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复习提纲及复习题

《教育学》复习提纲及复习题

《教育学》复习提纲及复习题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第1节教育是什么——教育的属性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1.教育是一种社会想象;2.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3.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一)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和教育环境)。

(二)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1.远古(原始社会)教育的原始性表现:非独立性、贫乏性、无阶级性;2.古代(农业时代)教育的表现:独立性、丰富性、阶级性、教育的第一次分化,古代学校的出现;3、现代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蒸汽机”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后期);“电气化”第二次(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信息机”第三次(20世纪中叶—目前)。

第2节教育应该干什么---教育的目的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的要求(一)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鲜明地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社会主义政治方向);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

(二)教育目的的结构:两个组成部分: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角色)的规定(社会主义公民);对教育对象形成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

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

(三)教育目标1.教育目标体系: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还可分解为课时目标)2.教育目标的分类:认知领域(知识、原理、定理等);能力领域(一般智能、各学科的特殊能力、思品能力等)情意领域(信念、情趣、态度、价值观等)3.教育目标的实施顺序:教育行动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

第3节教育能够干什么——教育的功能一、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包括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一)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

(三)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三方面即关心别人,对道德问题作出判断,行动)、性别角色社会化。

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教育与人口、社会物质生产、社会政治、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的关系第4节教育实际干了什么——教育的效应一、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一)片面追求升学率(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三)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二、现代教育的功效(一)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商品性、生产性、科学性、民主性、发展性。

(二)传统教育的扬弃1.扬:注重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育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提倡班级授课制;注意观察实验等。

2.弃:培养目标不全面;教学内容陈旧凝固;教学方法死板,重教轻学;教学形式单一;师生关系畸形。

(三)创造型人才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个性特征:敏锐、开放、直觉、宽容、不因循守旧、独立自信、内向且个别缺乏社交性、好奇心强,不满足。

第二章:教师——了解自己第1节塑造自己——情感养成与智能储备一、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理解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的期待。

)(一)理解学生:心胸豁达;敏感性;移情作用;客观性。

(二)与学生和谐相处:真诚;非权势;积极相待;交往技能。

(三)积极的自我意识(四)教育的期待:包括对学生学习潜力的推测和品德发展的推测。

二、教师智能结构(一)教师的知识结构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2.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二)教师的能力结构:教育预见能力;教育传导能力;教育过程控制能力(包括对学生、自己和情境的控制)。

第2节进入教师角色——教师行为规范与模式一、教师的“教员”角色:较强的专业性,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技巧和知识,指导学生学习。

二、教师的“领导者”角色:即组织管理教育教学能力,注意三个方面:领导技巧;领导品质;对权力的使用。

三、教师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解决人的人生方向问题;对学生的思想灌输改造。

四、教师的“心理医生”角色: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个体的心理咨询和沟通。

五、教师的“青少年的朋友“的角色。

六、教师的“父母”角色。

七、教师的“榜样“角色。

八、教师作为“被攻击的对象”的角色:九、教师的“研究者”角色。

十、学校管理者的角色。

十一、教师的角色冲突。

十二、中国教师角色行为中的文化传统1.道德追求大于社会索取;2.社会本位高于个人本位;3.自我修养先于对他人教育。

第3节适应特殊劳动——教师劳动的特点一、特殊的复杂性:劳动对象、劳动任务、劳动过程;二、强烈的示范性:教育本质、学生学习、劳动特点。

三、独特的创造性:因材施教、教育内容、教育机智等。

四、显效的长期性。

五、空间的光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六、劳动量的隐含性。

七、教师劳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八、劳动的协作性第三章:透视教育对象第1节学生是怎样的人——学生的本质属性教师的学生观分为三个层次:观念、法制水准的学生观;一般水准的学生观和具体的学生观。

一、学生是人(一)是一个能动体;(二)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三)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一)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三)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三、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四、学生是一个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一)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三)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五、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六、学生的社会地位(一)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二)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生存、受教育、受尊重、安全等。

第2节学生都有哪些不同——学生的多种特征一、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一)生理发展的特点:体形剧变;大脑发育;性成熟等;(二)心理发展特点: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情绪等。

(三)针对初中生身心态度点的教育:生理、心理等二、初中学生的气质、性格差异和教育(一)气质差异和教育:认识每个学生气质的优缺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进行职业指导(二)性格差异和教育1.性格有好坏之分:性格特征具有社会文化价值;性格特征具有道德评价意义;性格特征与个人的潜能发挥、身心健康密切相关。

2.不良性格是可以矫正的3.良好性格是可以塑造的: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不断强化自我修养的决心;在困难中磨练自己。

三、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问题(一)身心失衡带来的困扰;(二)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三)同辈群体与父母价值观的冲突;(四)自我探索中的迷惑;(五)父母过高期望引起的压力。

第3节学生是合作者——师生之间的关系一、师生关系表现(一)工作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协调一致(二)人际关系:情感的融洽(三)组织关系:施教者和受教者;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四)心理关系:认知和情感1.认知关系:具有相互反馈的特点2.情感关系:功能;特征(教师对学生具有社会性、普遍性和稳定性)(五)非正式关系二、师生关系的改善(一)师生关系的类型:对立型、依赖型、自由放任型、民主型(二)教师的人格态型:(伯恩的PAC理论)父母态、成人态和儿童态(三)教师的人际知觉:教师对学生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

包括集体和个体关系认知。

第四章嘹望教育环境第1节好的学校能出更多的好学生---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一、校园文化建设:建筑;设备(图书馆、实验室);校风等二、课堂内的环境:教室(颜色、教具、光线、噪音、温度、卫生等);班额;人际环境三、微观环境的影响:同伴影响;花盆效应;教师的期待效应等第2节首席教师----家庭教育的影响一、家庭的教育功能1.家庭在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方面起重要作用;2.家庭在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方面起重要作用;3.家庭在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和旨趣方面起重要作用;4.家庭群体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也具独特作用;5.家庭在形成个人性格特征、个人对社会适应的动力特征等方面也有不可替代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1.家庭教育影响具有先主性(即先入为主的定势作用);2.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维性(认识和章法外,情感和经济辅助);3.家庭群体中交往接触的密切性;4.家庭群体中教育和生活的统一性;5.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知子莫若父)。

三、家庭因素对教育的影响家长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物质生活条件、家庭结构的完整与否、家庭的气氛、对子女的期望水平等方面对受教育者的影响。

四、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一)父母的表率作用;(二)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互相关心‘尊重、民主平等等);(三)父母的文化修养(事业心强、刻苦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处世方式、责任感等);(四)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第3节校外之校-----社区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一、社区文化的影响方向和程度社区文化指社区内一种高度的共同一致的文化。

大致分为城市与乡镇区域,二、社区在发展教育中的功能(一)服务功能:指社区对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认同意识和自我意识,把教育的发展真正当成与社区的利益密切相关的事,置于应有的重要地位。

(二)教育功能:尤其是德育工作。

(三)宣传功能:利用大众传媒宣传教育。

(四)经济功能:地方和区域有为教育筹集资金的主要任务。

(五)协调功能协调大众传媒所产生的教育影响与学校教育目标的关系。

第4节新的教育机制——家庭、社会、学校间的结合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协调一致、互相配合的重要性(一)三者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的紧密衔接;(二)三者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三)三者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二、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一)互相访问:内容三方面:了解情况、通报变化、共商配合等;(二)通讯联系:传递书信、联系卡、打电话、捎口信、邮寄出版物等;(三)召开家长会:全校、年级和班级三种;(四)在学校中组织家长委员会(五)举办家长学校三、学校与社会机构联系的内容和方式(一)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使学校与学生主要居住区间形成稳定的联系;(二)学校系统与宣传部门建立联系,共同开展一些对学生有益的活动;(三)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建立和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四)学校与社会专门性的教育机构建立稳定的联系;(五)学校有选择的与有关工矿、企业、村镇、部队等建立联系。

第五章课程结构第1节教与学之间传递着什么——课程内容的组成和类型一、课程结构的要素与成分(一)课程要素的演化1.课程要素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选择的构成课程所必需的经验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