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重点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环境越来越高的要求,对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活动做出时间和空间的安排和部署。

环境规划是为改善环境质量制定进可行性方案而环境保护与建设方案则是其中的核心内容环境管理:1.21.3 环境规划的作用简1、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3、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4、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5、是实现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3.2 环境规划的类型3.2.1按规划期划分长远环境规划:10年以上中期环境规划:5-10年(最常见是五年规划,便于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同步、纳入。

)短期环境规划:年度环境规划---五年规划的年底安排,可以对五年规划进行修正和补充。

***五年规划是环境规划的核心长远规划:制定长远环境目标和战略措施,宏观,不具体年度环境规划:具体,不全面3.2.2按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划分(1) 经济制约型(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环境保护服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先污染后治理(2)协调型-----为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而进行的规划,是当前的主流。

(3)环境制约型-----经济发展服从环境保护的需要,较少,也有,如日本。

3.2.3 按环境要素划分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固废…、噪声污染控制规划3.2.4 按行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划分国家、省、市、县、乡环境规划等。

上一层次的环境规划是下一层次的依据和综合,下一层次规划是上一层次规划的条件和分解,因而下一层次的规划的实现是上一层次规划完成的基础。

3.2.5按性质划分(1)生态规划---从生态保护出发,在综合分析各种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的基础上,制定的土地利用规划。

包括:生态建设规划---植树造林规划、沙漠治理规划等生态保护规划---城市、海洋、农村生态保护规划等(2)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以污染控制为主要目的,重点。

包括区域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和部门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3)专题规划(自然保护规划)---为保护可更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和文物古迹、风景名胜而进行的规划。

(4)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环保技术研究规划等确立了“33211”(三河、三湖、两区、一市一海)的工作重点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两区(酸雨和SO2控制区)第二章*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是应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1、以自然资源永续利用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2、清洁生产(选用清洁的原料、能源,采用清洁的生产工艺,生产出清洁的产品)3、生态技术(建立自然保护区、规划保护城市-郊区复合生态系统)4、做的环境资源商品化,促进可持续发展5、利用政府职能---管理和规划(强制手段: 法律、法规、政策。

经济手段:奖励、罚款、税收)人地系统熵变:ds=dsi+dsedS---人地系统的熵变dsi---人地系统内部相互作用过程产生的熵。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dsi≧0 (可逆过程=0,不可逆>0)dse---人地系统和外界的熵交换(可正、可负、可零)人地系统ds<0熵值降低---稳定、有序---协调共生型ds>0熵增---混乱、无序--- 人地冲突型ds=0熵值不变---维持原有状态---警戒协调型ds=不确定熵变无规律---方向不定---混沌型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1981年提出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自然三大系统是一个整体,是个复合生态系统。

社会上经济的上层建筑,经济是社会的基础,又是社会联系自然的中介;自然则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基础,是整个复合生态系统的基础。

以人的活动为主体的系统,如农村、城市及区域,实质上是一个由人的活动的社会属性以及自然过程的相互关系构成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复合生态系统的内部矛盾:(简答)1要求自然环境相对稳定而实际剧变2自然环境改变的快速性和恢复调节的缓慢性---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恢复调节本领还不够3资源有限而人类需求无限;4地球体积、物质有限而人口增长无限;----需要进行环境规划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对环境规划的指导作用:一、自然子系统对环境规划的指导作用自然环境是环境演变的基础,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它制约着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方式和程度。

二、社会经济子系统对环境规划的指导作用许多的环境问题都是由社会和经济活动引起的,做好环境规划就必须摆好复合生态系统中社会、经济的位置,脱离这两大系统而编制的环境规划,必定是不却实际甚至毫无使用价值的。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分四个阶段: 选择(1)城市膨胀阶段市区围绕市中心向四周扩展,形成了向心环带的空间结构,其形态为团块状,我国的中小城市和人口小于100万的大城市处在这一阶段。

(2)市区蔓生阶段由于中心对外围的吸引力随城市的膨胀减小,城市近郊沿交通线兴起了新的工业区、居民区、文教区,第一、二代卫星城,由团块变为星形结构(3)城市向心体远郊第三代卫星城、相对独立、与母城保持一定联系(4)城市连绵带多个大城市利用卫星城相互衔接、连绵成带第三章* 环境规划的内容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3.1.1环境规划目标的类型按规划目的分类(简答)1、环境污染控制目标2、生态保护目标3、环境管理目标3.1.2按规划时间分与环境规划一样:短期(年度):具体、定量、准确中期(5-10):定量+定性长期(>10):宏观,多定性---中短期目标的制定依据环境规划目标的可达性分析(1)环境保护投资分析(2)技术力量分析P72①环境管理技术---协调、监督、管理②污染防治技术---采用成熟的污染治理技术③技术人才与技术推广---是否具有环境管理、污染治理技术人才(3)污染负荷削减能力分析(4)其他分析环保意识分析---环保意识高则规划容易实现;法规的执行情况---是否有法不依环境规划指标体系是指进行环境规划定量或半定量研究是所需的数据指标总体。

环境规划指标包含两方面的含义:1表示规划的内涵和所属范围的部分,即环境规划的名称2表示规划指标数量和质量特征的数值。

3.1.2.3环境规划指标的类型简答(1)环境质量指标(2)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3)环境规划措施和管理指标(4)相关性指标――主要包括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生态指标3类。

环境评价的目的作用:通过评价以了解环境的特征、环境的调节能力和承载能力,并找到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主要的污染物和污染源及其发生原因、地域分布。

环境评价的注意问题:1、评价参数要选择涉及范围广、可以控制,且对评价对象的质量有决定性影响者,参数选择宜从简,以能基本表征评价对象为原则。

2、评价标准应以国家颁布的有关指标为首选标准,标准的选择既要照顾到统一性、可行性,亦要注意反映具体实际情况。

3、环境评价应有整体观念,注意多因素相互的影响和作用,以及评价区域各个时期的演变趋势。

为控制污染和环境治理找出重点,并为环境规划提供依据。

4、环境评价要将源与汇,即污染源与环境效应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评价。

为城市环境功能区合理划分、城市建设和产业布局提供依据。

3.2.2.3 预测的类型选择(1)警告型预测(趋势预测)---为得到环境质量下限值(2)目标导向预测(理想型)―为得到规划期环境质量上限值(3)规划协调型预测(对策型)——预测的主要类型也是决策的主要依据3.2.2.4 环境预测的主要内容简答1)社会和经济发展预测社会发展预测的重点是人口预测;经济发展预测的重点是能源消耗预测、国民生产总值预测、工业总产值预测。

(2)环境容量和资源预测(3)环境污染预测(4)环境治理和投资预测(5)生态环境预测3.2.2.6 预测结果综合分析简答1、资源态势和经济发展趋势分析2、环境污染发展趋势分析;明确需控制的主要污染物、污染源、污染地域或受污染的环境介质。

3、环境风险分析3.3.2 环境功能区划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合理布局,其次是为了具体确定环境目标;再者是为了便于目标的管理和执行。

3.3.3 环境功能区划分的依据 简答(1)保证功能与规划相匹配(2)依据自然条件划分功能区(3)依据环境的开发利用潜力划分功能区(4)依据社会经济的现状、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划分功能区(5)依据行政辖区划分功能区(6)依据环境保护的重点和特点划分功能区从环保的角度出发: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污染控制区、重点污染治理区等3.4.1.1 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规划工作的中心,工作重点怎样制定环境规划的措施和对策?① 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4土地规划措施②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5 生产布局调整策施③ 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措施 6环境管理措施3.5 环境规划实施的基本条件(1)环境规划纳入总体规划 2)全面落实环保资金(3)编制年度环保计划 4)实行环境保护目标管理环境管理八项制度 选择老三项制度(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三同时”制度;3)排污收费制度;新五项制度(4)环境目标责任制;(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6)限期治理制度;(7)污染集中控制制度;(8)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

10、环境规划的内容包括哪些?答:(1)环境现状评价(2)环境规划区域预测(3)环境规划目标确定(4)建立环境规划指标体系(5)环境规划功能区划(6)环境规划方案优化(7)环境规划实施与管理。

第四章*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4.1.1.1 环境预测的主要内容1、社会发展预测---主要是人口预测,其他社会因素(环保意识、污染承受能力)2、经济发展预测---重点是经济增长总量3、环境质量和污染预测---关键预测内容4、其他预测---根据具体情况,预测重大工程的环境效益和影响;国内生产总值预测 (知道) 也预测人口00)1(t t GDP GDP a Z Z t -+=a---GDP 年增长速率%Zgdp0——开始年GDP 值能耗预测计算包括 原煤、原油、天然气3个标准煤是指每千克发热量7000kcal能耗弹性系数。

规划期内平均能耗量增长速度与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对比关系。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增长速度/经济增长速度生活用睡量Q 预测 (知道)k q N Q ⋅⋅=N ——规划年的人口数 k 用水普及率 q 用水定额大气污染预测包括:大气污染源源强的预测---排放量预测大气环境质量变化预测--污染物排放造成的大气环境影响源强是研究大气污染的基础数据,其定义就是污染物的排放速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