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噪声污染及其控制

噪声污染及其控制

摘要:人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有声的世界中。

声音可以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愉悦和享受,也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危害,当其超过人耳听力的耐受程度,或使人产生厌烦的声音称之为噪声污染,噪声污染和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一样是当代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

噪声因为有他自己的特点,已经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危害,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防治噪声污染极其重要。

关键词:噪声污染危害防治措施对策及建议一、噪声的概念和表现噪声一般是指那些人们不需要的、令人厌恶的或对人类生活和工作有妨碍的声音。

噪声不但取决于其物理性质,同时还与人的主观感受有很大关系。

例如,当我们亲听某人讲话时,其他人的声音就可视为噪声;当我们想安然入睡时,某些平时十分悦耳的音乐也可能被我们当做噪声。

因此,噪声是一种感觉公害,即除了有客观表现以外,还要依赖主观感觉的评定。

噪声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噪声表现为发生过响;也有的噪声表现为干扰人么的交谈、休息和工作;哈仅有的噪声所发出的声音令人不愉快(如汽车刹车声、用刀子或指甲在某些器物表面上划动时产生的声音)等。

不论那种噪声都妨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威海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有必要对噪声产生的原因、特点、危害和防治进行研究。

二、噪声的特点1、可感受性:就公害的性质而言,噪声是一种感受公害,许多公害是无感觉公害,如放射性污染和某些有毒化学品的污染,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污染和危害,而噪声则是通过感觉对人么产生危害的。

一般的公害可以根据污染物排放量来评价,而噪声公害则取决于受污染者心理和生理因素。

一般来说,不同的人对相同的噪声可能有不同的反应。

老人与青年人、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健康人与病人对噪声的反应是不一致的。

因而在评价噪声时,应考虑不同人群的影响。

2、即时性:与大气、水质和固体废弃物等其他物质污染不一样,噪声污染是一种能量污染,仅仅是由于空气中的物理变化而产生的。

许多公害是以物质的形式对环境造成污染,这些污染即使在污染源停止排放后,由于过去长期排放在环境中的残存物质还将继续对环境造成污染,有些有毒物质能够在污染排放停止数十年内仍起作用。

噪声作为能量污染,其能量是由声源提供的,一旦在噪声停止辐射能量,噪声污染将立即消失,不存在任何残存物质,无论多么强的噪声,还是持续了多么久得噪声,只要噪声源停止辐射,污染现象将立即消失,这就是噪声污染的即时性。

3、局部性:与其他公害相比,噪声污染是局部和多发性的。

一般情况下噪声源离受害者的距离很近,噪声源辐射辐射出来的噪声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或受到障碍物的吸收,噪声能被很快的减弱,因而再生污染主要局限在声源附近不大的区域内。

噪声污染也是多发的,城市中噪声源分布即多又散,使得噪声的测量和治理工作很困难。

三、环境噪声的主要来源:1、交通噪声。

包括机动车辆、船舶、地铁、火车、飞机等的噪声。

由于机动车辆数目的迅速增加,使得交通噪声成为城市的主要噪声源。

2、工业噪声。

工厂的各种设备产生的噪声。

工业噪声的声级一般较高,对工人及周围居民带来较大的影响。

3、建筑噪声。

主要来源于建筑机械发出的噪声。

建筑噪声的特点是强度较大,且多发生在人口密集地区,因此严重影响居民的休息与生活。

4、社会噪声。

包括人们的社会活动和家用电器、音响设备发出的噪声。

这些设备的噪声级虽然不高,但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使人们在休息时得不到安静,尤为让人烦恼,极易引起邻里纠纷。

四、噪声污染对人体会构成危害,其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噪声的频率、强度及暴露时间。

噪声危害主要包括:1、噪声对听觉的影响:噪声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是听力损伤。

人们在进入强噪声环境时,暴露一段时间,会感到双耳难受,甚至会出现头痛等感觉。

离开噪声环境到安静的场所休息一段时间,听力就会逐渐恢复正常。

这种现象叫做暂时性听阈偏移,又称听觉疲劳。

但是,如果人们长期在强噪声环境下工作,听觉疲劳不能得到及时恢复,且内耳器官会发生器质性病变,即形成永久性听阈偏移,又称噪声性耳聋。

若人突然暴露于极其强烈的噪声环境中,听觉器官会发生急剧外伤,引起鼓膜破裂出血,迷路出血,螺旋器从基底膜急性剥离,可能使人耳完全失去听力,即出现暴震性耳聋。

有检测表明:当人连续听摩托车声,8小时以后听力就会受损;若是在摇滚音乐厅,半小时后,人的听力就会受损。

有害于人的心血管系统、我国对城市噪声与居民健康的调查表明:地区的噪声每上升一分贝,高血压发病率就增加3%。

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急躁、易怒。

影响睡眠,造成疲倦。

噪声污染是引起老年性耳聋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听力的损伤也与生活的环境及从事的职业有关,如农村老年性耳聋发病率较城市为低,纺织厂工人、锻工及铁匠与同龄人相比听力损伤更多。

2、噪声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在噪声的长期作用下,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胃肠器官慢性变形。

导致消化不良、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

有人就舞厅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噪声组人群食欲不振、腹胀、恶心、肠鸣音减弱出现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致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在强烈噪声环境里,胃肠和肠粘膜的毛细血管发生极度收缩,正常供血受到破坏,导致消化腺和肠蠕动受到影响,胃液分泌不足。

据统计,在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人员,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比在安静环境下作业的人高5—6倍。

3、噪声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噪声可使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心血管功能受到影响。

结果表明,85—95分贝噪声可使人发生心电图、脑电图的明显改变脑血管紧张度增高,脑供血不足,并有造成血管系统持久性功能损伤的迹象。

1985年有人对受飞机起落噪声影响达10余年的学生及对照组进行心血管系统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调查组平均心率为82.5次/分,对照组为77.16次/分,二者有统计学差异。

日本陈秋蓉利用自动最高血压连续测定装置,对18—20岁的男女25名受试者用60、70、80、90、100分贝噪声刺激,得出结论,血压值与噪声强度成正比。

4、噪声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对于长期在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人来说,神经系统症状是主要症状。

噪声不仅克引起暴露着神经衰弱,还可引起暴露着记忆力、思考力、学习能力、阅读能力减低等神经行为效应。

1993年,徐启明对舞厅从业人员做的体检调查以头痛、头晕、乏力和记忆力减退为主的神经衰弱症出现率,噪声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耳鸣、心悸等症状也较对照组明显。

1990年李广才等做的飞机噪声对学龄儿童的神经行为效应测试,结果显示,噪声对儿童短期听记忆力、心理运动稳定度、手工操作速度及眼、手协调性均有不良影响。

5、噪声对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噪声作用与机体,对内分泌系统表现为甲状腺机能亢进,肾上腺皮质机能增强或减弱、性机能紊乱、月经失调等。

据报道,噪声可导致妇女月经期紊乱,痛经的比例增高,月经初潮;平均年龄提前。

6、噪声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噪声可引起免疫系统紊乱,嗜酸性白细胞减少,网状细胞减少等,从而使机体易受病原微生物感染,导致严重感染性疾病发生,甚至有可能引发癌症。

7、噪声对优生优育的影响:近年来,噪声对胎儿发育及儿童智能发育产生的不良影响,已日益引起医学界的重视。

主要表现有儿童畸形率增高、易于流产、儿童思维不集中、智力发育迟缓等。

研究人员对诞生在飞机场附近的婴儿进行调查,发现小儿易患先天性兔唇的较多。

医学工作统计过1000多个出生婴儿,发现闹市区诞生的婴儿体重普遍较低,同早产儿体重差不多。

8、第对视力的影响:医学研究表明,当噪声作用于听觉器官时,通过传入神经的相互作用,可使视觉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视力。

噪声达85分贝时,对80名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查,发现红、蓝、白视野短小的有64名,说明噪声能影响视觉,视野等。

9、对某些神经递质在体液中含量的影响:由于人体的神经功能在长期噪声下会受到影响,所以噪声对某些神经递质在人体液中的含量也会产生影响。

通过对人工尿中“环—磷酸腺苷进行测定,发现95分贝以上的强早生条件下,其在尿中的含量低于休息期,可见噪声对人体的体液系统也有影响。

10、对血压的影响:德国科学家最近研究证实,长期居住在噪声较大的环境下的人易患高血压。

一项对柏林地区1700名具名进行的调查显示,在夜间睡眠时周围环境噪声超过55分贝的居民,其对患上高血压的风险要比那些睡眠环境噪声在50分贝以下的居民高一倍。

此外,习惯于夜间常开窗户睡眠的居民,患高血压的风险也相对更大一些。

三、噪声危害的因素及噪声污染应坚持的原则噪声危害的因素主要为一是噪声暴露时间的长短;二是受体与噪声源的距离;三是个体对噪声的敏感程度。

针对噪声污染的特性及因素,噪声控制应坚持科学性、先进性和经济性的原则。

首先应正确分析发声机理和声源特性,是什么噪声,然后确定针对性的相应措施。

其次是噪声控制技术的先进性,这是设计追求的重要目标。

最后应考虑噪声污染治理的经济性原则。

噪声污染是声能污染,为达到噪声排放标准值必须考虑当时在经济上的承受能力。

四、声学系统的主要环节及噪声污染的控制措施对噪声污染进行综合防治,必须弄清发声机理及组成声学系统的环节进行防治,声源、传声途径、接受器是组成声学系统的三个重要环节。

声源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同时作用,传播途径也常不只一条,且非常固定不变;接受器可能是人,也可能是若干灵敏设备,对噪声的反应也各不相同。

所以,在考虑噪声问题时,既要注意这种统计性质,又要考虑个体特性。

噪声控制应从声源特性调查入手,通过传播途径分析,降噪量确定一系列步骤选定最佳方案,最后对噪声控制工程进行评价,采取相应措施。

对于声源产生的噪声,则必须设法抑制它的产生、传播和对听者的干扰。

噪声污染的控制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声源处抑制噪声:这是最根本的措施,包括降低激发力,减少系统各环节对激发力的响应以及改变操作程序或改造工艺过程等。

(2)对噪声传播途径中的控制:这是噪声控制中的普遍技术,包括隔声、采用多孔吸声材料及共振吸声结构吸声消声,阻尼减振等措施。

(3)对接受器的保护:在某些情况下,噪声特别强烈,在采用上述措施后,仍不能达到要求,或者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噪声时,就需要从接受器保护角度采取措施。

对于人,可佩带耳塞、耳罩、有源消声头盔等。

对于精密仪器设备,可将其安置在隔声间或隔振台上。

五、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意义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制定城乡建设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建设项目和区域开发、改造中所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生活环境影响,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功能区和建设布局,防止或者减轻环境噪声污染”。

合理的城市规划,对未来的城市环境噪声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噪声污染涉及到城市功能区划及规划,功能区划不合理是噪声污染的首要原因,特殊住宅区、文教区与商业区没有明显的分隔界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且达不到标准,土地利用不合理,商业区与工业区,居民区混杂,城区禁鸣时紧时松,城区交通主干道车辆及最高时速的限制不够,噪声严重超标的车辆取缔不力,加之管理部门之间没有形成有效联动机制,部门监管不力,噪声危害宣传不到位,居民素质不高都是造成噪声污染的重要因素。

相关主题