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健康体检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自然转归

健康体检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自然转归

健康体检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自然转归李福玮王桂茹牛俊奇刘群(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体检中心,吉林长春130021)〔摘要〕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HBV )感染现状及HBeAg 发生自然血清转化的规律。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检测HBV 血清学标志物并进行相应流行病学分析,采用SAS 统计学分析软件。

结果(1)HBsAg 阳性率2003年为1.563%、2004年为2.561%、2005年为2.729%、2006年为2.746%、2007年为2.928%、2008年为2.353%、2009年为0.429%、2010年为2.296%,8年平均阳性率为2.103%。

(2)HBsAg 阳性人群年龄构成比<18岁为0.4%、18 50岁为70.6%、>50岁为29.0%;性别构成比男性为69.7%、女性为30.3%。

(3)HBeAg 自发血清转化率1.91%/年;HBeAg 自发转阴率2.79%/年。

结论①HBsAg 阳性率低于2006年我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1 59岁一般人群HBsAg 携带率为7.18%的结果。

②HBsAg 阳性者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并且主要集中于青壮年人群。

③HBeAg 自发血清转化率低于中华医学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更新版》中所述年发生率2% 15%的范围。

〔关键词〕健康体检;乙肝;HBsAg 阳性;HBeAg 血清转换;HBeAg 转阴〔中图分类号〕R57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202(2012)03-0492-03;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2.03.023通讯作者:刘群(1958-),女,主任护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区护理研究。

第一作者:李福玮(1986-),男,在读硕士,主要从事社区护理,肝病护理研究。

乙型肝炎病毒(HBV )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 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大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 ,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 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 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细胞癌(HCC )〔1,2〕。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 59岁一般人群HBsAg 携带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为0.96%〔3,4〕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显示,乙肝e 抗原(HBeAg )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 (PegIFN-α2a )治疗(87%为亚洲人)48w ,停药随访24w 时HBeAg 血清学转换率为32%〔5,6〕;停药随访48w 时HBeAg 血清学转换率达43%〔7〕。

但部分患者在非药物治疗的情况下也会发生HBeAg 血清学转换,研究表明自发性HBeAg 血清学转换主要出现在免疫清除期,年发生率约为2% 15%,其中年龄小于40岁、丙氨酸转氨酶(ALT )升高以及感染HBV 基因A 型和B 型者发生率较高〔8,9〕。

HBeAg 血清学转换后每年大约有0.5% 1.0%发生HBsAg 清除〔10〕。

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对1993 2010年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健康体检的HBV 感染人群的HBV 血清学标志物(包括HBsAg ,抗-HBs ,HBeAg ,抗-HBe ,抗-HBc 等)进行相应的流行病学分析。

HBsAg阳性4103人次;年龄11 90岁;其中<18岁15人次;18 50岁2895人次;>50岁1191人次(以上年龄均为受检时年龄,并非目前实际年龄)。

男性2860人次;女性1243人次。

其中做2次体检680人,3次591人,4次328人,5次192人,6次79人,7次47人,8次1人。

1.2研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 血清学标志物,试剂盒为科华乙肝两对半试剂盒,分析仪为te-can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仪。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AS8.0统计学分析软件。

2结果HBsAg阳性率及分布趋势见表1。

HBsAg阳性人群年龄构成比及性别分布,见表2。

HBeAg自发血清转化率1.91%/年;HBeAg自发转阴率2.79%/年。

1年、2年、3年、4年HBeAg转阴及血清转化情况见表3 表7。

2003 2009年HBeAg转阴1例(12.05%),HBeAg血清转化0例;2004 2010年HBeAg转阴2例(5.13%),HBeAg血清转化0例。

而2003 2010年HBeAg转阴1例(100%),HBeAg血清转化0例。

表12003 2010年HBsAg阳性率分布〔n(%)〕时间(年)HBsAg阳性(n)总人数(n)HBsAg阳性率(%)2003191216 1.563200429411480 2.561200541615244 2.729200657921085 2.746200784028689 2.928200871230262 2.3532009174405820.4292010106946558 2.296合计4103195116 2.103表24103人次HBsAg阳性人群年龄及性别分布项目人次构成比(%)年龄(岁)<18150.418 50289570.6>50119129.0性别男286069.7女124330.32例年龄数据缺失,不计入总数表31年HBeAg转阴及HBeAg血清转化分布〔n(%)〕时间(年)总人数(n)HBeAg转阴HBeAg血清转化2003 2004121(8.33)0(0)2004 2005841(1.19)0(0)2005 20061313(2.29)1(0.76)2006 20071764(2.27)4(2.27)2007 20082087(3.37)6(2.88)2008 2009363(8.33)2(5.56)2009 2010330(0)0(0)合计68019(2.79)13(1.91)表42年HBeAg转阴及HBeAg血清转化分布〔n(%)〕时间(年)总人数(n)HBeAg转阴HBeAg血清转化2003 2005141(7.14)1(7.14)2004 2006882(2.27)1(1.14)2005 20071436(4.20)5(3.50)2006 20081731(0.58)0(0)2007 2009404(10.00)1(2.50)2008 20101335(3.76)3(2.26)合计59119(3.21)11(1.86)表55年HBeAg转阴及HBeAg血清转化分布〔n(%)〕时间(年)总人数(n)HBeAg转阴HBeAg血清转化2003 2006141(7.14)0(0)2004 2007853(3.53)2(2.35)2005 20081083(2.78)2(1.85)2006 2009283(10.71)2(7.14)2007 2010935(5.38)4(4.30)合计32815(4.57)10(3.05)表64年HBeAg转阴及HBeAg血清转化分布〔n(%)〕时间(年)总人数(n)HBeAg转阴HBeAg血清转化2003 2007101(10.00)0(0)2004 2008753(4.00)1(1.33)2005 2009304(13.33)1(3.33)2006 2010772(2.30)1(1.30)合计19210(5.21)3(1.56)表75年HBeAg转阴及HBeAg血清转化分布〔n(%)〕时间(年)总人数(n)HBeAg转阴HBeAg血清转化2003 2008130(0)0(0)2004 2009150(0)0(0)2005 2010511(1.96)0(0)合计791(1.27)0(0)3讨论HBsAg阳性率低于2006年我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1 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的结果;2003年的研究例数较少,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倚。

从总体来看,2004 2007年HBsAg阳性率相对稳定的处在较高水平,2008 2010年HBsAg阳性率有较明显的降低,可能与国家实行乙肝疫苗政策、当地卫生条件改善,卫生政策完善与个人预防保健意识增强有关。

HBsAg阳性者主要集中于青壮年人群。

<18岁人群构成比低与我国1992年开始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管理、2002年开始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有关。

由于体检人群多为成年人群,18岁以下人群数据明显不足,可能会导致此年龄段构成比低于实际值。

>50岁人群构成比较青壮年人群降低,可能与老年人体质下降肝炎恶化导致死亡有关。

HBsAg阳性者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可能与男女体质差异及生活方式不同有关,确切的相关因素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HBeAg自发血清转化率低于中华医学会《慢性乙型肝炎防·394·李福玮等健康体检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自然转归第3期治指南2010年更新版》中所述年发生率2% 15%的范围。

不同人种、地域的差异较大,此结论具有人群、地域的独特性。

总之,需要政府与卫生部门继续加强对疾病的预防与控制,需要提高人群对乙肝疫苗接种的认识,特别是成年人群。

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投入到预防和疾病治疗的研究中,同时对疾病人群加强随访;需要公共卫生人员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积极进行预防接种,指导患病人群主动接受疾病治疗。

4参考文献1Ganem D ,Prince AM.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natural history and clin-ical consequences〔J 〕.N Engl J Med ,2004;350(11):1118-29.2Organization WH ,Hepatitis B.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act Sheet 204dex.(Revised October 2000)〔EB /OL 〕.WHO Web site.http ://www.who.int /mediacentre /factsheets /fs204/en /in html.3Liang X ,Bi S ,Yang W ,et al .Epidemiological serosurvey of hepatitis B in China-declining HBV prevalence due to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J 〕.Vaccine ,2009;27(47):6550-7.4Liang X ,Bi S ,Yang W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impact of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among children born during 1992-2005in China 〔J 〕.J Infect Dis ,2009;200(1):39-47.5Tai DI ,Chen CH ,Chang TT ,et al .Eight-year nationwide survival analysis in relatives of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role of viral infec-tion 〔J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2;17(6):682-9.6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乙型肝炎疫苗儿童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试行)〔C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财政部.2002.7Piratvisuth T ,Lau G ,Chao YC ,et al .Sustained response to peginterferon alfa-2a (40kD )with or without lamivudine in Asian patients with HBeAg-positive and HBeAg-nega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J 〕.Hepatol Int ,2008;2(1):102-10.8Liaw YF.Natural history of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and long-term outcome under treatment 〔J 〕.Liver Int ,2009;29(1):100-7.9Liaw YF.Hepatitis flares and hepatitis B e antigen seroconversion :impli-cation in anti-hepatitis B virus therapy 〔J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3;18(3):246-52.10Chu CM ,Hung SJ ,Lin J ,et al .Natural history of hepatitis B e antigen to antibody seroconversion in patients with normal serum aminotransferase levels 〔J 〕.Am J Med ,2004;116(12):829-34.〔2011-04-25收稿2011-08-05修回〕(编辑袁左鸣/徐杰)脑心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疗效刘婷婷(遵义医院神经内科,贵州遵义563003)〔摘要〕目的分析脑心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治疗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