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
(1)地理位臵重要; (2)奥斯曼帝国的衰落; (3)民族关系复杂,民族矛盾不断激 化; (4)列强争夺和插手——主要原因。
三、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 斐迪南大公偕夫人到新被奥 国吞并的波斯尼亚检阅军事 演习,并访问其首府萨拉热 窝。这次演习是以塞尔维亚 做为假想敌人的,引起塞尔 维亚民族主义者的极大愤怒, 他们组织暗杀小组。6月28 日皇储车队经过萨拉热窝街 头时,19岁的青年普林西普 冲出人群射杀了斐迪南夫妇, 这就是震惊世界的“萨拉热 窝事件”,它成为第一次世 普林西普 界大战的导火线。 (1894—1918)
3、一战期间,欧洲战场的重心有三次转移,其顺序是 A.南线→东线→西线 B.东线→西线→东线 C.西线→东线→西线 D.东线→南线→东线 4、一战后期促使同盟国集团迅速崩溃的主要因素是 ① 施里芬计划过低估计了对手的实力 ② 美国的参战 ③《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使德军放松警惕 ④ 协约国军队的总反攻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④ D、 ①③
总结归纳:一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1)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 (2)具体原因: 形成,相互扩军备战 (3)直接原因: 萨拉热窝事件 20世纪初世界已基本上成为一个整体, (4)客观条件: 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
1、1871年俾斯麦对当时欧洲关系作过比喻,说欧洲大陆像挤乘 在同一辆马车里的乘客,面面相觑又满怀狐疑地相互戒备着, 如有人将手摸向口袋里的手枪,其邻居则已做好先扣扳机的准 备。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法德地位的变化改变了欧洲格局 B、英国放弃均衡政策插手欧洲事务 C、美国积极向欧洲扩展自己的势力 D、欧洲国家担心俾斯麦挑起世界大战 2、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说明当时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 是 A、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趋激烈 B、英法俄与德意奥双方利益不同 C、英德矛盾激化,各自寻求支持者 D、列强为各自利益相互勾结
第二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课程标准】
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 识德奥同盟集团失败的原因。
【知识结构】
西线:英法 德国 德奥 塞尔维亚
初期 状况
主要 战线
东线:俄国 南线:奥匈
德军速战速 决计划破产
重大战役:马恩河战役第二阶 (1915— 1916年) 第三阶段 (1917— 1918年)
思考:大战初期,美国对一战的态度怎样?结果如何?
材料二: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美国参加一战的演说中说: “我们现在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没有任何自私 的目的可追求。„„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 当这种权利已经得到了保障,而各国的信义和自由可 以保障这些权利时,我们就如愿足矣。”而他在1916 年7月10日的演说中说:“我们对全世界提供相当大 的款项,应当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并且要全凭自己 的知识和智慧管理这个世界。” 思考:大战后期,美国为什么要参加一战?真实目的 是什么?对战局有何影响?
5、材料一: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说:“我们位于欧洲大陆中 部。我们至少有三条遭到进攻的战线,而法国却只有一条东部的 国界,俄国只有在西部的边界上有遭到进攻的可能。”“我们所 需要的是法国让我们安宁,要防止法国——假如他不愿和我们保 持和平的话——找到盟友。只要法国还没有盟友,法国对我们就 没有什么危险。除了法国以外,各国都需要德国,德国应尽力利 用它们的彼此关系,不让它们联合起来反对自己。” ——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 (1)据材料一,俾斯麦对外政策的主要着眼地域在哪里?对外 政策的核心是什么?
回答:(1)表格2反映了什么问题? 实力与所占殖民地面积出现倒挂现象. (2)这一问题会产生什么影响?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 (3)矛盾的实质是什么?
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
欧洲列强之间的基本矛盾
意
突尼斯问题
法
1、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 世界市场 、殖民地问题 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 德 英 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①德国西线进攻没有成效 ②协约国军的反攻 ③德国求和、停战 ④ 1918.11.11签署停战协定
合作探究2: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1、实力对比
同盟国经济军事实力处于劣势 参战国 德、奥 英法 经济所占世界比 军队数量 人力资源 可利用资源地 19.2% 战争后期美国给协约国以巨大的经济援助 623万 1.45亿 本国和占领国资源 27.9% 873万 2.88亿 本国,中立国,殖民地
2、军事战略
低估了对手实力,德国陷入两线作战和阵地战、持久战的泥潭
3、同盟国的内部矛盾:
长期战争激化了各国矛盾,而同盟国更加明显
4、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①战争爆发后,日本参战,夺取德国在太平洋的殖民地;②意大利背弃 盟约,倒戈协约国;③后期美国等国参战进一步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
1、1916年是一战关键性的一年,这一年战争的基本态势是 A、同盟国处于进攻状态 B、协约国开始取得战争主动权 C、战役主要集中在西线 D、同盟国控制制海权 2、1914年一战爆发,美国总统威尔逊宣布为“免受痛苦、灾 难”美国采取中立,而到1917年又宣布为了捍卫“和平、民主 和自由”参战。这个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美国为了捍卫“和平、民主和自由” B、德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C、美国与英法有历史联系 D、维护美国利益,建立世界霸权
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 日德兰海战
战略主动权转移 到协约国一方
美国参加对德作战 俄国退出大战 中国等参加协约国作战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
第一次世界 大战以同盟 国失败告终
一、欧洲的三条战线和交战双方
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 法边境 英法比——德 波罗的海南岸至 罗马尼亚 俄 ——德、奥匈
巴尔干 塞尔维亚——奥匈
时间:1916年2月至12月 兵力:一百三十个师 伤亡:七十余万人 结果:虽未决出胜负,但此 后,德奥方面困难重重,每况 愈下,开始走下坡路。此战役为 此成为一战的 转折点。
索姆河
索姆河战役关键词: 坦克、索姆河地狱
凡尔登 巴黎
凡尔登战役关键词:毒 气弹、绞肉机
3、大战的第三阶段 (1917—1918) 1917年协约国阵营发生了怎样变化?
3、一战前,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这是因为 A、英、德是欧洲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B、英、德在全球范围争夺殖民地最激烈 C、英德矛盾导致了国际关系的新变化 D、英德矛盾的激化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4、20世纪初,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转而与法、俄结盟的 最主要原因是 A、军事力量明显削弱 B、三国同盟已经形成 C、霸主地位已丧失 D、英德矛盾急剧上升
萨拉热 窝事件
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材料一:英德法美比较表1 项目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870 — 1913年工业增长速 度(倍数)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英 1 1.3 3 德 3 4.6 2 法 美 4 2 1.9 8.1 4 1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
材料二:英德法美比较表2 项目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英 3 1 德 2 4 法 4 2 美 1 5
斐迪南大公 (1863—1914)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和巨 大的生产力应用于军事领域
新式武器能使战争突破了以往以陆地为主的限制, 扩大到海底和空中。新的交通手段和新的通讯工具 的出现,扩大了战争的规模。
有人说,一战是一次偶然的灾难,假如塞尔维亚民族 主义者不刺杀奥匈帝国皇储夫妇,一战就不会爆发。 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1)积极向外扩张,争夺世界殖民地。 (2)经济实力增强,导致英德矛盾激化。
英德矛盾的实质?
欧洲最终形成两大军 事集团对峙局面。
1907年
1904年 1882年
1879年
1892年
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 事集团对峙局面。
2、一战爆发的具体原因: 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 疯狂扩军备战。
小组探究1:一战前巴尔干半岛 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重庆黔江新华中学
庞春光
第一课 滑向世界性大战的深渊
【课程标准】
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 背景,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 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知识结构】
根源: 帝国主义国 家之间矛盾 三对 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法德 俄奥 英德
两大军 事集团
三国同盟:德、奥、意 三国协约:英、法、俄 背景 概况 影响
矛盾的根源和实质
结论一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是帝国主义之间矛盾的根源。 结论二 帝国主义国家矛盾实质是争夺殖民地和霸权。 结论三……
合作探究1:战争自古有之,人类社会 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
(1)20世纪初的世界已基本成为一个整体; (2)列强完成工业革命,帝国主义国家争夺 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激烈,形成同盟国和 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 (3)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生产力被应用于军 事,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
①战争爆发前,美德关系十分紧张 原因:②美与协约国接近,经济联系加强 ③德实施“无限制潜艇战”(直接) ④保证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归还
目的: 捞取战利品、夺取霸权
①增加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力量 影响:②影响了许多其他“中立”国家加入协 约国集团。
③使战局朝着有利于协约国方向发展
1918年战争局势怎样?
奥
巴尔干问题
俄
英德矛盾
材料:德国人向自己的一个邻国让出陆地,向另一个 让出海洋,而给自己留下一钱不值的天空,这样的时 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也要给自己一块光明之地、 一块阳光下的地盘。 思考: (1)材料反映德国要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2)为什么德国的外交政策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产 生了怎样的影响?
巴黎
2、大战的第二阶段(1915—1916 ) 1、东线:1915德奥 击溃俄国计划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