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其原生构造
二、沉积岩层的产状及其原生构造
1、面状构造的产状要素
走向:岩层与水平面的交线称走向线,走向线在水平坐标系中所指的方位 就是该岩层的走向,有两个数值。 倾向: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直线称(真)倾斜线,倾斜线下倾方向在水 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的方位就是该岩层的倾向。 倾角:岩层的倾斜线与它在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锐夹角就是该岩层的 (真)倾角。 视倾斜线:在岩层层面上与走向线斜交的直线叫该岩层的视倾斜线。 视倾角:视倾斜线与其中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锐夹角称之为该岩层的视 倾角。视倾角总是小于真倾角。侧伏向与侧伏角
地形 等高 线
高线 等 形 地 线 界 岩层
线 界 岩层
界线 层 岩
二、沉积岩层的产状及其原生构造
7、地层接触关系
第三课
劈理与线理
三、劈理与线理
1、透入性构造和非透入性构造
透入性构造 均匀地弥漫于地质体中的构造,反映地质体作为一个整体, 也均匀地发生了变形。 非透入性构造 以一种不连续面分散于地质体中,变形仅发生在不连续面 及其附近,将均匀连续的地质体分成若干部分,所以又称为“分划性”构 造。 2、劈理
四、褶皱的几何分析
4、兰姆赛的褶皱几何分类
兰姆赛的三类五型褶皱 Ⅰ类: •ⅠA 顶薄,等倾斜线强烈向内收敛,不等长 •ⅠB 等厚,等倾斜线向内弧收敛,等长 •ⅠC 顶厚,等倾斜线向内弧轻微收敛,不等长 Ⅱ类:等倾斜线平行且相等,曲率相等,相似褶皱 Ⅲ类:等倾斜线向外领、内撒开、倒扇形、顶厚褶皱
5、柔流褶皱作用
柔流褶皱作用:具有高韧性和低粘度的岩石,在固态流变 条件下,呈类似于粘性流体的粘滞性流动作用。这种作用 产生的褶皱为柔流褶皱,形态十分复杂,很不规则,即不 顺层流动,也没有固定流动方向。
第六课
节 理
六、节理
1、节理的力学性质分类
节理是岩石中的裂隙,是没有明显位移的破裂,是地壳上部岩石中发育的 最广泛的一种构造。
5、倾斜岩层“V”字形法则
倾斜岩层露头界线复杂,表现为与地形等高线交切关系,并显示出一定 的规律性,即在经过山脊和河谷时,均呈“V”字形态展布即“V”字形 法则。
6、倾斜岩层“V”字形法则三种情况
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在山脊 处“V”字形尖端指向山下,在沟谷 处“V”字形尖端指向上游。
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大于地面坡角时,在山脊处 “V”字形尖端指向山上,沟谷处“V”字形尖端指向下游。
劈理 是岩石变形时,一种由潜在分裂面将岩石按一定方向分割成平行密 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次生面状构造。
3、劈理的结构特征
劈理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具有域构造,表现为岩石中劈理域和微劈石域相间 排列。 域结构:岩石中劈理域和微劈石相间平行排列。 劈理域:是由层状硅酸盐或不溶残余物质富集成的平行或交织状薄条带或 薄膜。 微劈石:是夹于劈理域间的窄的平板状或透镜状的岩片,亦称透镜域。
分期 就是从时间尺度上对一定地区的所有节理进行分类,划分出先后序 次,确定其长幼关系。
配套 是指从亲缘关系(或成生联系)上对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所有节理进
行组合,显然一个地区至少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具亲缘关系的节理系。 分期与配套的目的是,为研究区域构造和恢复古应力场提供依据。
分期的主要依据:
根据节理组的交切关系 根据各期节理组的配套关系
构造地质学 课程重点复习
2016.11.18
考试题型
选 择 题 名词解释 简 答 题 读 图 题 综合读图题 每空2分,共20分 每题4分,共20分 每题8分,共40分 每题5分,共10分 共1题,共10分
考试时间: 12月23日(第17周,周五) 上午3-4节 地 点:厚学楼204
第一课
绪论
一、绪论
四、褶皱的几何分析
2、褶皱的要素
1. 核:褶皱的中心部分(最新或最老) 地层 2. 翼:核部两侧对称出现的地层 3. 枢纽: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 连线 4. 轴面:褶皱各层枢纽连成的面 (假想的面) 5. 转折端:褶皱面从一翼过渡到另一 翼的弯曲部分 6. 翼间角:正交剖面上两翼间的内夹 角 7. 脊线:同一褶皱面上最高点的连线 槽线:同一褶皱面上最低点的连线 8 . 拐点:由向形向背形转折过渡 (公共翼上)的几何点 9 . 轴迹:轴面与其它任何面的交线。
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同,但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角时,“V”字形尖端在 山脊处指向山下,沟谷处指向上游。
二、沉积岩层的产状及其原生构造
6、倾斜岩层“V”字形法则三种情况
线 高 0m 等 0 形 8 地
80 0m
800m
“相反相同”
如果岩层倾向与地 面坡向相反,在地 形地质图上岩层界 线与地形等高线的 弯曲方向相同,且 弯曲幅度小于地形 等高线。
六、节理
4、雁列节理
雁列节理是一组呈雁行斜列式的节理,这类节理常被充填成雁列脉。 平直型:窄而长,多属剪裂形成,变形较轻微(右) S型:中段宽,两端窄—尖灭,多属张裂形成(左),与递进变形有关 S型与反S型共同组成共轭雁列脉 雁列的左、右阶确定方法: 一条节理走向观察,次一条节理向左侧错列并与前一条节理的近端横向重 叠,称为左阶,反之为右阶。
3、倾斜岩层产状表示法
方位角表示法:“倾向倾角” 如:213 54、0 25、60 60 请注意:在“60 60”中,两个“60”的含义完全 不同。 地质学上一般采用方位角表示法。
二、沉积岩层的产状及其原生构造
3、利用沉积岩原生构造确定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1)未经构造变动的岩层层序是上顶下底,即上新下老,经构造变动后岩层 则可直立,甚至倒转,出现新老层序倒置的现象。 (2)沉积岩层顶面与底面的识别标志: •交错层理:由纹层互相斜交组成的,常呈弧形,顶面被截切,底面收敛
第五课
褶皱的成因分析
五、褶皱的成因分析
1、褶皱的成因分析
五、褶皱的成因分析
2、纵弯褶皱作用
纵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顺层挤压力的作用而发生褶皱,称纵 弯褶皱作用。 纵弯褶皱引起的弯滑作用的主要特点为: (1)各单层都有中和面,整个褶皱无统一中和面; (2)褶皱不发生物质流动形成平行(等厚)褶皱; (3)层间滑动规律为上层面向背斜转折端滑动,而下层向向 斜转折端滑动; (4)层间滑动引起层间剪切作用,形成旋转节理、同心节理、 层间破带、层间破碎劈理及与枢纽直交的层面滑痕线理等伴生 构造; (5)两个相邻强硬层的弯滑作用,在转拆端形成“虚脱”; (6)当强硬层夹有软弱层时,可能形成层间小褶皱,其轴面 与层面锐角指向邻层滑动方向。
六、节理
1、节理的力学性质分类
(2)张节理 :由张应力产生的破裂面 张节理的特点: ①产状不太稳定,延伸不远; ②节理面粗糙不平,无擦痕; ③常绕过砾石和粗砂粒; ④节理面多开口,常被矿脉充填; ⑤多条张节理呈不规则树枝状或锯齿状、共轭雁列状及放射状、同心圆状 ; ⑥尾端变化极不规则。
六、节理
3、节理的分期与配套
(1)剪节理: 由剪应力产生的破裂面 剪节理的特点: ①节理面产状较稳定, 沿走向和倾向延伸较远; ②节理面较平直光滑,有时具有因剪切滑动而留下的擦痕; ③发育于砾岩和砂岩等岩石中的剪节理一般切穿砾石; ④典型的剪节理常呈共轭“X”型节理系; •主剪裂面由羽状微裂面组成,羽状微裂面与主剪裂面的交角 一般为 10°~15°,相当于岩石内摩擦角的一半,其锐角指示本盘错动方向。
A 倾斜岩层
斜
H
B
真倾
视
倾
斜线
线
E D M G
O
直 立 平 面
平 面
视倾斜线
F
N C
水
二、沉积岩层的产状及其原生构造
2、线状构造的产状要素
侧伏向与侧伏角: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时,此线与该平面走 向线间所夹之锐角即为此线在那个平面上的侧伏角,构成侧伏锐角的走向 线的那一端的方位叫侧伏向。 倾伏向与倾伏角:某一直线在空间的延伸方向,即某一倾斜直线在水平面 上的投影线所指示的该直线向下倾斜的方位,叫倾伏向;倾斜直线与其水 平投影之间所夹锐角叫倾伏角。
层序正常
顶面在右侧
岩层倒转
•古生物化石的生长和埋藏状态:植物和底栖生物的基部指向下层面 •雨痕、雹痕与冲刷槽:凹向下层面 •粒级层理: 同一岩层内下粗上细 •波痕:波峰向上,波谷朝下 •泥裂:“ V ”形尖端朝下
二、沉积岩层的产状及其原生构造
4、软沉积变形
软沉积变形是指沉积物尚未充分固结成岩时发生的变形,变形的机制有 三种:负荷作用、 滑塌作用(滑移作用)、地震作用
第七课
断层概论
七、断层概论
1、断层基本概念
断层是一种面状构造,断层面是一个将岩块或岩层断开并借以滑动的破裂 面。有明显的位移(相对的)、往往不是稳定的平直面。 断层面空间位置,由走倾向、倾角定之。 断层线;断层带;断盘: 上盘、上升盘、下盘、下降盘
(一)滑距以相应点为参照系,两个对应点间的真正位移称为总滑距(ab) 滑距(ac)总滑距走向线上的分量 倾斜滑距(cb)总滑距倾向线上的分量落 差(mb),平错(cm) 水平滑距(am)总滑距水平面上的投影长度
“相同>相反”
如果岩层倾向与地 面坡向相同,且岩 层倾角大于地面坡 角,则在地形地质 图上岩层界线与地 形等高线的弯曲方 向相反。
“相同<相同”
如果岩层倾向与地 面坡向相同,且岩 层倾角小于地面坡 角,则在地形地质 图上岩层界线的弯 曲方向与地形等高 线相同且弯曲幅度 大于地形等高线。
五、褶皱的成因分析
3、横弯褶皱作用
岩层受到与层面垂直的外力作用而发生褶皱,称横弯褶皱作 用。 其特点为: (1)岩层整个都处于拉伸状态,无中和面; (2)发生层间滑动作用及层内的弯流作用; (3)物质流动方向是从转折端流向两翼,形成顶薄褶皱; (4)伴生层间小褶皱的轴面与层面锐夹角指向褶皱的内弧 方向; (5)形成穹窿等构造,并形成放射状及环状伴生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