,接受某 种处理或干预措施的基本单位是整个社区或某一 人群的亚群。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干扰某些危险因 素或施加某些保护性措施,观察其对人群产生的 预防效果。
明确的疾病诊断的标准及纳入和排除标准
好的依从性
实验效应
指处理作用于实验对象的反应,一般是通过某些 观察指标,定量或定性地反映实验效应。 选择观察指标的基本原则
指标的选择必须与研究目的密切关联 客观性 尽可能选择客观指标,避免一些笼统的、不确切 的指标。 准确性 选用的指标应尽量精确。 灵敏性和特异性 实验效应指标应当同时兼顾其灵敏性和 特异性,尽量使灵敏性和特异性都高。
研究设计类型
调查设计(观察性研究)
是指研究者通过客观地观察、描述调查对象来 搜集资料,未加任何的干预措施,比如:调查了 解某地学龄前儿童的乙肝表面抗原的阳性率,某 地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率等;
实验设计(实验研究)
是指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主动地对研究对象加以 干预措施,并观察总结其结果,回答研究假设所 提出的问题。
1. 将大白鼠按体重编号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编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 任意指定随机数字表中第3行,从第7、8列 开始由上向下抄录24个两位的随机数,重复数字删掉
编号 随机数
1 02
2 71
3 26
4 64
5 54
6 70
7 30
编号 区组
13 5
14 5
15 5
16 6
17 6
18 6
19 7
20 7
21 7
22 8
23 8
24 8
3. 各区组分别指定随机排列表 中第1-8行,抄录1-3之间的随机数
编号 区组 随机数 1 1 1 2 1 3 3 1 2 4 2 2 5 2 1 6 2 3 7 3 1 8 3 2 9 3 3 10 4 1 11 4 3 12 4 2
若因素间存在交互作用,表示各因素不是独立的,一个因 素的水平发生变化,会影响其它因素的实验效应; 反之,若因素间不存在交互作用,表示各因素是独立的, 任一因素的水平发生变化,不会影响其它因素的实验效应。
析因设计
析因设计与完全随机设计的区别:析因设计的处理组 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处理因素的不同水平的全面组合 而成,即处理组数等于因素数与水平数的乘积。 例如,两个因素各有3个水平时,实验组数为3×3=9; 四个因素各有2个水平时,实验组数为 2×2×2×2=16。 应用析因实验设计时,分析的因素数和各因素的水平 数不宜过多。一般因素数不超过4,水平数不超过3。
随机区组设计:
甲:1、5、7、10、13、17、21、24; 乙:3、4、8、12、14、16、20、23; 丙:2、6、9、11、15、18、19、22。
随机区组设计的优缺点
优点:
该类设计按配比条件将受试对象配成对子或配伍组, 从而排除了诸多非处理因素对实验的影响,保证了各 组间的可比性,减少了抽样误差; 增加了区组信息,可减少样本含量,提高统计效率。
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案
单因素:一个观察因素的不同强度水平 作用效应间差异的研究。
完全随机设计、序贯设计。
多因素:观察两个以上因素不同强度水 平下作用效应差异的研究。
交叉设计、随机区组设计、拉丁方设计、析 因设计、裂区设计、正交设计。
completely random design
完全随机设计不考虑个体差异的影响,仅涉及 一个处理因素,但可有两个或多个水平,两个 水平时也称为成组设计。 设计方法:将受试对象编号,按预先规定,利 用随机排列表、随机数字表或随机函数产生的 随机数字将受试对象随机分配到各组中。 各处理组的样本例数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 但相等时检验效率最高。
实验设计的目的
控制和降低系统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缩 小实验随机误差,以利于进行统计推断,更 确切地回答研究者事先提出的假设。
Fisher RA(1890-1962)
To call in the statistician after the experiment is done may be no more than asking him to perform a postmortem examination: he may be able to say what the experiment died of.
编号 区组 随机数
13 5 1
14 5 2
15 5 3
16 6 2
17 6 1
18 6 3
19 7 3
20 7 2
21 7 1
22 8 3
23 8 2
24 8 1
4. 随机数为1者入甲组,2者入乙组,3者入丙组。
编号 区组 1 1 2 1 3 1 4 2 5 2 6 2 7 3 8 3 9 3 10 4 11 4 12 4
析因设计
常见的设计模型有2×2析因设计,两因素析因实验设计 用于研究A、B两个因素内部不同水平间有无差异,特别 是研究A、B因素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 2×2析因设计是指有两个因素,每个因素各有两个水平, 共有4个组合。设A1代表A因素1水平,A2代表A因素2水 平;B1代表B因素1水平,B2代表B因素2水平,交叉组合 后的2×2析因设计模型如下:
盲法技术
胶囊技术 双盲双模拟
随机化原则
What:将实验对象按相同的概率分配到预 先设定的几个处理组中。 Why:保证各处理组间在大量不可控制的 非处理因素的分布方面尽量保持均衡一致。 避免研究者主观因素对分组的干扰。 How:常用的随机化方法有抽签法、随机 数字表、随机排列表和随机函数法。
17 18 5
18 06 2
19 56 15
20 75 21
21 44 13
22 68 18
23 12 3
24 97 24
组别
丙
甲
甲
乙
甲
甲
乙
丙
乙
丙
甲
丙
完全随机设计的优缺点
优点:设计和分析简单易行。
缺点:只分析一个因素,没有考虑个体间 的差异,因而要求各观察单位要有较好的 同质性,否则,需扩大样本含量。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随机区组设计亦称配伍组设计,是将受试对 象先按配比条件配成区组,再将各区组中的 受试对象分配到各个处理组。 每个区组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试对象,当每 个区组只有两个受试对象时,也称为配对设 计(paired design)。 随机区组设计一般以主要的非实验因素作为 配比条件,而不以实验因素作为配比条件。
随机数 1
组别 甲
3
丙
2
乙
2
乙
1
甲
3
丙
1
甲
2
乙
3
丙
1
甲
3
丙
2
乙
编号 区组
13 5
14 5
15 5
16 6
17 6
18 6
19 7
20 7
21 7
22 8
23 8
24 8
随机数
组别
1
甲
2
乙
3
丙
2
乙
1
甲
3
丙
3
丙
2
乙
1
甲
3
丙
2
乙
1
甲
两种设计方法分组结果对比
完全随机设计:
甲:1、3、12、14、15、17、18、23; 乙:5、7、8、10、11、16、19、21; 丙:2、4、6、9、13、20、22、24。
随机区组设计实例
将24只大白鼠随机分成3个处理组进行实验, 并要求每个处理组8只大白鼠。 随机分组步骤:
1. 将24只大鼠按体重顺序编号; 2. 按照体重相近的原则将大白鼠分成8个区组; 3. 各区组分别指定随机排列表中第1-8行,抄录1-3之 间的随机数; 4. 规定随机数为1者分入甲组,2者分入乙组,3者分 入丙组。
实验设计与调查设计
主要内容
实验设计的特点、目的 掌握实验设计的特点; 理解实验设计的目的。 实验设计的要素、原则 掌握实验设计的三大要素、三大原则; 理解实验设计各要素、原则的具体要求。 实验设计过程 理解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案的过程; 观察性研究设计 特点与目的 理解常用的抽样方法。
缺点:
受配对或配伍条件的限制,有时难以将受试对象配成 区组,从而损失部分受试对象的信息; 区组内有受试对象脱落时会影响统计分析; 自身配对时,两种处理施加于受试对象的顺序效应会 混杂在实验效应中。
factorial design
析因设计:是一种将两个或多个因素的各水平交 叉分组,进行实验(或试验)的设计。 它不仅可以检验各因素内部不同水平间有无差异, 还可检验各因素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
重复原则
重复原则包含重现性和观察单位数量两方 面的含义。
可靠的实验结果应能在相同的条件下重现; 可靠的实验结论也不能凭一次实验或 3 ~ 5 例结 果获得,一定要有足够量的观察单位数。
盲法
盲法:为了控制临床试验过程和解释结果时 产生的偏倚。
单盲:受试者不知道分组情况。 双盲:研究者和受试者均未知分组情况和接受处 理的具体内容。 第三方盲法评价 开放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