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企业高素质技术工人的培养策略

浅谈企业高素质技术工人的培养策略

浅谈企业高素质技术工人的培养策略
刘凤霞上海电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
【摘要】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

再先进的科研成果,没有技术工人纯熟的手艺,企业产品也很难有竞争力。

由于受到社会观念及教育理念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我国高素质技术工人有较大的供需缺口。

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是企业面临的十分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高素质技术工人培养策略
高素质技术工人指熟练掌握专门知识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

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操作性难题的人员。

工业部门将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称为高素质技术工人。

一、高素质技术工人短缺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制约着产业竞争力1.高素质技术工人匮乏制约企业产品质量的提升。

经过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但成为制造业强国还有很大距离。

据统计,我国制造业的人均生产率只有美国的1/25,德国的1/20,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每年由此造成的损失近2000亿元。

同样的产品由中国工人生产,质量会相差很多,由此可见,中国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升级缺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的支持,目前中国技术工人无论从数量上还是素质上都不能满足中国产业升级的需要。

我国科技转化率只有15%,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
贡献率只有29%,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80%的水平,其“瓶颈”就是技术工人的素质和数量跟不上,造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低下,产品质量不稳定,产品很难与国外品牌相匹配,其主要原因就是技术工人素质偏低。

2.绝对值充足,素质较差。

中国有世界上最丰富人力资源,众多的农村人力资源成为技术工人稳定而充足的来源。

从绝对数量上看,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出现其他发达国家的技术工人短缺的现象。

但劳动力市场上技术工人的错位需求说明,目前中国不缺乏普通的技术工人,缺乏的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

我国城镇企业现有1.4亿多名职工,其中技术工人约占一半,但在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60%,中级工占35%,高级工仅为5%,全国仅高级技工缺口即高达千万。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分析,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占35%,中级占50%,初级占15%。

越来越多的企业即使用高薪来吸引人才,也招不来符合要求的技术工人。

与此同时,我国技术工人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与飞速发展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层出不穷,被大量应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

企业岗位职责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技术向综合性发展,大量的新职业、新工种不断出现。

即使在传统行业,如钢铁冶金、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等领域,也在不断使用新的技术技能。

只有依靠高素质的技
术工人队伍,才能够将一流的设计和工艺,转变为一流的产品。

但由于我国技术工人队伍质与量方面的双重欠缺,使许多花重金引进购买的技术停留在图纸上、光盘中,或者只能生产出形似但质量存在很大差距的产品。

3.分布不合理。

从地区分布上看,存量上呈现出东部规模大,中西部偏小的状况。

以山东省与陕西省对比的数据为例。

2002年底,山东省全省持证高级工和技师占一线工人的比重达到6%以上,骨干企业和中型城市持证高级工达到10%左右。

而陕西省2003年底统计资料显示,高技能人才(包括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只有21.9万人,占技术工人的4.3%,与山东省相差1.7个百分点。

如果这种差距发展下去。

中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从年龄分布上看,中国在岗技术工人的年龄出现严重断层,高级技工的大龄化尤其突出。

国家统计局上海市调查队对全市60多家制造业完成的调查显示,目前上海的技术工人中22岁仅占3%,23~35岁的占40%左右。

36岁以下的高级技师一个没有。

而今后几年,中国国有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将会达到75000万人。

中国的技术工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机。

据共青团中央公布的一项报告显示,在全国8000万青年职工中,高级以上技能等级的比例极低,中级工仅占10%,其余近90%的为初级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国家统计局对2000多家国有企业抽样调查显示,企业技师、高级技师年龄偏高,46岁以上的占40%以上,青年技术工人严重
短缺。

随着老一代技术工人的逐渐退休。

许多企业原本就奇缺的技术工人后继乏人,在上海、武汉、太原等产业工人居多的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技师“断层”现象。

4.教育与市场脱节。

日本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12.33年,而中国为9.47年,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日本为28.3%,中国仅为7%,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率之所以高于中国,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员工队伍科技素质高,从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看,具备理解科学知识水平的美国工人为13.3%,中国为2.6%,具备理解科学影响水平的美国工人为26.4,中国为1.9%,具备科学素养水平的美国工人为6.9%,仅占0.1%。

中国职业教育对市场需求的反应较为缓慢,专业设置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同时,过分强调学历教育和对专业性职业教育投入资本的不足,是导致中国技术工人水平低、后备资源不足的主要原因。

二、对高素质技术工人的培养策略1.政府作用。

对人力资本投资优化人力资源结构,营造有利于技术工人成长的社会环境,宣传政府在培养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方面的各项优惠政策,形成有利于技术工人成长的舆论导向。

树立“技术工人是人才”的观念。

对技术工人的培养设定一个长远的规划,营造一个有利于技术工人个体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

使技术工人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自身价值得到体现。

坚持“用人所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打破只重文凭,不重技术的框框。

2.企业要加大对员工“技能性熟练”的培养力度。

“技能性熟练”的培养可以通过外部培训和内部培训去实现。

就企业而言更应重视企业内对员工的培训,通过工作岗位和部门调动来丰富员工的工作经验。

在不断完善高素质技术工人培训、考核、薪酬制度的同时也有效地激励了员工在技能方面的学习和提升,更有利于高素质技术工人的开发和培养。

从而确立企业内部培训体系,提升技术工人的基本能力,确保员工各种能力的均衡发展。

支持和鼓励员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并支持企业通过出国培训和引进国外先进培训资源等方式培养高素质技术工人。

员工经单位同意参加脱产或半脱产培训,单位按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参加培训人员的薪酬制度和激励办法。

特别是对于参加紧缺职业(工种)高级技能以上培训,获得相应职业资格的人员,企业可给予培训和鉴定补贴。

尤其是对掌握绝技绝招的偏才,在学历和基本理论方面是弱项,要重点从生产一线抽调出来进行专门的培训。

另外还要大力推行名师带徒制度,通过技术交流、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形式,促进员工岗位成才,调动技术工人积极性。

通过技能工作制考核技术工人。

以能力定工资,以贡献定报酬,提高员工特别是技术工人参与培训和工作的积极性。

同时更多地将收入与技术工人的能力、岗位所在价值、创造的业绩等因素联系起来,设置“关键岗位”、“专项技能”等津贴,以体现高级技工的价值。

设立专项奖金,奖励革新技能、研发新技术的技术工人,激励他们主动地学习和钻研技能,从而形成技
能导向型的学习氛围。

3.加强产学结合、校企结合,使高职教育具有针对性。

产学结合、校企结合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工人的有效途径。

走产学结合、校企结合的道路,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教育作用,使教育与当前的劳动力需求状况相结合,使学校教育出来的学生更符合社会、企业的要求。

从知识掌握到能力养成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可以达到此目标,也可以通过与企业联合来获得。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有利于人才培养更具导向性和针对性,特别是校企合作有利于共享弥补当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所必须的实训基地不足。

有利于充分利用企业的人才优势,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从业能力。

在现有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基础上,通过更新改造扩建,提升培养层次,支持一批水平高、规模大、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和高职院校建设高素质人才培训基地,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

148人力资源 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