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灾难应急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灾难应急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灾难应急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摘要]灾难性事件作为突发性新闻,其社会关注度极高,也是各家媒体竞相报道的重点。灾难报道极易对受害人及相关人员造成伤害和二次伤害,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此,灾难新闻的报道应该“以人为本”,体现出应有的人文关怀。透过近期南方冻雨和98年特大洪水报道的对比即可看出媒体通过人文关怀才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通过转变观念等多种措施,相信我国灾难报道会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灾难 灾难新闻 人文关怀

[正文]

灾难是指由某种不可控制、难以预料的破坏性因素引起的、突然的或在较短时间内发生的、超越本地区防灾力量所能解决的大量人员财产损毁的现象。用“多灾多难”形容中国一点也不过分。笔者查到一个1993年的资料,“自1949以来,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5”。灾难一直离我们很近。

如今灾难性事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媒体在此类事件的报道中通常都会派出精兵强将,争分夺秒“抢新闻”。灾难新闻不同于其他的新闻体裁,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以及挑战:第一大挑战即信息高度“碎片化”,每个记者看到的都是自己眼前的一点东西,无法做持续的观察;更严重的挑战是记者面临的恶劣的工作环境;第三大挑战即灾难时期的宣传禁令比往日更多,宣传部门恨不得连下12道金牌,召回记者,此时的新闻报道有许多人为设置的禁区。所以说灾难报道非常不易,发出有深度、有内涵的灾难报道更加不易。

一、灾难新闻采写要求、报道方式的特殊性

灾难新闻具有其鲜明的特点:首先,灾难新闻具有突发性,灾难大多突如其来,需要记者呼之即来。其次,灾难新闻具有严肃性和客观性,灾难本身具有悲惨性,灾难新闻则应起到传播灾情、争取救援的重要作用,人命关天,必须客观、真实、准确,马虎不得。灾难新闻还有科学性的要求,灾难发生后,媒体必须通过报道澄清人们认识上的愚昧和麻痹,力戒迷信等非科学色彩,通过对专家的采访,寻找灾难原因,警醒人们预防灾难的再次发生。

由于灾难事件的特殊性,决定了灾难新闻报道方式也具其特殊性。灾难性事件带给人们是悲痛、恐慌、焦虑、不安,而灾难新闻的任务是在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唤起各方关注,尽量减轻灾害损失,并转变受众的消极情绪,使他们的悲痛得到抚慰,恐慌得到缓减。这就要求我们在灾难事件新闻报道中要“以人为本”,关注弱者的生存状态,维护被采访对象和受害者的尊严。从这一个角度上讲,灾难新闻的报道方法不仅关系到灾难信息的传播效果,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灾难事件主体的精神状态,有时甚至会改变事件的走向。对于灾难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以及图片的运用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而“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则是所有原则中的第一原则。

重视人文关怀是灾难报道的重中之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倡的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

“以人为本”,简而言之就是要关注灾难事件中的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维护和尊重被采访者的权益和尊严,从精神和心理层面将灾难对当事人的危害降到最低。灾难报道不仅是展示灾难,而是使报道影响人们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做出努力。这些年,新闻媒体开始提出“以人为本”,其实这和西方媒体所提倡的“新闻人文主义关怀”是一个道理。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指出,人文主义的“两个核心”,一是人文主义以人和人的经验为关注对象;二是人文主义尊重人的尊严。因此,灾难新闻采写中应强调“人文主义”关怀,强调对人的精神层面、心理层面、生存状态的关注,倡导社会公平,维护每个人的尊严。

三、从西南冻雨报道和98年特大洪水报道对比看我国灾难报道变化

当代中国灾难报道经历了由“党本位”到“事本位”再到追求“以人为本”的过渡。

从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以前的灾难新闻报道模式,笔者同意有关学者概括出的“党本位”的单向度闭合报道模式。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出于维护新生政权的需要,加上“左”的思想影响和“报喜不报忧”的思维定势,灾难新闻报道长期处于自上而下的严密控制状态。这一时期的新闻报道着力强调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与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党中央和毛主席的亲切关怀+国家调动人力物力抗震救灾+灾区群众不畏艰难与灾难斗争+英雄典型救灾成绩突出”是当时高度政治化的灾难报道的框架。

进入80年代,灾难新闻报道逐渐发生变化,由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曾经作为“禁区”“雷区”的灾难新闻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解放。1998年长江流域在经历了冬春多雨和6月梅雨季节之后,7月下旬迎来了历史上少见的高强度“二度梅”,8月份,长江上游的强降雨进一步加剧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长江水位迅速上涨,出现全流域洪水,九江等地多处决堤,中国大地经历了一场不寻常的洪水考验。通过查阅当年新闻报道我们不难发现,抗洪抢险过程中,从中央媒体到各个地方,大家的视线集中在:1、此次洪水的严峻性;2、洪水带来的严重损失;3、各地干群和武警官兵鏖战洪水、死保家园的斗争。突出表现在给我们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自然灾难面前,国家的迅速反应,人民群众和人民军队不畏困难的斗争精神。在全景式的报道洪灾和抗洪斗争基础上,灾后,大家才认真分析了98特大洪水形成的原因,冷静客观的认识到长江流域日益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及乱砍滥伐、围湖造田、乱占河道带来的严重后果,充满思辨色彩,发人深省,令人震撼。灾难报道客观性加强;及时性增强;报道的深度和理性增强。但是,仍然没有冲破传统的价值观念和守旧的新闻报道机制的制约,媒体面对灾难依然持谨慎保守的心态,满足于告知信息,对于生命的轻视和冷漠还相当明显,人文关怀还十分欠缺,导致报道模式化,报道视角、话语表达等方面的人性化操作空间还相当狭小。在此次报道中,各地媒体都没有将注意力集中于人民群众,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人民群众是如何抵抗,大家在灾后的生产生活如何恢复?面临哪些困难?这些都很少提及。此时的新闻媒体并不能抓住群众,想群众之所想。

2003年我国SARS疫情早起“禁报迟报”的严重后果终于使党和政府觉醒,确立了及时公开报道疫情的全新机制。2003年以来,灾难新闻报道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拓展,党的十七大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也促使媒体的人本精神和报道的人文关怀不断加强。媒体不仅重视对在灾难本身的报道,重视对救灾工作的报道,而且在报道中充当了关怀者的角色,关注受灾者的困境及精神状态,将人文关怀贯穿在灾难新闻报道之中。尤其是汶川地震报道,把当代中国的灾难新闻报道推向新的历史高度。近年来,极端恶劣天气频频光顾我国,今年西南冻雨灾害较为严重,通过对新闻媒体报道的整理,我们不难发现,对于灾难应急报道,我们已经不再走以往的老路。报道不局限于冻雨对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等方面带来的经济损失,地方各级政府开展的灾害应急处理,而更侧重于面对灾害带给公众更多的人文关怀,传播普世价值,为公众分析冻雨形成原因,传播防寒保暖知识,冻雨对生活带来的种种不便,许多媒体进行实时路况跟踪报道,为群众的出行保驾护航。新闻媒体是社会信息传播者,各级政府是群众利益的捍卫者,面对灾害进行救助是政府的职责,而媒体应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多为群众考虑,拉近媒体与群众的距离,这也是我国灾害应急报道人文关怀的一个表现,更是媒体的成功之处。

四、灾难新闻在人文关怀方面的问题

虽然灾难报道中更加重视人文关怀,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各级新闻媒体的灾难报道往往侧重正面报道,少侧面报道;报道领导多于群众;关注群体多于个体,无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各级政府认为灾难事件是“给政府抹黑”,在这种思想主导下,部分媒体的灾难新闻报道偏离了新闻规律。即使见诸报端,灾难中的“主角”——死难者及其家属也只会是几个简单的数字。

就目前新闻媒体灾难新闻报道的现状,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报道媚俗化,关注领导,忽视弱者

灾难往往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灾难中的受害者是物质损失最惨重、精神创伤最严重的群体,他们也最需要关心和帮助。媒体必须真实地反映这种状态,唤起更多的关爱和救助。

但不少媒体在灾难新闻中只写事件,事件中人的思想、人的感受通常淹没在对事件经过的叙述和议论之中。各级领导的批示占据了报纸的主要版面,某某领导“亲临现场”“亲自指挥”等字眼充斥版面。

英雄教师谭千秋的爱人回到湖南大学时,一位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在电话采访时问到“当你抓着他的手的时候,你在想些什么?”心理刚刚恢复一点平静的她此刻又被该记者问的泣不成声。

2007年5月5日,山西蒲县发生一起煤矿瓦斯爆炸事故,28名矿工不幸遇难。事发后,多数报道都重点报道了事故原因、救援进展、官方批示和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理。灾难中遇难矿工及其家属的命运和他们面临的生活困境则很少有媒体报道。经历那么大的灾难、面对生离死别,却听不到遇难者家属的声音,这本身就是媒体的一种“人文关怀的缺失”。

2. 报道恐怖化,追求轰动,漠视生命

灾难报道局限于报道灾难,继而展示灾难,于是在各类报道特别是电视报道中,倒塌的房屋、扭曲的公路、鲜血淋漓的伤员等刺激性画面充斥荧屏或版面,更有一些媒体将一个个被砸的面目全非的逝者,甚至是残肢断臂等惨不忍睹的镜头和照片“直击”受众的眼球。2004年9月1日,俄罗斯北奥塞梯别斯兰的一所学校遭一帮武装分子袭击,400多名师生被劫持为人质,后来俄安全部队采取强攻,恐怖分子引爆炸弹,导致338人死亡。全球各大媒体都做了详尽报道,在图片运用上,不少媒体为了吸引眼球,都采用了同一张图片,图片上是一名遇难学生被炸得已不完整的遗体。

从新闻角度看,这种处理或许可以给报纸带来短期的关注效应。但对于遇难者及其亲人而言,这无疑造成了“二次伤害”。虽然事出异国,但我们在这种新闻的处理上也应该考虑大多数读者的接受程度。9月2日,《三晋都市报》在天下版对这一新闻作了重点处理,在图片处理上,选用了营救过程中,特种部队队员怀抱哭泣赤裸男童的一张照片,既恰当地避免了过于渲染血腥场面,也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而9月6日,央视4套《今日关注》栏目在报道别斯兰人质事件时,滚动播出了有奖竞猜信息:“俄罗斯人质危机目前共造成多少人死亡?选项:A.402人;B.338人;C.322人;D.302人。”节目播出后,引起了观众的极大愤慨和上级领导的关注,后来央视对相关责任人作出惩处,在宣传例会上通报批评,《今日关注》两名制片人被免职,值班编辑被开除。

为了极力展现灾难奇闻与图景,于是,那些幸存者奄奄一息地从废墟里救出来,却被迫要面对镜头接受采访;更有甚者,在电视直播的画面里,废墟中发现了一位中年妇女和一个老大爷,一个救援人员挡住了摄像机镜头,现场女主持对他说“你让让好不好,我们先拍。”大家都说还是救人要紧,而主持人坚持说“只要五分钟就好。”此时,幸存者身体正上方正有一块残存的预制板,随时可能发生垮塌,救援人员要求先把它搬开再说,没想到主持人的回答竟然是“不用,保持那样别动!”

除此之外,当前的新闻媒体在灾难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还表现在侵犯当事人肖像权、隐私权等方面。

五、如何才能在灾难新闻中彰显人文关怀

随着通讯方式的革命性变革,灾难新闻的传播早已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而互联网的普及,对灾难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报道中对于挖掘人性的光辉、人性的弱点、彰显人的尊严性和人文关怀这一问题上提出了更高要求。

灾难爆发以后,新闻媒体的报道是受众所掌握信息的主要来源,引导着受众的心理,一些灾难性事件容易对社会的公共安全构成威胁,所以新闻媒体报道灾难,应更多的以人为本,宣扬灾难时刻的人间真情和人性光辉,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内媒体的报道可圈可点。央视打破常规,从地震当天起,24小时滚动播出来自灾区现场的报道。国内媒体的合力报道,使外界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了地震灾情,中国政府在灾后进行的积极有序的救援行动也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誉。在国内,则形成了“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的共识,使灾难性事件凸显出激发爱国情怀,凝聚民族精神的正面社会价值。

总结以往灾难新闻报道中的得失,对于“如何在灾难新闻中彰显人文关怀”,笔者总结为以下几点:

1. 转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

灾难在发生后就成为客观存在的事实,随着网络的普及,“捂”的办法已经不再凑效。如何转变观念,主动面对,积极实施救援是各级政府应该采取的态度,这也是灾难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的前提。

2. 把握采访时机,考虑被采访者的心理

对于死里逃生、历经劫难的人们,采访中如果不加注意,就很容易引发“二次伤害”。在地震报道中,一些摄影、摄像记者将刺眼的闪光灯闪向奄奄一息的人们;有的记者一遍又一遍地对死里逃生的人们进行冷血的追问,无异于“剥开一个承受着巨大命运灾难女性的伤口,把她血淋淋地展示在公众面前”。汶川大地震中的不少电视画面,对那些压在废墟下或在担架上赶往医院途中的幸存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