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品市场走势————————————————————————————————作者:————————————————————————————————日期:国际商品市场走势一、2009年以来国际商品市场表现2009年以来,世界经济逐渐止跌企稳,国际商品市场需求回暖。
以油价为风向标的国际初级商品价格在一季度稳定后,自二季度开始迅速反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编制的以美元计价的初级商品价格指数显示,2009年9月底的国际市场初级商品价格综合指数比上年末上涨28.0%,各大类商品价格指数均有10%以上的涨幅,其中食品饮料类上涨11.2%,工业用农业原材料上涨14.3%,金属上涨30.4%,能源上涨35.6%,但仍大幅低于金融危机爆发前的高位。
另有少数产品的价格接近甚至恢复到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其中黄金价格已突破每盎司1000美元,创历史新高。
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呈现涨势,反映了市场对世界经济特别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复苏及增长潜力的良好预期。
一年来,为刺激经济增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加快了基础设施和重大投资项目建设,保持了远好于发达国家的产出和贸易增长,成为拉动世界经济走出急剧下滑、恢复市场景气的重要力量。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对初级产品的需求增长更快,尽管经济规模在全球总量中尚不足1/3,但对石油、金属等资源商品的需求占世界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
此外,各国大幅降低利率水平和实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加上美元等货币汇率大幅贬值,也助推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表1 新兴市场对资源商品的需求增长更快市场份额(%)2002-2008年平均增长率(%)新兴市场全球1993年2002年2008年石油24.8 10.8 43.1 45.8 51.8铝88.8 48.4 32.4 42.8 59.2铜53.0 21.4 35.2 49.3 61.7小麦7.7 7.8 76.9 70.5 70.7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世界经济展望》,2009年10月。
二、近期影响国际商品市场变化的因素当前,国际商品市场仍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
世界经济复苏的程度和速度、各主要经济体刺激政策退出的时机、节奏和力度等,将对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商品市场的变化产生重大影响。
此外,美元走势、主要商品的供需状况也将影响到市场价格的波动。
总体看,2009年后几个月至2010年,国际商品价格将在目前水平上继续上行,但涨幅相对有限,且短期会有较大波动。
今后一段时间,影响国际商品市场变化的主要因素有:1.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
未来商品价格进一步上升的支撑力大小主要取决于世界经济复苏的时间和强度,而新兴经济体的表现尤其重要。
目前,以石油、铜为代表的商品期货价格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2009年后几个月及2010年世界经济的良好预期。
考虑到目前多种商品的库存水平仍较高、富余产能较大,若世界经济复苏出现波动、未能达到预期水平,则商品价格有可能出现大幅震荡。
2.各国采取的刺激政策将逐步退出。
宽松的货币供应导致大量资金涌入商品市场,成为推动2009年以来商品价格大幅回升的原因之一。
随着世界经济逐步走向复苏,通货膨胀压力增大,部分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有收紧倾向。
未来各国经济政策在保增长和控通胀之间的转换,将对进入商品市场的资金流向和流量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引发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
3.美元走势对商品市场价格影响明显。
近年来,黄金、石油、有色金属、农产品等商品期货因美元持续疲软而具有了越来越强的金融属性,成为重要的保值避险工具,价格抬升,波动加剧。
目前美元地位虽有削弱,但仍是国际商品市场的主要计价货币,同时美元走软使商品套期保值的作用增大,商品价格与美元汇率越来越多地表现出负相关。
鉴于美国财政赤字庞大,低利率近期将维持不变,经济刺激计划也将延续一段时间,中短期内美元弱势格局预计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商品价格将保持在较高水平。
4.产能过剩和贸易保护主义抑制价格水平过快上涨。
经济衰退造成市场萎缩,全球贸易规模大幅缩减,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保护对象已由生产资料扩散至生活资料,出口国通过外部市场消化其庞大生产能力的难度加大。
产能严重过剩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相叠加,国际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从大宗商品、资本货物到耐用消费品的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
表2 2006-2010年国际商品价格走势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综合指数146.5 176.9 200.0 148.7 156.0 食品饮料127.8 167.3 216.5 172.8 176.2饮料133.7 153.1 181.8 172.3 159.4粮食133.4 180.6 233.2 171.1 177.8油籽116.5 170.6 233.4 183.7 191.8糖117.8 80.1 101.9 128.0 139.2工业原材169.9 189.0 179.4 117.3 132.3料200.9 222.3 202.0 125.0 138.3 有色金属纤维80.4 95.0 97.2 84.4 94.4橡胶226.6 242.4 282.2 170.3 217.6原油293.1 325.9 437.8 264.5 291.4注:英国经济学家智库(EIU)商品价格指数,以美元计价,1990=100,食品饮料占55.6%权重,工业原材料占44.4%权重。
资料来源:EIU,世界商品预测,2009年7月和8月。
三、主要商品市场发展前景农产品农产品价格经历2008年下半年大幅下滑后,2009年上半年低位运行,二季度开始总体呈现温和上行,但仍低于2008年同期水平。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编制的食品价格指数FFPI显示,2009年1-9月综合指数上涨7.1%,其中粮谷由于饲料需求及包括生物能源在内的工业需求增长趋缓,主要作物因良好的天气和耕种面积扩大而保持高产,供需矛盾缓和,价格下跌9.5%,奶、油、糖则分别上涨1.4%、18.4%和95.3%。
但综合指数仍比上年同期下跌17.2%,除糖外,各分类指数同比降幅均在10%以上。
至9月末,小麦、玉米、大豆、大米价格分别比年初下跌了26.4%、19.0%、4.5%和8.4%。
展望2009年四季度至2010年,世界粮食价格上涨总体上将受到一定抑制。
小麦主产地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均丰产在望,2008/09年度产量估计为6.67亿吨,仅略低于上年的创记录水平,09/10年度产量仍可达较高水平的6.64亿吨,全球小麦供应充足,连续两年产大于需,库存增加,市场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处于相对弱市。
据美国农业部预计,2008/09年度全球玉米产量和用量分别为7.89亿吨和7.75亿吨,2009/10年度将达到7.94亿吨和7.99亿吨,供需形势又现紧张,价格将受到支撑。
随着泰国、越南等主产区主季稻收获在即,全球大米市场供应改善,大米价格将维持弱势运行态势,尽管泰国和越南通过制定政府收购价、增加仓储空间等措施以保护米价和稻农利益,但近期大米价格继续回落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中长期看,农产品价格总体上将保持上涨态势。
人口增长、收入及生活水平提高,使全球对粮食及其加工品的需求呈相对刚性增长,供需将呈偏紧平衡状态。
原油等能源价格上涨,推高燃料、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提高农产品生产成本,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
同时,能源价格上涨将刺激生物能源快速发展,增加对种植能源作物的土地需求,影响粮食扩大生产和供应,也将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
原油总体而言,国际石油市场一直处于偏紧的供需平衡状态。
尽管世界经济衰退,石油需求显著下降,国际油价从2008年的147.27美元/桶高点暴跌,于2009年2月12日达到33.98美元/桶的低点,但很快因经济企稳而强劲反弹,2009年二季度涨幅达41%,为1990年以来最大的季度涨幅。
需求方面,据美国能源情报署预计,2009年四季度全球日均原油需求量将比上年同期小幅增长0.3%,增量主要来自新兴市场国家,全年日均原油需求为8367万桶,较上年下降2%,2010年有望增长1.1%。
国际能源署(IEA)预计,2009年全球日均原油需求比上年减少1.2%,但先后3次调高了对2010年的需求预测数字。
供应方面,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由于需求疲弱和价格大幅下挫,OPEC累计削减280万桶/日的生产配额,非OPEC产油国也收缩生产。
近期油价迅速反弹,非OPEC 产油国的生产有所恢复,OPEC也存在增产的可能性。
同时,随着全球经济形势好转、市场需求复苏,对石油资源的争夺将再度激烈,地缘政治、产油国的投资政策、美元汇率等都将对油价产生重要影响,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国际原油价格将维持在60-90美元/桶的水平。
有色金属有色金属价格在2009年二季度的迅速攀升主要受供需两方面因素影响。
供应方面,2008年下半年的价格暴跌导致一批生产成本较高的矿山和冶炼厂关闭或停产,至2009年一季度,主要有色金属的产量均显著下降,铝、锌、锡的降幅均达到10%以上。
国际铜业研究小组(ICSG)报告显示,2009年1-6月全球铜矿山产能利用率79.7%,冶炼产能利用率更低至76.9%,分别比上年同期低1个和4.3个百分点。
需求方面,2009年二季度以来,世界经济停止大幅下滑并逐步企稳,工业生产和投资也开始回暖,带动对有色金属的需求。
受此影响,前三季度伦敦金属交易所铜价比年初上涨了近一倍,涨幅达94.3%,其他有色金属价格也出现不同程度上涨,部分停工或关闭的产能正重新恢复,市场供应将明显回升。
随着有色金属供求关系的变化,预计未来一段时期铜等有色金属价格将震荡上行,但上涨空间相对有限。
纺织纤维及成品2009年全球纤维及纺织服装市场受到经济衰退严重冲击,市场收缩严重。
随着世界经济企稳复苏,纺织服装市场将逐步走出低迷状态,并带动棉花市场率先改善。
国际市场棉花价格今年二季度开始大幅反弹,7月份以来Cotlook指数一直在60美分/磅以上水平波动,预计2009/10年度,全球棉花产量2287万吨,消费量将达2455万吨,虽未恢复至危机前的水平,但受供给不足影响,棉花库存将继续下降,棉价有望保持坚挺。
2009年合成纤维各品种产量将普遍下降,但随着市场环境好转,企业开工率上升,2010年产量将有较大增长。
预计2009年占全球人造纤维市场近一半份额的涤纶短纤和长丝产量将分别下降3%和1%,2010年则双双增长10%。
其他如聚酰胺、丙烯酸、纤维素等人造纤维产量也将在2009年不同幅度下降后于2010年有较大增长。
但由于纺织原料成本上升,消费需求增长缓慢,纺织服装生产和出口的利润空间将继续受压。
化工及医药产品随着世界经济逐步企稳,全球化学工业亦步入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