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质遗传
A、 ①②
√C、 ①④
B、 ③④ D、 ②③
植物甲的核基因为AA,质基因为r;植物乙的
核基因为aa,质基因为R。若将甲(母本)×乙
称为正交,乙(母本)×甲称为反交,则F1的 基因型是
√A.正交F1为Aa(r),反交F1为Aa(R)
B.正交F1为AA(r),反交F1为aa(R) C.正交F1为Aa(R),反交F1为Aa(r) D.正交F1为AA(R),反交F1为aa(r)
√B.受精卵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 C.精子细胞中没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D.受精卵的遗传物质全部来自于母本
在遗传家系图中若出现“母病儿女必病” 的情况,则初步判断为细胞质遗传。
母系遗传是“女性传女性”吗?
如果以花斑的枝条作为母本,子代除了 花斑植株,还出现绿色植株和白色植株, 这是否与细胞质遗传的母系遗传相违背?
卵原细胞类型 卵细胞类型 后代植株类型
减数 分裂
花
斑
减数 分裂
枝Leabharlann 条 减数分裂具有两种质体的 卵原细胞进行减 数分裂时,质基 因如何分配? 质基因随机地、 不均等地分配
花斑枝条产生 3 种 没有 一定比例的卵细胞
卵原细胞类型 卵细胞类型
减数 分裂
后代植株类型
受精 发育
绿色植株
花
斑
减数
枝
分裂
条
受精后有 丝分裂产
人类神经性肌肉衰弱症是线粒体基因控制的遗传 病,如右图所示的遗传图谱中, 若Ⅰ—1号为患 者(Ⅱ一3表现正常),图中患此病的个体是
A、Ⅱ4、Ⅱ5、Ⅲ7
B、Ⅱ5、Ⅲ7、Ⅲ8
√C、Ⅱ4、Ⅱ5、Ⅲ8 D、Ⅱ4、Ⅲ7、Ⅲ8
人的线粒体基因突变所致疾病的遗传特点是 A.基因控制,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男性
和女性中均可表现
5、若知道某些基因(正常或不正常)位于 叶绿体、线粒体或细菌和酵母菌质粒上, 则这些基因的遗传属于细胞质遗传。
6、把两种微生物的细胞核互换后,若发现其 性状并未改变,则可判断为细胞质遗传。 反之判断为细胞核遗传。
7、由核移植实验的结果判断: 把生物A的细胞核植入除去细胞核的生物B 的体细胞或卵细胞中,若得到的重组细胞 (或由这个重组细胞发育成的个体)表现为
二、母性影响的特点
下一代表现型受上一代母体基因的影响
三、母性影响的遗传实例
椎实螺的外壳旋转方向的遗传 椎实螺是一种♀、♂同体的
软体动物,每一个体能同时产 生卵子和精子,但一般通过异体受精进行繁殖。
∴椎实螺即可进行异体杂交、又可单独进行个 体的自体受精。
椎实螺外壳的旋转方向有左旋和右旋之分,属 于一对相对性状。
质体≠质粒≠基粒
♀ 绿色 P DD
白色 dd
♀白色
dd
绿色 DD
配子 D
d
d
D
F1
Dd
Dd
绿色
白色
1、无论正交、反交,后代核基因组成 相同 。
2、后代的质基因组成因正交或反交而 不同 。
完全由母本决定。因为受精卵中的质基因
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从而体现 母系 遗传
细胞质遗传表现为母系遗传的主要原因是 A.精子细胞质中不含有遗传物质
1、母性影响的实质——母性影响是细胞核基因控 制性状的独特表现,不属于细胞质遗传,子代表 现型由母本(体)基因型决定。 2、可能机制—母体为子代胚胎发育早期(性状发 育的决定期)提供物质,决定子代性状的发育。
六、母性影响与细胞质遗传的异同
1、相同点:正反交结果不一致
2、不同点
细胞质性状的遗传表型是稳定的,受细 胞质基因控制。母性影响的性状受核基因 控制,有持久性的,也有短暂性的。后代 会发生性状分离。
生三种细 花斑植株
胞,发育
减数 分裂
受精 白色植株
发育
1、什么情况下细胞质遗传会出现性状分离? 2、细胞质遗传出现的性状分离为什么没有一定的分离比?
花斑紫茉莉为什么会有三种枝条?
受精卵
绿色枝条
白色枝条
花斑枝条
不管是减数分裂还是有丝分裂,质基因都是 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子细胞中去。
花斑紫茉莉一定会有三种枝条?
椎 实 螺 正 反 交 ,F1旋转方向都与各自母本相似,即 右旋或左旋,F2却都为右旋,F3才出现右旋和左旋 的分离。
正交
反交
♀(右旋)SS×♂(左旋)ss ♀(左旋)ss×♂(右旋)SS
↓异体受精
↓异体受精
F1 全部为右旋(Ss) ↓自体受精
全为左旋(Ss) ↓自体受精
F2 1SS:2Ss:1ss(均右旋) 1SS:2Ss:1ss(均右旋)
受精卵
绿色枝条 白色枝条
绿色枝条 白色枝条 想想花斑紫茉莉的其他可能类型
疑误辨析:
以花斑紫茉莉作为母本时,子代除了花斑 植株,还出现绿色植株和白色植株,这并 不与细胞质遗传的母系遗传相违背。因为 这种条件下,后代到底表现为何种性状, 完全取决于母本产生的卵细胞类型,而与 父本没有关系。
归纳总结: 一、细胞核遗传 1、不管正交、反交,子代都表现为显性性
↓↓↓
↓↓↓
F3 右旋 右旋 左旋 (SS)(分离)(ss)
右旋 右旋 左旋 (SS)(分离)(ss)
结果 3 ∶ 1
Ⅰ、正反交结果不同
3 ∶1
Ⅱ、F3才发生性状分离,比孟德尔遗传的分离
世代晚一个世代。
如果试验只进行到F1,很可能被误认为细胞质遗传
原因:
椎实螺外壳旋转方向是由受精卵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裂时 纺锤体分裂方向决定的,并由受精前的母体基因型决定
注意:1、花的形状和颜色由细胞核基因控制 2、植物果皮、种皮的颜色(口味)虽 然表现为母本性状,但却属于细胞核 基因控制的遗传。
二 母性影响
一、母性影响的概念
母性影响又称为母性效应(前定作用或延迟遗传): 是指子代某一性状的表现由母体的核基因型或积累在 卵子中的核基因产物所决定,而不受本身基因型的支 配,从而导致子代表型与母本表型相同的现象。 ★ 母性影响不属于胞质遗传范畴,有一定相似性
归纳总结: 一、细胞核遗传
1、不管正交、反交,子代都表现为显性性 状,与母本无关。
2、若出现性状分离,一定具有一定的分离比
二、细胞质遗传
1、子代性状因正交或反交而不同(由母本决 定)表现为母系遗传。
2、若出现性状分离,不会出现一定的分离比
同样是基因控制的性状,为什么细胞质遗传 和细胞核遗传表现出如此明显的区别呢? 根本原因是:
右旋──受精卵纺锤体向中线右侧分裂; 左旋──受精卵纺锤体向中线左侧分裂。 ∴母体基因型 受精卵纺锤体分裂方向 椎实螺外 壳旋转方向。
四、母性影响的类型 1、短暂性的母性影响:只影响子代个体的幼龄期。 如面粉蛾的眼色遗传。 2、持久性的母性影响:影响子代个体终身。 如锥实螺螺壳旋转方向遗传。
五、母性影响的实质及可能机制
的遗传规律
〈细胞质遗传〉解题的规律方法
一、解决此类问题的突破点:
1、原核生物(无性生殖)不会有细胞核 遗传, 故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2、杂交后代若无有规律的分离比,则可判断 为细胞质遗传.
3、正交、反交都表现为母本性状则可 判断为细胞质遗传。
4、在遗传家系图中若出现“母病儿女必病” 的情况,则判断为细胞质遗传。
生物B的性状,则可判断为 细胞质 遗传; 若表现为生物A的性状,则判断为 核 遗传;
若同时表现为生物A和生物B的性状,则可以
判断为 细胞质遗传和细胞核遗传 。
若控制叶片、 叶柄、茎颜色
质基因在 叶绿体上
细胞质 基因
若控制根或人 动物某一性状
质基因在 线粒体上
若不指明部位 和控制的性状
质基因在 叶绿体或 线粒体上
状,与母本无关。 2、若出现性状分离,一定具有一定的分离比
二、细胞质遗传
1、子代性状因正交或反交而不同(由母本决 定)表现为母系遗传。
2、若出现性状分离,不会出现一定的分离比
练习
甲性状和乙性状为细胞质遗传。下
列四种组合中能说明这一结论的
①♀甲×♂乙 → F1呈甲性状 ②♀甲×♂乙 → F1呈乙性状 ③♀乙×♂甲 → F1呈甲性状 ④♀乙×♂甲 → F1呈乙性状
控制豌豆植株高度的的基因属于 细胞核基因(核基因)
控制花斑紫茉莉枝条颜色的基因属于 细胞质基因 (质基因)
DD
dd
存在位置
存在方式
核基因
细胞核的 染色体上
与蛋白质结合, 在染色体上呈 直线排列
质基因 细胞质的叶绿 体、线粒体上
不与蛋白质结合 呈双链、环状等 形状单独存在
下列哪一项不是核基因和质基因的共同特点 A、有遗传效应的DAN片段
二、 雄性不育的类别及其遗传特点 (一)核不育型
★核雄性不育性简称核不育性,由核内基因所决 定的雄性不育类型
★多数核不育性受一对隐性基因(ms)控制,纯 合体(msms)表现为雄性不育,这种不育性 能为相对显性基因(Ms)所恢复
★亦有显性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
杂合体(Msms)后代呈简单的孟德尔式分离 msms×MsMs
√B、都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C、都是成对存在的,都具控制相对性状的 基因 D、基因的表达会受环境影响
正因为质基因不是成对存在的,所以质基因 只能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子细胞中去。
绿色枝条叶肉细胞:只含叶绿体
花 斑 白色枝条叶肉细胞:只含白色体 植 株
花斑枝条叶肉细胞:含三种细胞
质体主要分为叶绿体和白色体
√B.基因控制,但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男性和女性中均可表现 C.突变的基因属于细胞质遗传,不遵循孟德尔 遗传定律,只在女性中表现 D.突变的基因属于细胞质遗传,后代一定不 出现性状分离
将具有条斑病叶水稻的花粉授在正常叶水稻 的柱头上,得到的子代水稻全部为正常叶, 倘若将正常叶水稻的花粉授到条斑叶水稻的 柱头上,得到的子代水稻全部为条斑叶,控 制这一性状的基因最可能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